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需用行动破解基层不接“奖牌”的尴尬
上级送上门的荣誉,被基层婉拒;挂满社区门面的牌子,让人不堪重负。清理各种评比、达标、表彰项目,为基层减负的呼声,分外强烈。东部某地一统战部门的李科长近期颇为烦恼,一块面向乡镇的民族宗教工作先进示范的牌子,却颁发不出去。(2014年06月12日中国新闻网)
一块颇具“含金量”的奖牌,除了能在乡镇政府大院的门口再添一块亮闪闪的铜牌之外,基层领导还有希望到北京参加全国表彰大会。而且只要肯申报,牌子就能到手,但奖牌还是送不出去。这样的实事,确实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基层不敢接“奖牌”,也不愿意接,肯定有他们的原因。他们又不是傻子,既然选择不接牌,那肯定是不接比接更好。一直以来,各种各样的奖牌泛滥,使奖牌的意义也随之变了味。拿牌背后,需要大量的资料准备、迎接考核、接待等工作,有些评比达标工作还要检查有无领导小组、有无会议记录等。另一方面,挂牌越多就意味着工作量越大,而基层早已不堪重负。在这样的背景下,谁还愿意要这个“烫手山芋”呢!所以,要让奖牌这样的“橄榄枝”成为人人想要的宝,还得从多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减少奖牌的数量,提高奖牌的含金量。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一块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奖牌,一块随意就能发的牌子,又有多大的意义呢?一个办事处门口居然能挂41块牌子。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要挂上百块恐怕也不是什么难事。到时候,这些牌子恐怕就不再是荣誉,而是累赘,在老百姓眼里也只能是形式主义的产物。所以,在设立奖牌之初,就应该多想想有没有必要,是否可以把几块融为一块,而不至于让奖牌如此泛滥。
同时,减轻基层人员工作负担。之所以大家不愿意要奖牌,主要是奖牌背后需要干大量的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人、财、物力来换这块奖牌。对本来已经超负荷的基层单位,在即将带来工作量的奖牌面前,谁还会有兴趣呢?只有基层工作减轻了,大家才有争夺奖牌的积极性。
最后,进一步深化纠“四风”工作,打破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其实有许多奖牌需要实际干的工作,但到了基层就成了应付,在网上找点理论资料,去借鉴别人的经验,很多时候工作并没有开展。这种奖牌,其实就是为自己装点门面,是形式主义之风。最后奖牌有了,可对基层工作没任何意义,对老百姓也无好处,反而助长了弄虚作假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