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厌精论
最近在食堂吃饭已颇有不能下箸之感,不知名的糊状物,半生的花菜,隔日的黄瓜,乃至细长的头发,生锈的铁丝,着实令人不敢恭维。民以食为天,可见吃饭虽小却不可随便。孔子这人太过正经,我以为不必,但他在吃上的正经我却赞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先贤于吃很有讲究。世界上的民族多如牛毛,但如中国人这般吃得细致的恐怕没有,如传统的狗跳墙一道菜须得炖上三天三夜,以致布什访华爱不释口,这般的细致在国外我尚不曾闻过。
中国人于吃极富探索性,神农尝百草未必就是找药材,找食材也未可说,这样一种探索冒险的精神使得中国人的食材极为丰富。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两条腿的,四条腿的,中国人没吃的不多。但凡能吃,中国人就敢吃,草根树皮自不必说,如观音土,蝗虫,蚯蚓等中国人也都吃过。那吃不到的龙虎,中国人也委以猫与蛇代替,谓之“龙虎席”。然这探索精神又过于丰富,以至于遗毒。史书记载,齐桓公遍尝天下珍馐,一日竟突然想尝蒸婴儿的滋味,厨子易牙为了讨好齐桓公,竟把自己的儿子蒸了献给齐桓公,易牙也真敢做,齐桓公也真敢吃,这当然是为人不齿,但却从反面说明中国人食材之丰富,使人难望其项背。
中国人于吃又极富创造精神,在众多食材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炒煎煮炸焖,清蒸文炖红烧无一不可,但这还不够,中国人还能花样翻新。如唐朝武则天的男宠张氏兄弟就曾发明出一种烤鹅,置活鹅于烤炉之中,内盛高汤,下面用小火慢烤,鹅受热就不断喝汤,待烤熟时内外皆入味,就此可见中国人是不乏创造力的。又在看评书时见过,公子光欲刺杀吴王僚,知吴王僚喜欢吃鱼,遂在家中大宴群臣,全鱼宴开了三天不重一样,以引吴王僚上钩,在席上派专诸刺杀。再如黄豆,若在外国人的手中只能一锅煮了,但中国人可煮可炒,可制豆浆,豆腐脑,千张,腐竹,亦可制豆腐。而豆腐能煮鱼头,能拌小葱自不必说,豆腐又能做成豆腐干,腐乳,油豆腐,臭豆腐,这就是中国人的创造,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若法国人能把中国菜吃一遍,恐会乐不思蜀,觉得法国大餐亦不过是那么回事。
以我对历史的一知半解恐怕不足考据出中国菜是如何发展,在此也只能是泛泛而谈。可以肯定的是的时候,有中国人的时候也就有了中国菜,火的运用使中国人能烤食物,这是一个创举,到铜器时代的钟鸣鼎食又进了一步,直到铁器时代到来,铁锅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中国菜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吃从一种生存需要转变为生活的需要,到清代,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中国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乾隆皇帝御定满汉全席共108道菜,这是中国吃文化的盛宴。到今天,中国菜则形成了川鲁湘闽这几大菜系,满汉全席固然还在,但吃得起的人不多。
中国人吃的发展离不开会吃的中国人,将吃写得最精致的应是曹雪芹,同时四大名著,《水浒传》中只有大碗喝酒,大碗吃肉,上不得台面;《三国演义》中虽有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回,豪气可赞,但吃不过是带过,写得不多。到《红楼梦》,那才真是大户人家的吃派,珍馐齐具,吃得细腻,望之可闻其味。而将吃记载得最为详细的该是袁枚,清代的中国菜本已登峰造极,加之袁枚是个懂得享受的人,他写过《随园食单》,详细记载了当时许多名菜的做法与吃法,但我不曾读过。而真正吃出一种人生态度的该是苏东坡,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虽是说于竹的喜爱,但割“肉”也是心中不舍吧。今日市场上卖的东坡肉就是他被贬黄州时发明的,为此还写过一篇《猪肉颂》:净洗锅,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后再贬岭南,已是六十高龄,犹能“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吃在这里已不再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积极乐观,豁达自安的人生态度,吃得快意,活得洒脱,人生快哉!
至此,我决定不再于食堂下箸,转食他处,不妨学一学苏东坡,吃得快意,活得洒脱,人生就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