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夺走了孩子们的欢乐
小学阶段的孩子,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龄段,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候。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无忧无虑的孩子已经很少了,那么是谁夺走了孩子们的欢乐呢?
我们在大张旗鼓的宣讲素质教育,每年也有模有样的展示素质教育的成果,可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有几所呢?我们的教育评价机制还是以分数论胜负,分数高者光荣,一切荣誉随之而来;分数低者,罚款、批评、职称受影响……这样一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开始为分数而学而忧而烦恼。教师呢,同样是为分数而教而拼搏,为分数而苦恼,为了分数,就要在孩子身上下“功夫”。
作为一个小学教师,二十七年来,我感觉孩子们越来越累,越来越失去了童真的欢乐。记得我刚从事教育工作那会,八十年代初期,还是真正的应试教育,小学升初中要经过严格的考试,考上了就上初中,没考上就继续在小学学习一年,来年再考。但是那会的孩子、老师的心态都很平和,没有听说谁为了提高成绩怎么逼迫孩子,孩子们就是在升中学的考试前,也是很平静的,没有惶惶不可终日的样子。记得我在深沟、孟台任教的时间,那时是五年制,到了升中学的前一个月,我给孩子们系统的讲解、复习一次,就参加升学考试了,每年的升学率也在85%以上,家长学生都很满意。那时候的学生多么率真啊,春天,我们一起上山挖野菜,夏天,我们一起在小河里打水仗,秋天到山上采野果,冬天我们一起堆雪人……老师和学生像真正的朋友,没有生疏感,更没有敌对情绪。
慢慢地,学生脸上的笑容少了,甚至不见了。虽然课表上排的是应有尽有,很是全面,但由于小学缺少专业的音乐、美术、体育老师,这些小三门就形同虚设,被语文、数学、英语挤占了。学生一进校门,就是语文数学英语,反复循环,学生疲于奔命,老师舌干口燥,身心俱疲。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本该是循循善诱,耐心引导才好,却因为分数的原因,被老师呵斥,安排加倍的作业,幼小的心灵不堪重负,继而厌学,逃学。去年秋季,我去一个亲戚家浪门子,见到了他家邻居家的一个男孩,大约九岁多,脸抹得黑乌乌的,活像一个小乞丐。我问孩子怎么不上学,他扭捏着不肯说。亲戚告诉我,这孩子到学校去上一年级,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多,娃娃写不完,老师就经常把孩子的爷爷(这孩子是单亲家庭,母亲离婚出走了)叫去批评,老师布置的作业娃娃不会做,孩子的爷爷又不识字,经常遭受被老师的批评。时间长了,娃娃害怕去学校了,娃的爷爷也被老师训怕了,干脆不念了。我听了这话,心里沉甸甸的——这么大的孩子不念书,将来怎么办啊?谁为这孩子的未来买单?其实,像这种孩子,在农村已经不是个别了。
尤其是近几年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大多是非师范院校的,本身就缺少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缺失,再加上急功近利,对学生采取硬性要求,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要求一把手指一样齐。尤其是那些反应慢,动作慢的学生,首当其冲,轻则斥责,重则体罚,孩子的身体身心双重受到伤害,我在好几所学校亲眼目睹过好几例。有一个二年级学生,父母在外打工,为了孩子能学有所成,孩子的父母专门把娃娃转到山外的大学校,租的房子让孩子上学,家里只有奶奶照看孙女上学。这样的孩子本应该得到更多的关爱才是,结果是恰恰相反。因为这个孩子反应慢动作慢,作业就交的迟一些,这样就遭到语文数学两个老师的联合惩罚:不是罚站就是叫来老奶奶训斥,可怜的老人家只好堆着一脸的笑容给老师赔不是,因为她不识字,不能辅导孙女作业啊!其实老师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把这孩子逼走,明眼人都能看明白的。可是这孩子再能转到哪里去呢?你能说这两个老师做的不对吗,他们渴望着进城,而要进城里的学校,就要有优秀的成绩,不苛刻一点行吗?
我带的是六年级语文课,按我的本意我是不愿意补课的,可是人家都在补课,我不补课就会显得另类,而另类的人是没有好日子过的,为了自己的日子好过一些,我只能给学生补课。六年级的学生,十一二岁的年龄,正是人生最为美好灿烂的时候,可是我的学生们脸上没有一丝的欢笑、喜悦,有的只是憔悴,疲倦——他们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足。每天早上七点钟到校早读,中午十二点回家,匆匆忙忙地吃过午饭,忙着做语文、数学、英语作业,中午两点到校,下午六点多甚至七点才回家,又忙着写语文、数学、英语的练习作业,晚上最早也是十点多才休息。这样的境况,孩子们脸上能有欢笑么?看着疲倦憔悴的学生,我再没有做人师的自豪感,有的只是内疚,甚至犯罪感,我哪里是在传道解惑,我是在摧残学生啊!
忆起我的学生时代,压根就没有学业的负担。小学阶段,似乎在课外没有写过作业,更没有什么家庭作业之类的。每天放学之后,约上三五个伙伴,或是在田野玩游戏,或是到田地里采猪草,尝秋,采野果,快乐而尽兴一打开童年的记忆,美好的情景装得满满的。可现在的孩子呢,除了写作业,机械的重复作业之外,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小学还好,逃学的还比较少,到了初中,孩子们的厌学情绪日益强烈,离家出走的学生日渐增多,就是勉强读完初中的学生,也是谈学色变了。
既然我们国家实行的是义务教育,为什么评价教师的机制还是唯分数而论呢?这样的评价机制不知扼杀了多少有特长的孩子啊!这样的评价机制导致了高分低能,这样的评价机制只能导致师德沦丧,孩子的天性被湮没,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被变相的挤出校门,过早的走上社会,以仇视的心态对待社会对待人生,成了社会不稳定的潜在的因素。遗憾的是这种现象不但没有得到遏制,而且与愈演愈烈,为了分数,有些老师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在他们的眼里,学生已经不是有喜怒哀乐的孩子,而是学习的机器了。
卑微如草的我,改变不了目前的教育评价机制。从小学到中师,我念了十二年书,经历过的老师也就是二十来个,至今我还记得我的启蒙老师和初中高中的几个老师,每次在街道上遇见我的老师,我都要恭敬地向老师问好,执弟子之礼,我是发自内心的,老师也是受之无愧的。我已经执教二十七年了,教过的学生应该数以千计了,可是我走在街道上,遇见我的学生,一部分避而远之,一部分掩面而过,剩下的一部分的一部分,会问候我一两句,而另一部分,则要我主动问候他们,他们才勉强的回答一声。和那些前辈们留给学子们的魅力相比,我是多么的失败啊!我自认为自己还是一个敬业的老师,可是为什么就是得不到学子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呢?在学子们的眼里,我还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吗?
老师和学生抵触的现象越来越强烈,敌对的事实也越来越多,在这种令人不安的现实面前,教育的主管部门,应该认真考虑考虑教育评价机制的修订了,如若任其发展下去,将是学子们的不幸,老师们的不幸,更是国家的不幸啊!
是谁,夺走了孩子们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