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影评:孤儿(Orphan)

发布时间:2022-11-30 09:33:01

  对我而言,恐怖电影就像毒品般,一旦尝试过其美妙滋味,就会难忘它带给我的刺激感,进而不知不觉地上瘾。随着同类型的电影越看越多,瘾头也会跟着增加,使得多数的恐怖电影再也无法满足我那被虐的快感,只能从不断地寻觅当中,期待有那么一部作品能令我感到惊艳,重拾那屏气凝神、心跳加速、目光不敢离开大银幕一秒的极致享受。《孤儿》就是这么一部让我带着满足的笑意,以及惊魂未卜的寒意走出电影院的精彩作品。

  《孤儿》是出身于西班牙,曾拍摄过多支音乐录像带和广告的导演佐米•希尔拉(Jaume Collet-Serra),所执导的第三部电影作品。你或许不晓得这号人物,但当我提起他的第一部电影《恐怖蜡像馆》(House of Wax,2005),相信多数观众肯定都听过或看过。由于美国希尔顿集团(Hilton Hotels Corporation)的千金芭莉丝希尔顿(Paris Whitney Hilton)参与演出配角之一,因此在当时可说是话题性十足的电影。

  然而,坦白说《恐怖蜡像馆》不仅在剧情方面毫无新意可言,连演员也没有什么亮眼的表现,整体而言是一部让人昏昏欲睡、想按快转的电影。因此,《孤儿》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吸引住我的目光,最主要是因为电影的海报。海报上虽以一名小女孩作为主要形象,但全然感觉不到小女孩该有的纯真、可爱,取而代之的是令人不寒而栗的阴森与深沉,特别是两颊和眼眶上的阴影更加深了这种氛围,好像只要一直盯着她的眼睛看就会发生什么不幸的事。除此之外,制片名单上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rprio)亦是主要因素之一。因为他的才气,我开始对《孤儿》怀抱着极大的期待。

  《孤儿》在约两个小时的片长里,让观众犹如乘坐云霄飞车般,情绪随时处于紧绷的状态,不知何时会出现吓人的桥段和声音,丝毫没有冷场的情形发生。虽然电影开场以强烈的白色作为主要色调──从地板、墙壁、灯光、衣服,到床单、手套等等──试图营造出明亮的感觉,但在经历过麦可汉内克(Michael Haneke)导演的《大刽人心》洗礼过后,白色就再也不是纯洁、平和及宁静的代表了。果不其然,这只是女主角凯特(Vera Farmiga饰)的一个梦靥,对于整部电影来说,根本就像一盘开胃菜般,让观众先暖暖胃、习惯一下紧张的气氛罢了。往后的发展肯定会令人坐立难安,特别是接近结尾的谜底揭晓,堪称是全片的高潮所在。

  如同片名和电影海报所示,《孤儿》是以儿童为主要描述对象的恐怖电影。无论在东方或西方,灵异、惊悚和虐杀等恐怖类型的电影都很喜欢拿儿童来大作文章,包括英国詹姆士瓦金斯(James Watkins)导演的《猎人游戏》(Eden Lake,2008)、日本清水崇(清水崇Takashi Shimizu)导演的《咒怨》(Ju-on: The Grudge,2002)和美国的《玉米田的小孩》(Children of the Corn,1984)系列等片。或许是因为现实社会中的儿童总给人单纯、天真和活泼的形象,而且比起拥有自主独立性的大人,儿童算是较为弱势的一个族群。他们容易被欺负、被忽略,特别像本片中的孤儿更是如此。所以,当柔弱的小天使成为凶狠的小恶魔,此种极端的落差更加强其恐怖程度。如果你是已经看过本片的观众,回想一下艾丝特(Isabelle Fuhrman饰)的眼神和笑容,是不是依旧觉得不寒而栗、寒毛直竖?

  一部恐怖电影之所以能达到吓人的效果,除了剧情安排的悬疑性、音效适时的运用,还有演员的精湛演技等等,《孤儿》在这些层面皆有出色的表现。公园的那场戏中,赞美哥勒施拉导演利用许多不起眼的小事物和声音──秋千铁链的摆动、小孩的跑步声和笑声、空无一人的游乐器材──这些原本都是极为日常的景象,在镜头串连之下却营造出悬疑感,让人摸不着头绪却又觉得胆颤心惊;剪接方面,约翰(Peter Sarsgaard饰)、凯特与精神科医生谈论艾丝特的段落,让精神科医生这厢的平静和艾丝特那厢的疯狂相互交叉,着实令人惊艳不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饰演艾丝特的伊莎贝福曼(Isabelle Fuhrman),她的演技绝对是成就极致恐怖的大功臣。如同制片李安纳度迪卡比奥所说:「她只不过收起下巴,用45度角由下往上看着摄影机,露出深沉的微笑,就让我们感觉到浑身不自在。」同时集结甜美、童真和邪恶、深沉于一身,伊莎贝福曼(她今年才12岁!)收放自如的成熟演出,使人不禁怀疑她的内心是否真的住了一位小恶魔。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