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时事评论

申遗后更多的是责任和保护

发布时间:2023-01-07 10:34:18

  近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和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笔者认为,申遗成功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意味着一种使命与责任,切不可只盯着经济账,更应算好社会文化账。

“一河一路”申遗成功,意味着中国又有两处历史文化古迹获得了世界“认证”,相应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可期,可喜可贺。随着大运河与丝绸之路在世界范围内名气的提升,更多海内外游客将慕名而至,并盘活当地旅游经济。从过去经验看,景点的“世界遗产效应”极为明显。西湖2011年申遗成功后的首个“十一”假期,杭州旅游收入增加了两成。

申遗成功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意味着一种使命与责任,切不可只盯着经济账,更应算好社会文化账,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替全人类保护好这个世界文化遗产。申遗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如果因为申遗成功而放松保护,甚至一味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导致声誉受损,对于真个民族文化而说,是得不偿失。

1992年申遗成功的四川九寨沟景区,因为过度的宣传导致景区人满为患,甚至在“十一”黄金周期间便发生了大规模旅客滞留事件;入选世遗名录的云南丽江古城,从2001年起开始向游客征收古城维护费,一直颇具争议。一些地方在申遗“长跑”中烧了不少钱,便开始拿到手的“世遗”金字招牌变现,或明目张胆地涨价,或巧立名目乱收费,令一些文化遗产项目沾满铜臭味。因为一心急于收回成本,何谈后续保护上的投入。

要知道,世界遗产的头衔不是“永恒”的。在世界遗产大会上,除了讨论新增的世界遗产外,还会对已有的世界遗产进行“体检”,“亚健康”的世界遗产项目将受到警告,甚至面临被除名的可能。德国德累斯顿的易北河谷和阿曼的阿拉伯羚羊保护区,就曾有过被摘帽的经历。目前,中国虽有47处景观被列入世遗名录,但应不遗余力、扎扎实实做好后续保护。

历史文化、地理风光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独特印记。对于这些走过漫漫历史长河的民族印记,后人有责任呵护好,而申遗成功仅仅是个开端。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