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文化随笔

拂去浮云,自在澄明

发布时间:2022-09-21 16:51:53

  我读书有一种不好的习惯,就是兴之所至而不求甚解,这样的后果自然是不精不诚,自然不能动人。特别是对于一个真正要为学术事业而献身的人来说,更不能这样浮泛。然而,本性难改。这不,为了写一点东东,捡起来那些所谓的故纸堆来找寻,找寻到与崔颢《黄鹤楼》齐名的李白的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原诗如下: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云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历来很多人为了比较崔李这两首诗的优劣而争论不休,我暂且不去管它。我只知道,读了这首诗歌后我的第一反映就是要把它背下来,然后悉心体会。可能在形式上与崔诗有很大的相似,但暂且不顾这些,让我们来看看诗仙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的真切感受。

  崔诗《黄鹤楼》是为了寻找每个人精神家园。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出李白的这首诗也有此意,但李诗的最大不同体现在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这句上。游凤凰台,诗人和崔颢一样有着沉重的历史感,使命感。这些都是我国古人应有的精神品格。但李白的深刻之处却独独体现在“总为浮云能蔽日”这句上。凤凰台上空空如也,空么?诗人放大视野,看到的是湘江的水流;拉长历史视野,看到的吴越春秋的铅华洗尽;看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候的繁华聚散,看到的是往事成空。看到了自我理想的破灭。回到现实,诗人在这胜景中看到的是纯美的自然:云和山,长江和湘江,白鹭洲……然而,理想不再,长安不见。为何?因为浮云蔽日么?

  诗人的反思成了我们的哲思。浮云蔽日,我们看不清青天,那么青天外的世界更是朦胧而隐匿不见。当我们在自己理想破灭的时候,总能为自己找到一些借口,借口现实的阻力,借口现实的黑暗,借口自己当初没有更加努力等等。浮云蔽日,遮蔽的不仅是这个现实世界,更是自己那份求真的心灵。在一个被遮蔽的世界里,我们总有那么多的借口,为自己寻找开脱。这样,每个人都有理由为自己的失败找到借口,每个贪官都为自己的罪行找到借口。可是回头想想,是这样么?当向外的诉求找不到答案时,我们是否该向自己的内心寻找答案?遮蔽的内心,从来都没有去“涤除玄鉴”,从来都没有“虚壹贰静”,更从来没有“澄怀味象”。我们的心灵被包裹的严严实实,得用锯子锯,锤子锤,剖开那层厚厚的包装,让心灵透透气,然后我们才有可能恍然大悟:原来开始就是一个错误!

  李白在诗歌上成就斐然,然而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如此悲观,绝望。我们看看,这是他原本想要得到的诗意生活么?诗人就是诗人,一个纯粹的诗人哪里容得上你在政治上指手画脚呢,那里容得上你在那里的率性而为呢?李白选择政治这条路径原本就是一个错误。他没有很好的叩开自己的心灵去问问,自己到底合不合适在这条路径上走下去。“总为浮云能蔽日”?到后来,我们的诗人李白可能也没有想通吧,要不然怎么望不见长安还踌躇满怀呢?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