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乱弹八卦

如何证明自然劳动创造价值

发布时间:2022-10-30 21:12:47

  如何证明自然劳动创造价值

  作者所著教材<自然经济学>,全面反映了对自然劳动创造价值的研究成果.全书的中心在于论证“自然劳动创造价值”这个观点.如何论证这个规律是世界级的难题。作者认为,这个论证完全基于经济学的范式革命,即把“价值”、“使用价值”和“劳动”等经济范畴从社会属性牵引到自然属性进行研究。同时,经济学要成为真正意义的科学,就必须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逻辑思维进行严格论证。这里还应指出,在过去,人们证明非劳动要素创造价值,所犯的错误是以偏概全,只用一种方法,或者只从一个角度去论证,结果顾此失彼,谁也说服不了谁。所以说,证明这个难题一定要从多角度多方法进行,才能使证明真正合付科学。在下面我要向读者简要介绍它的论证过程和步骤:

  首先,要研究价值的存在方式.在经济学上,可以发现价值有两种存在方式:一是价值与使用价值共存,二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相分离而存在.前一种存在方式的论据是:没有使用价值,价值就失去了物质载体.所以说,价值的存在不能离开使用价值,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统一的.在自然经济学中不存在无使用价值的价值,也不存在无价值的使用价值.一定量的使用价值总是凝结一定量的价值.一定量的使用价值所凝结的价值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而是为定值.对于某种物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单位产品中的人类价值量减少了,自然价值量就会增加.无论生产条件如何改变,只要被加工的原材料性质不变,一单位产品中所凝结的总价值量(人类价值加自然价值)却不变.但是,价值的存在方式还有第二种,即分离形式.在马克思的理论中,由于产品中的价值只有一种,即人类价值,所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即使被加工的原材料不变,单位产品中的价值量却会改变.会出现价值和使用价值相分离,使用价值的量可以不变,但它的价值量却可以增加或减少.如一斤大米(使用价值量不变),但它的价值可以是0.5 元,也可以是 1 元或10 元.引起价值和使用价值相分离的原因还有很多,如市场供求关系,政策因素等.在自然经济学中,如何论证自然劳动创造价值呢?最一般的思路就是:从工农业内部寻找自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要从国民经济内部寻找到自然价值,关键要建立论证模型.而建立论证模型要从价值的两种存在方式着手.自然价值既可以抛弃使用价值独立存在,也可以连结使用价值而存在.正确的选择是:要论证自然劳动创造价值,不能抛弃使用价值去论证;相反,要论证自然劳动创造价值,首先要论证自然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因为价值和使用价值相统一的思想告诉我们:某种劳动要创造价值,它一定要先创造出使用价值.如果这个劳动不会创造使用价值,它会创造价值就无物质载体.干脆说,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自然劳动力不会生产物质产品,它就谈不上创造价值.所以说,在自然经济学中,要证明自然劳动创造价值,关键先要证明自然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然而,在一个生产过程中,有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作用,如何计算每种生产要素各自的生产的使用价值量乃至价值?这是经济学的重要课题。

  如何论证自然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呢?这也是个世界级难题.这个难题看似容易,因为也许有人会说,只要到生产实践中看一下事实就可知道.事实上在工厂内部,燃料和原材料(即自然劳动)却是帮助人进行了生产.这就说,这个问题就象论证1 1=2 ,看似容易,实质上是一套哥德巴赫猜想的大难题.论证自然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也是如此,看似容易,实质上很难.在经济学说史上,关于自然力创造价值的观点,可以上溯到西方古典经济学,并且可以把古典经济学家分成两派.虽然他们的观点只是处于猜想和假定阶段,而且没有形成科学的论证体系,但他们的见解却也代表了当时的最高理论水平.在古典经济学中,除了重农学派(主要代表是魁奈)和洛克对这个问题有过争论外,在回答这个问题上,李嘉图是最伟大的经济学家.魁奈认为,在农业上,是自然土壌帮助人生产出了粮食.而在李嘉图看来,自然没有帮助人生产,而是人克服了自然的阻力才生产出了粮食.在一块荒地上,生产粮食的自然阻力要比优等地上大,所以要多打粮食,人就必须改良土壤,即必须克服较多的自然阻力.在李嘉图看来,在自然阻力大的地方,人们生产产品就越困难,所花费的劳动量也越大.要驳到李嘉图的观点,历史上还没有这样的经济学家.只有在自然经济学中能完成这个证明:在各种有自然能量参与的生产中,是自然劳动帮助人生产出了使用价值.这个经济案例是:在工农业内部,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例如在农业内部,随着育种技术的提高,一亩耕地上的粮食产量在不断增加,而投入的人类劳动量(实物形式)却不变.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呢?它只能说明是自然力帮助了人多打了粮食.

  在自然经济学中,要论证自然劳动创造价值,关键要在国民经济内部找到自然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要做到这点,关键要用数学方法把社会财富中的自然财富计算出来。虽然证明自然劳动创造价值有很多互为补充的步骤,但关键的步骤之一在于计算.我们知道,一切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人类劳动和自然劳动,一个使用价值是人类劳动和自然劳动共同生产的.如果能够计算出社会总产品中属于自然劳动生产的部分,即把自然劳动生产的农产品分离出来,就可以证明自然劳动创造价值.这个方法就是,首先要找到农业生产中自然劳动所生产的产品,这个自然产品就是级差地租,然后计算它们在整个农产品中所占的数量.现已查明,这个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农业.在农业内部,由于农业土壤存在优中劣土质差别.我们知道,在优等地上可以生产出超额利润,自然经济学就是要证明农业内部的超额剩余价值是农业内部的自然劳动所生产的超额剩余产品.利用数学的方法和劳动原理可以计算出农业内部的自然劳动所生产出的超额剩余产品的数量.事实上,在工业内部,也存在自然劳动创造的超额剩余财富,也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出来.

  如何论证自然劳动创造价值呢?它的论证思路是:在过去,我国经济学界曾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只要某种价值长期偏离人类劳动决定,那么就可以断定这种价值一定由非劳动因素决定.根据这一思路,采用我国国民经济多年的统计资料,用国民收入减去人类劳动力创造的新价值,可以断定,这个所得的差额就是自然劳动创造的价值.这个计算是很成功的.其实,引起自然价值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自然财富主要来自国民经济内部各种价值的确定方法.通过分析商品的价值确定,可以找到大量的自然价值.在自然经济学中,要论证自然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还要论证自然劳动也是生产性劳动.要论证自然劳动创造价值,还要研究自然劳动的价值表现.因为,如果自然劳动没有价值表现,它就不可能创造出价值.可以看出,自然经济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法,通过分析大量经济事实就可以找到自然劳动创造价值的规律.

  在自然经济学中,最先找到的第一批重要的自然财富是农业内部的超额利润.下面简要介绍工农业内部的超额利润的发现和论证过程:在农业内部,要论证自然劳动创造超额价值,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首先要从农业生产总值内部,寻找到自然劳动创造的价值;其次,要把这部分自然价值从农业生产总值中计算出来.然而,仅用计算方法还不足以为证,还要证明这部分自然价值不是人类自身生产的,也不是剥削别的生产行业得来的.还要证明它不是土壤中的物化人类劳动生产的,还要用比较法证明自然劳动与人类劳动的统一性,以及用自然经济学特有的分析方法劳动运动法分析自然劳动生产价值的真实过程。此外,还必须排除以往经济学中各种错误观点,对以往经济学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等等.所以说,要证明自然劳动创造超额利润,必须经过很多步骤和运用许多分析方法,各种工具辐辏并用,互为补充才可完成科学的论证工作,可谓要经过多关才可达此目标.由于工农业内部的超额利润的性质都相同,所以,如何证明工农业内部的超额利润不是剥削得来的呢?我们知道,所谓超额利润指工厂内部的商品价格减去它的个别价值所得的余额.在一个有自然劳动参与的企业内部,可以证明这部分超额利润不是从社会上剥削其它生产者而得来.

  什么是剥削?在马克思的经济学中,剥削就是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就是”无偿地占有别人的劳动或产品.”(<新华字典>)由于使用价值的源泉是人,所以剥削就是人剥削人,资本剥削劳动,就是较少的劳动剥削较多的劳动.在马克思看来,剥削是采取暴力和掠夺的方法占有他人财物,发生在交换中的剥削则是通过不等价交换无偿地占有他人的财物.在经济生活中存在这样的事实:如果生产者甲用天然河里生产的1公斤鳖鱼与生产者乙交换1双手工皮鞋,这样的交换也会成功,但这样的交换存不存在剥削呢?这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当生产者看到自然力能代替人的繁重体力和脑力从事使用价值生产时,生产者就会豪不犹豫地用机器代替人力生产产品.当某种商品既存在手工生产,也存在机器生产,由于机器生产所耗费在单位商品中的人类劳动较手工生产少,但在交换市场上,两种生产条件下的商品价格却相同,你能说采用机器生产者存在剥削吗?事实上,科学技术所以会进步,就是因为人们发现,利用自然力代替人的劳动同样可以生产出使用价值.在交换市场上,即使是自然力生产的使用价值也会有价值.这可以说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聪明的生产者总是试图用自然力代替人力从事生产活动,并创造出比别人还要多的财富和价值.那么什么叫剥削呢?一件商品无论是自然劳动生产的,还是人类生产的,在商品市场上,只要实行等价交换,就不存在剥削现象.因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关心的不是这种商品倒底采用人类劳动生产出来还是自然劳动生产出来,所关心的是这种商品包含的劳动(无论人类劳动还是自然劳动)价值是否与自己商品或货币所包含的价值是否相等.如果相等,这种商品交换就可能成功;如果不相等,(因存在剥削),这个商品交换就可能不成功.以上证明的前提条件是:工农业内部的超额利润是一笔真实存在的财富,而且是自然劳动生产的超额财富.如果它不是真实存在的财富,那么,工农业内部的超额利润就只是一种没有价值的虚拟价格.在商品市场上,企业的这部分超额价格只能剥削别的生产者而致.下面以农业生产为例来计算自然劳动所生产的超额利润.

  要分析自然劳动创造超额利润,首先要区分不同的生产类型,这些生产类型大致可分成两种:第一种是机器与人独立生产型,人与机器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人和机器的劳动都属于直接性质,例如,人和收割机独立割稻。第二种是人开动机器生产型,人开动机器作用于劳动对象,人的劳动属于间接劳动,机器的劳动属于直接劳动。例如,农业生产劳动。在农业内部,当采用第一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时,人类劳动和机器的自然劳动分别进行独立生产。由于土壤质地不同,可以把土壤分为优中劣三种类型.在面积相同的三块地上,投入相等数量的人类劳动(实物形式),显然,优中等地上可以获得更多的粮食.可以计算出这部分多出的产量是自然劳动生产的.这个计算公式要用到劳动原理,即劳动相加原理,劳动代替原理和劳动创价原理.劳动相加原理指劳动投入是连续的,不同性质的劳动虽然分别凝结在不同的产品上,但可以集中计算到一种产品上.劳动代替原理指只要被加工的原材料不变,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自然劳动和人类劳动可以互相代替,但总量不变.劳动创价原理指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只要被加工的原材料不变,一单位人类劳动和一单位自然劳动所生产的使用价值数量相同.在上面的例子中,由于在优中劣三种土壤上,人类劳动所生产的粮食数量都相等.假如劣等地的人类劳动生产了全部的粮食,那么,优中等地的人类劳动所生产的粮食数量和劣等地的粮食数量相等.而优等地多出的产量可以断定是自然劳动生产的.这就证明了农业内部的超额利润是自然劳动生产的.在这个计算中,人类劳动被看做是直接劳动,而且单劳使值并不随劳动条件变化而变化。但事实上,农业生产属于第二种类型的劳动,人类劳动相对于土壤环境中的自然劳动,属于间接劳动。即人的耕耘、播种和收割等劳动只能改变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而不能直接使农作物生长,而这个任务则由土壤中的直接自然劳动完成。因此,劳动代替原理将要发生改变,生产一定数量的粮食,不同土壤所花费的总劳动将不同,即单劳使值会随着劳动条件变化而变化。尽管如此,仍然可以利用劳动原理计算出不同土壤上的单劳使值。并且利用各种土壤上的单劳使值计算出有等地上自然劳动所生产的使用价值或称极差地租。事实上,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在一国的国民经济总产值中,超额利润并没有从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减除;相反,它是作为真实财富存在于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并成为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要更清楚地看到自然劳动创造价值的真实过程,这就要用到劳动运动分析法。

  如何证明国民经济内部的超额利润不是人类自身生产的呢?我们知道,无论在工业内部,还是在农业内部,一个行业的生产都存在生产条件的差异,而且在优等生产者内部存在自然劳动参与生产.在马克思经济学中,超额利润是工农业内部的劳动生产者生产的,因为优等生产条件者的超额利润只能来自它内部劳动者的”自乘的”或”多倍的”劳动生产的,或者干脆说来自剥削别的生产者生产的财富.马克思提出这样的错误观点,其基本点在于他把生产过程中投入到生产中的劳动形式看成是货币形态,从而把社会生产的真实图境作了错误的描述.按照马克思的生产投入方式,在优中劣不同土壤上投入相同的人类劳动(货币形态),虽然优中土壤上可以多打粮食,但是这种多余的粮食也是农业工人自己生产的.这就说,虽然在三种土壤上投入相同的人类货币资本,但在粮食生产上,三种土壤每生产相同数量的粮食所耗费的人类劳动量(实物形式)却相同.而优等地上的总人类劳动耗费量要比劣等地大.这个生产过程显然是错误的.因为真实的过程是:只要在优中劣三种土壤上投入相同的人类劳动量(实物形式),优等地就可以多打粮食,优等地所耗费的人类劳动量和劣等地所耗费的人类劳动量相等.这个分析证明:马克思的投入方式是错误的,他关于农业生产过程的图境和描述也是错误的.

  如何证明,在农业内部,优等地上的超额利润不是土壤中物化的活劳动创造的呢?我们知道,土壤是农业生产的物的要素,因此属于物劳动范畴,所以,土壤中积累的活劳动应属于”过去的”或”死的”劳动,它在农业生产中不可能成为劳动力,凝结在土壤中的人类劳动只能不增不减地转移到农产品中,而不会创造出新价值.所以说,农业内部的超额利润不是土壤中的人类价值生产的,它只能来自土壤中的自然劳动所创造.自然经济学的方法论主要指劳动运动法,因为自然经济学是一门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的形成、增值和转移规律必然联系到劳动的运动和转移。劳动决定价值,所以可以用劳动运动法来探讨价值规律。劳动运动法是建立在劳动原理之上的方法论。自然经济学的其它分析方法如计算法、比较法,逻辑法和辩证思维等,都是建立在劳动运动基础之上的。所谓计算法就是计算价值生成过程中的劳动量的运动变化。自然经济学的全部科学规律都是建立在劳动运动的前提下,是对劳动运动规律的总结和运用。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