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干戈精神在血沃渭水育新生
历尽干戈精神在 血沃渭水育新生
——读王登善先生《风雨牛寺岭》有感
文/王渭锋
近日,笔者有幸拜读王登善先生《风雨牛寺岭》一书,该书因其特殊的地域情愫而令我痴迷、令我陶醉。在连续数日的挑灯夜读、反复揣摩后,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对那些曾经浴血奋战在渭南大王区域的革命英雄深表缅怀;同时对王登善先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先生生于斯、长于斯,并将其毕生的精力奉献在渭南这片古老而又神圣的土地上。先生出生于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八年抗战初期,自幼就对当地百姓的贫苦生活及老一辈共产党员、革命英雄的英勇事迹耳濡目染,故然就对当时的史实及当地的民俗乡情有了一定的认识。建国后先生就热衷于搜集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历史传闻,尤其是退休后的2008年至2011年期间,年逾古稀的登善先生在其晚辈张晓丽的帮扶下以其老残之躯不畏艰险、矢志不移的多次到严峪、田台、牛寺岭、高庄子、大王镇一带实地考察,并走访相关当事人及历史见证人,遍阅党史资料及地方文献。历时春秋三载、风雨几度,一部《风雨牛寺岭》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该书以革命干部权秉华同志的光辉形象为切入点,详细地记载了1938年至建国初期活跃在渭南大王区域的革命英雄及其党组织活动情况,以翔实而又细腻的笔法使得艰辛的革命历程得以再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历史的变迁,权秉华、王战功、毛述俊、王德民、姜兴舟、田奉柱、张守仁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干部及劳苦大众已被人们日渐遗忘或其人其事依旧迷雾团团,该书的付梓刊行使得相关历史事实得以有效澄清,同时也填补了一方地方史料及文献资料的空白;该书在叙写革命事迹的同时对当时的地方民俗乡情也有大量研究及叙述,尤其写到“严峪庵百姓送神”、“张守仁葬父显孝心”、“安思德结婚”等资料极为详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及追溯意义,对当今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发扬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堪称“民国时期秦东地区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革命时期,以王战功、毛述俊为代表的革命英雄、劳苦大众为了党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为我党南北通行、转送物资,隐蔽干部作出了卓越贡献。建国后,大多数革命同志因文化程度偏低,出外工作的人数很少,加之他们那种“只求奉献、不图索取”的精神,都默默无闻的奋战在田间地头,做他们的太平顺民。在文革期间,有的革命同志被错划为敌特分子、反革命分子,整日的挨揪斗、受审查、被抄家,甚至含冤至死,他们一直无怨无悔的热爱着党和人民的事业。时过境迁,革命英雄及他们的光辉事迹虽然已经成为一段尘封的往事,但却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愿我们能够秉承他们的遗志,常怀感恩之心,为美好的未来及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奋斗。
最后祝愿王登善先生老当益壮、艺术之树常青!
(作者系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