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思想钩沉

夏侯渊的失败

发布时间:2023-05-27 12:06:24

  东汉末年与西晋初年之间所间隔的一百来年的时间,也就是民间所谓的三国时间,是中国大历史舞台上一次微小的“分裂”演出。而且按照严格的历史观点,三国时期起始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而止于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短短60年,比起其他分裂时期要短的多,因而这60年也就不为人所重视。

  当然,这其中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公元220年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稳定,显有群雄逐鹿的混乱局面出现,此时正处于分裂向统一的过渡时期。在有利于统一的前提下,所带来的弊病是各种类型的人才停止涌现,人才的减少必然给这段历史平添几分乏味,而稳定的人才量亦不利于各地的文化、经济的交流。

  因而,我更偏向于持续了一百来年的三国时期,一个虽然战争不断,政治斗争接二连三却持续出现闪耀人才,竞相角逐于历史舞台的时代。其中由于战事的增多,武将,尤其是有勇有谋的武将更引人注目,活跃程度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而下面我所要谈的这位恐怕是芸芸武将中最为悲惨的人物:魏国征西将军夏侯渊。

  《三国志》中记载夏侯渊是战死的。当时,夏侯渊和张郃同守汉中,刘备率兵前来攻伐并派遣黄忠和法正迎战夏侯渊。战斗结果是夏侯渊中法正“反客为主”之计,被黄忠所杀。《三国志》仅用几行字描写这场战斗的经过,对于夏侯渊的死同样以“渊遂战死”四字略过,反而在黄忠和法正的传记中记载此战的篇幅较多。这恐怕是因为就如此之结局对于夏侯渊这位魏国名将而言,实在是有所不公吧?说“造化弄人”也罢,总之陈寿仍力求真实地记录。但《三国演义》中关于黄忠斩夏侯渊这一回可就浓墨重彩许多,竭力渲染黄忠的武勇和法正的智谋,而这一场战争也被霸气十足地称为“定军山大捷”。甚而在京剧中还有“定军山”这么一出,象征的就是马到功成的成就感。就连夏侯渊的死也为了作为衬托而凄惨的多,被黄忠一刀砍为两半,死无全尸不说,最后竟被弃尸荒野,任野狗啃食,不亦悲乎?

  这便是夏侯渊的痛苦,导致痛苦的又是生平最为失败的一战,令人嗟叹之余不由产生疑问:一代名将何以失败至如此地步?

  其实,夏侯渊并不如《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那样资质平庸。按照《三国志》的客观严谨描述,夏侯渊跟随曹操东征西讨,由他指挥的军队每战皆捷,“虎步关右,所向无前”。而且,每次战役之后,夏侯渊都“收其粮谷以给军士”,“传馈相继”。意思是把所得粮草分给士兵享用,传递粮食互相供给,这至少说明夏侯渊是一名爱护士卒的统帅。

  另外,能在乱世中活下来的人必有过硬的本领和不俗的谋略。夏侯渊字妙才,在一定程度上也配当此二字,试想,曹操武将虽多,都为武力过人的类型,比如绰号“虎痴”的许褚,被誉为“古之恶来”的典韦以及徐晃、张郃、曹洪之流,都单凭自身的武力、意气用事,在谋略方面却输夏侯渊不止一成。

  以敌方的眼光看,诸葛亮就曾告诫将要迎战夏侯渊的黄忠,说:“渊深通韬略,善晓兵机,曹操倚之为西凉藩蔽,以渊有将才也”。这话虽然有激将黄忠之嫌,但也多半有事实依据。

  如此说来,夏侯渊确实堪称魏国名将。那么,他的失败就不单单是个人因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之分。

  先说客观因素。

  定军山一战,实为刘备、曹操汉中争夺战的一幕。此前先有“张飞智取瓦口隘,黄忠计夺天荡山”两战,蜀军大胜,杀败曹洪、张郃,杀死曹军将领韩浩、夏侯德,致使曹军重要屯粮地天荡山失守,粮草被劫,军士多受饥饿之苦。两战死伤者甚众,医疗不及时,何况在那个年代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医疗手段,再加上士气低落,军心不稳,所以夏侯渊在定军山的守备部队可谓又饥又乏,缺乏战斗力。一个统帅再怎么出色,如果部下都成这种状态,应该说是举步维艰,寸步难行了吧?

  再加上与夏侯渊对阵的同样是蜀军名将黄忠和法正。黄忠老当益壮,在武力上不输夏侯渊;法正更是智谋超群,令夏侯渊难以匹敌。现在以一敌二,夏侯渊在武勇和智谋方面同时落后,所率部队又不及蜀军之精锐,自然在战争伊始,便处于劣势。

  然而,若以此解释夏侯渊的失败又不妥当和完整,依我看,是夏侯渊在个人性格上的缺陷使他失败,以至丧命。

  当初,曹操平定汉中地后,想要留下夏侯渊镇守。一个叫作刘晔的谋士就向他进谏道:“渊为人轻躁,恃勇少谋。”大意就是说夏侯渊这个人,轻浮焦躁,依靠武力又缺少谋略,言下之意便是让曹操另找人选镇守汉中。其实,相同的看法曹操也有过。《三国志》中有这么一段,“初,渊虽数战胜,太祖常戒曰:‘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翻译成现代文便是作为一名将领,应当有知道弱点和退却的时候,不可只凭借武力。应该以勇力为基础,行动时使用谋略;只知道依靠武力,只能与一个匹夫对敌罢了。话虽如此,但曹操当时迫不得已才出此决定。

  上文已经说过,曹操武将中有勇有谋者不多,数来数去只有曹仁、张辽二人可当其任,挨下来便是夏侯渊。可惜曹仁此时正守备于樊城,直面关羽的荆州军,抽身无术;张辽呢,与李典、乐进同守合淝,更是一个战略要地,所以综合下来,也只有夏侯渊能勉强充当这个职务。并且,念在夏侯渊此前战功赫赫,又字妙才,必定不会令自己失望。

  可惜,夏侯渊所提到的弱点仍是完完全全地暴露了,由此导致军事上的失利,最终命丧黄泉。总结下来,夏侯渊的性格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夏侯渊性格轻浮,话说定军山之战刚开始时,夏侯渊也打了个漂亮的伏击战,利用出色的伏兵夹攻战术,生擒蜀军副将陈式。这一场小规模胜利确能启到鼓舞士气的作用,但在无形中,被夏侯渊的轻浮放大,逐渐变成一场迷惑意识的胜利,令夏侯渊沾沾自喜的同时,不能正确审视战场形势,加速了急于求成的心理。

  其次,夏侯渊本性焦躁。也不知曹操这一家是怎么回事,他自己就是个急性子,连带着他的表弟曹洪,堂弟夏侯渊一样如此。不同之处在于曹操尚能忍,而夏侯渊就有点无法忍受,起因还得从上文中的小胜说起。魏军小胜之后,蜀军军师法正针对夏侯渊为人轻躁的弱点,施展“反客为主”之计。具体方法是蜀军每天都拔寨前进,潦草地创建一处营地,没住几天,再前进,步步为营地靠近魏军营地。此举自令夏侯渊大为光火,为轻浮所蒙蔽的双眼无法识别此计,反而被激发性格上的焦躁,然后盲目出战,导致亲侄子夏侯尚被擒。

  紧接着,法正的计谋更使夏侯渊的怒气升腾到顶点,迫使性格上的焦躁一览无遗。他让黄忠在蜀魏两军交换俘虏时,暗放冷箭,射死了夏侯尚。想想看,亲侄子在自己面前被射死而自己却无能为力,该是多么恼怒?于是,不能忍耐怒火的他扰乱了整个战局。蜀军占领制高点,他无暇顾及;蜀军以逸待劳,他无暇顾及;就连他的性命,同样无暇顾及。

  第三,急功近利的心态害死了夏侯渊。夏侯渊还算是个聪明人,他明白曹操的其余手下,他的同行,对于他的不安,为曹操选择他作为镇守汉中的人选感到不明智,而且身为曹操的堂弟,更必须在关键时刻立下大功,力挽狂澜。所以从战争一开始,夏侯渊便采取攻势,目的很明显,想以速战的方式击溃蜀军。但同样明显的是,他的这种战法已经违反两点要求。一是他违背了“敌强我弱”的客观事实,盲目攻击,耗费己方有限的兵力、物力;二是他受急功近利的心态所驱使,被怒火控制,任由焦躁轻浮摆布,《孙子兵法火攻篇》上说将领不能因为自己的怒火而发兵,可夏侯渊已是完完全全地背道而驰!

  一言以蔽之,夏侯渊之所以急功近利的心态缘于他渴望得到旁人——主要是曹操——的认可,也算对自己能力的检验。然而,在实战中,前者要求过快,后者自视甚高,一块一高,如同无形锁链,封杀住夏侯渊的“妙才”,牵累他的用兵神速,直接导致自己的失败。

  归根结底,夏侯渊的失败是因为无法控制性格上的缺陷,被敌人寻得突破点而使缺陷无限放大,是因为对于自己自视甚高且渴望胜利过快到来,是让感性埋没理性,本性吞噬生命,最终,魏国一代名将就这样销声匿迹。

  值得一提的是,夏侯渊死后,追谥加恩不断,荣耀大大超过生前所受恩赏,可谓死而无憾。而且他的四个儿子,都身怀绝技,驰骋疆场,为魏国作出卓越贡献,夏侯一门,终以武略名闻天下。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