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袜子教育随笔范文
“猜猜是谁的袜子”
新学期伊始,我带着小班的孩子步入多功能厅,让孩子们像我一样在地毯上“打坐”,我轻声问孩子们:“找到王老师的眼睛了吗?”我一边用眼神与孩子们交流,一边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这是一只奇妙的盒子,猜猜里面藏着什么?”我一脸神秘,孩子们忽闪着小眼睛猜想着……“雯雯你用小手来摸摸,猜猜是什么东西?”雯雯用心地摸着……原来是三只袜子。接着我出示了宝宝和爸爸妈妈的全家福照片,孩子们立刻兴奋地与宝宝一家人亲切地打起了招呼,我竖起拇指直夸他们是有礼貌的好孩子。“盒子里的三只袜子到底是谁的?”我引导孩子看看袜子,再想想家里有哪些人,鼓励他们大胆说出猜想,孩子们或从大小、或从颜色与图案的性别特征出发,成功区分出了爸爸的袜子、妈妈的袜子和宝宝的袜子,原来这是宝宝一家人的袜子。
幼儿是按自己的成熟大纲学习和发展的,小班幼儿喜欢用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他们有强烈的情感需求,往往用情绪左右行为。作为教师首先应当研究和读懂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情感特点,遵循其成熟大纲,采用适宜有效的方法,诱发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使教学过程积极化,实现有效教学。由此,我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就创设“猜猜盒子里藏着什么”“盒手里的三只袜子到底是谁的”两个情境,让幼儿通过眼睛看、用手触摸等方法获取信息,顺应了小班幼儿喜欢游戏,好奇探究的心理特点。
由于本活动是在小班初期进行,所以我选择了和幼儿生活和认知联系非常密切的生活用品作为素材,而且还选用了宝宝一家人的袜子,这不仅拉近了教学活动与幼儿的情感,还让幼儿能欣然接受教与学的互动。
“找找是谁的袜子”
“这是妈妈的袜子!”“不对、不对,里面有爸爸的袜子。”“麻烦了,宝宝一家人的袜子全混到了一起,你们来帮帮他们找自己的袜子好吗?”“好!”孩子们快乐地去为宝宝一家人找袜子,他们当中有的出手极快,有的时而犹豫,有的歪着小脑袋不断思索,有的为自己的成功而兴奋地叫起来,孩子们十分投入,几分钟的光景就把袜子都归入了盒子中。
“这是宝宝的袜子吗?”我从宝宝的袜盒里挑出一只爸爸的袜子。“不是!”很多孩子叫起来。“为什么呢?”“它很大!”“它是黑色的。”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嚷开了。“是这样吗?我们来比一比。”我不肯定地说,一边把黑袜子放在展示板上与宝宝和妈妈的袜子比较。“谁的大、谁的小?”“颜色有什么不一样?”“这只袜子谁穿更合适?”……我又从爸爸的袜盒里找出一只妈妈的袜子,“这是谁的袜子?”我的话音刚落,就有孩子迫不及待地喊起来:“哥哥的。”这一喊声让我始料不及,也出乎听课老师的预料。“为什么呢?”我追问道,远远大声嚷嚷:“它很小!”馨子迅速从地毯上站了起来学着我的样:“我来比一比。”……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孩子们激烈地争论着,听课老师的议论声也响了起来……此时的我“外冷内热”,平静外表下的内心却无比焦急,紧接着我打开了嗓门,这一刻教室里出奇地寂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好像也能听见:“在宝宝、爸爸和妈妈三个人中,谁穿这只袜子更合适呢?”我一边说一边辅以手势,随即我又稍稍压低了嗓门重复了一遍,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孩子们的回答,大概几秒钟后,远远挺起了身子肯定而响亮地喊着:“妈妈!”我又停顿了片刻,见没有不同的声音,便正式宣布:“确定了吧,把它放回妈妈的袜盒里。”孩子们信服地点点头,周围听课老师也发出了一片轻松的笑声……
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搭建学习的“脚手架”,让幼儿借助“脚手架”进行积极自主的认知建构,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我创设了“是否找对”的验证环节,重视运用“验证”这一“脚手架”,及时给予幼儿操作与认知的反馈,并进行个别化的矫正帮助,支持幼儿的学习,提高目标的达成度。
活动过程中教师还常常会遇到突发情境,此时需要积极调动关于幼儿心智和学科领域知识的储备,迅速作出价值判断,寻求有效回应策略。找袜子的过程中,幼儿把妈妈的袜子说成是哥哥的,说明个别幼儿已经能细分差别,并能联系已有生活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是令人可喜的。但是对大多数小班幼儿来说由于比较范围过大,产生了辨认困难,此时我用语言提示:“在宝宝、爸爸和妈妈三个人中,谁穿这只袜子更合适呢?”以减少比较的范围,降低难度,即抛给幼儿增加“限定度刀和“明确度”的“脚手架”,帮助幼儿化解学习难点,对“是谁的袜子”进行有效比较和辨别。
“卷卷宝宝家人的袜子”
在与孩子聊了一阵喜欢什么样的袜子、袜子的特点和用处之后,教室里传出了妈妈焦急的声音:“哎呀,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另一只袜子,宝宝上幼儿园要迟到了,怎么办呀?”“谁来帮帮宝宝妈妈呀?” “我!” “我!”孩子们争先恐后,我从孩子手中挑选了两只同色但深浅和大小稍有差异的袜子,“这是宝宝丢的袜子吗?它们是一双袜子吗?”“不是。”孩子们很快辨认出来,我又从另外一个孩子手中挑选了两只颜色、大小相同但图案稍有不同的袜子,“这下是了吗?”“是!”“不是!”孩子们变得有些迟疑,一番讨论后大家都否认了。最后孩子们从袜盒里找出颜色、大小和图案都相同的袜子,帮宝宝找到了袜子。教室里又传出妈妈愉悦的感谢声,孩子们开心地笑了。“找双袜子捧手心,袜头袜头亲一亲、袜跟袜跟亲一亲,咕噜咕噜卷卷紧,找个房子睡一睡。”我边念儿歌边演示,“还有这么多袜子没整理呢,我们来帮宝宝和爸爸妈妈把一双一双的袜子找出来整理一下好吗?”孩子们又忙碌开了,他们有的投入、专注地在袜盒内找寻,有的趴在地毯上认真地一一对应比较,有的用力而笨拙地努力卷紧袜子,有的愉悦和骄傲地正往“格子房”放入整理好的袜子……孩子们忘我地做着,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帮宝宝一家卷袜子的活动中。一双又一双的袜子都卷好了,望着整齐的“格子房”,大家兴高采烈。我向孩子们提议:“回家去帮自己的爸爸妈妈卷袜子好吗?”孩子们愉悦而略显兴奋地一致应答,接受这个有趣的任务。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教学过程必须以儿童心智发展的过程为依据,按照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安排。因而,教学过程是一个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活动中教师需要搭建怎样的“脚手架”才能有利于幼儿积极自主建构,习得整理袜子的生活行为呢?我精心设计了操作程序:将辨别大小、颜色、图案三个维度的学习内容进行科学安排,由易到难,逐渐增加认知难度,帮助3岁幼儿克服细致观察能力弱而引起的认知障碍,学习掌握“一双”袜子的概念,并采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发挥小班幼儿形象记忆的优势,架设“语言导引”的“脚手架”,形象地给予幼儿操作提示,学习按顺序操作,用对应比较的方法,正确操作选袜和卷袜动作,化解了幼儿学习的难点,突出了教学重点,为幼儿完成整理袜子的任务提供了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支撑。
解读幼儿心理特点、认知特点,搭建适宜的“脚手架”,让幼儿能辅佐“脚手架”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学习,积极自主地进行认知重构,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有意义的学习,这些都是有效活动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