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其他》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9-15 13:47:48

  《其他》是一部由杨·史云梅耶执导,动画 / 短片主演的一部Czechoslovakia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其他》观后感(一):其他 Et Cetera (1966)

  有三个故事:

  1.一个人利用翅膀的大小来试图飞得更远。我想这是在讲人类文明以及科技的进步,可以帮助人看的更远,想得更多,但利用工具同样具有局限性,即行走的路程和能看得见的道路;

  2.人训狗变成了狗训人。这个色彩神奇之处在于不知不觉人就变成了狗,狗变成了人开始挥舞皮鞭。可以理解为科技与人类的关系,谁奴谁主尚是未知之数;

  3.一个人不断地画出并修改房子似得图形。我认为是在讲诉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人类不断制造规则又不堪其扰,却又离不开它的束缚,依然要不断的制造合适的规则。

  《其他》观后感(二):也许每一个希望都会有一个失望的结局

  为什么不画一扇门,让有的人可以进去?我看到创作者的孤独。

  也许灵感需要独处。

  希望也不见得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前提是不要盲目。

  1你想要飞的更高,就必须不断修炼自己。

  你飞翔的高度取决于你的背景(我知道这话说俗了)

  2也许我们可以彼此相互激励。

  你打够了没,你以为我甘心受你驱使吗?当然我觉得还有一种骄兵必败的意味。

  3我要不断改进,造出一个自由的房子。

  每次都是换汤不换药。

  上面是对三个篇章的不同理解。乐观者这看到光明,悲观者觉得失望。没关系,失望是因为有希望,每一个希望都有二分之一概率的失望。如果你不努力的话。

  《其他》观后感(三):我看《其他》

  杨·史云梅耶的《其他》(1966年),是一部7分钟的逐格动画片,讲述了三个小故事:1.试用大、小翅膀的人 2.人、宠互换角色 3.用笔画出走不出的世界。也可以做如下解读:人类对于自由的向往(故事1)、对于暴力的痴迷(故事2),终归走不出自己的阴影(故事3)。

  尽管心情很迫切,但人类的困境在于希冀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可无奈的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本身,最后往往演化成了更大的问题。这是个悖论,无解。

  观影时,我想起那些叫做《无题》的唐诗。据说,含蓄之美是很高级的一种格调,仅次于病态之美。史云梅耶的笔墨点到为止,也让观众叹为观止。

  这部杰作拍摄于1966年。那一年,中国人对力量的崇拜达到了顶点。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恰到好处地印证了导演杨·史云梅耶的讽刺。

  《其他》观后感(四):Et Cetera:人的状态

  这部短片讲述了三个故事

  1.人不断超越自己,用越来越大的"翅膀"以达到更远的飞行目的.

  这是人类 进步 过程的隐喻.

  2.人操纵鞭子,"狗"随着鞭子的每一声响,做出不同的动作.

  人和"狗"的角色不断转换...

  这是人与其他事物之间征服与被征服的隐喻.

  3.一个人为自己"造"房子,造出的房子不是无法进入,就是无法出来.

  人不思改进,还是不停的造出这种不合时宜的房子.

  ascal在他的"随想录"里将人的状况描述为:"变化无常、无聊、不安."这种瞎折腾的人恐怕是个代表吧.

  又及,最后一个故事也可以看做是思想的困境。从前的结论可能和心境有关。(08.07.23)

  《其他》观后感(五):精妙三段式

  杨·史云梅耶的作品可以用一个十分现代的词来形容:鬼畜,他钟爱用鬼畜外衣包裹宏大主题。在《其他》中,讲了三个看似毫无联系的故事:一个男人要从一个椅子到另一个椅子上,开始他跳过去,后来他有了一对小翅膀,可以勉强飞过去,再后来,他的翅膀长大,他反而将两把椅子并在一起,绕了一圈再飞回来;一个人在鞭打另一个生物,打着打着两人的角色互换了,周而复始;一个人画了一个封闭的圆圈,自己站在外面,但是他马上不满意现状,想进入圆圈内部,后来索性把圆圈擦了,再画一个,把自己圈入其中,然而马上又厌倦了,想冲出圆圈,周而复始。其实三个故事有一个相同的主题,但是表现方式怪诞却有趣。第一:当你还弱小时,你借助外力才能到达终点,而你的力量强大以后,终点还在那里,而路线由你选择;第二:在抵御痛苦的过程中,受虐者和施虐者的角色往往会相互转化(封建社会中女人何苦为难女人);第三: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暗示人类永不满足的欲望。

  史云梅耶喜欢在特写和中景、全景之间转换,或者特写快速切换,近景基本是缺席的,这就导致了观感上的跳跃和超现实。他似乎不在意受众对他的解读是否准确,他执着地爱着石头、嘴巴、夸张的特写和非线性的逻辑。麦克卢汉曾把线性逻辑归于印刷文明的特定产物,在想象力的世界,也许重要的东西,可以有不一样的呈现方式。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