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交响音乐观(2)
——给杨老师的信之十二
杨老师:
是的,任何真正称得上是知识分子的人,任何曾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社会、人生的人,都会喜欢真正的艺术——音乐——交响乐。交响乐是一个成熟民族、一个希望着、奋斗着的民族奋发图强的情感轨迹,是这个民族精英阶层思想与感情的集大成者。
人类情感的丰富和复杂,人生命运的艰辛和多变,都在交响乐中能得到充分的表现。迄今为此,人类还未找到可以代替交响乐表现丰富思想情感的形式,可以说,交响乐是一种空前的表达方式。
在交响乐中,人类情感的最细微处,人类灵魂的最伟大处,人类命运的最辉煌处,人性中最闪光的东西,最神圣的东西和一切最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都能得到恰如其分的表达,得到淋漓至尽的渲泄。交响乐是宇宙成特的辩证法、是声音世界的最高哲学。交响乐的丰富就是人类情感本身的丰富;交响乐的复杂就是人事万物本来的复杂。
人类为什么总是在远古的、充满原始味的民歌中找到真正的音乐?为什么总是在边远少数民族的歌谣与音乐中找到灵魂的安放之处?为什么只有在张野味实足的吟唱中找到真情,找到清洁的精神?那是因为这一切,原本就是我们本质的精神家园。人类从什么地方出发,那地方就是他的故乡。
宗教是上个世纪前普通人的艺术;而艺术则是今天艺术家们的宗教,一个信奉宗教的人,骨子里总有种艺术家的激情;而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身上也总透出几分宗教气质。宗教气质、艺术氛围、诗意、英雄主义、悲剧色彩,在通常情况下是很难区分的。只有音乐,可以把它们包揽无余。
在我惊异于德意志民族拥有众多响彻宇的音乐家时,也时常遗憾,我们诺大一个中华民族居然还没有为全人类奉献哪怕是一位能与贝多芬齐名的音乐家。中国历史上,不乏英雄豪杰,荆轲、陈子昂、王之涣、岑参、岳飞、文天祥、郑成功、洪秀全都是英雄,是用诗文和一生的壮举谱写交响乐的人。然而,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的英雄气概和所有忧患意识终究还是没有转换成音符,没有转换成中国的交响音乐,称得上千古绝唱的事件只是被诗化为千古名句。我时常想,这也许与我们的象形文字有关,与我们数千年来形成的思维习惯有关。交响音乐是立体的音乐,它写意,但更抒情,更具哲理性,更抽象。交响音乐传入中国的近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中华民族积郁太久太久的情感总算找到了一个合适表现形式(恰好,中华民族此时也找到了一种合适的救国之路)。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终于激发出了《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激发出了交响般的壮怀激烈。、
比起过去,今天我们确实该感觉到幸福多了,人们的心境前所未有的轻松愉快,谁都不愿去重温沉重的往日。何况,我们祖先的养生之道就是哪怕在艰苦穷困的条件下,也要保持乐观轻松的心境。轻松愉快的话题,轻松愉快的生活,如同轻松愉快的音乐一样“流行”。然而,我总怀疑,作为生命生活的全部,不仅仅只有轻松愉快,你纵然可以不去思考人生的哲理,不去追寻真理,不去为民族在世界之林的崛起操心,但生活中总会潜藏着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面对这种“轻”,面对缺乏份量的飘浮感,我们还是需要那么一点厚重,需要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扳依和心理平衡,生活,特别是物质生活方面的幸福,也许使你很难找到这种“厚重”,那么,艺术、音乐、交响乐便能给你这种厚重。
并不是所有轻松愉快都是幸福,并不是所有的欢歌笑语都是人生,并不是所有的流行歌曲就是音乐,人,需要非功利的东西,需要感情的厚重,需要严肃音乐。悲壮的泪水是更高意义上的美!
艺术、音乐、交响乐,应该是现代人精神世界的一块绿地。在今天欣赏艺术,便是呼吸新鲜空气,是吸氧。工业文明下的人正是借艺术的魅力在精神上回到大自然怀抱。现代艺术是地道的古典艺术,它应该带着泥土味、海湦味,应该与大自然结盟。
很多朋友说,古典音乐很晦涩难懂,需要掌握足够的乐理和乐器知识才能去欣赏,其实并非如此。从理论上说,欣赏古典音乐时,越是懂得乐理,对所听乐曲的写作背景了解得越多越好。有些人说,你需要懂得管弦乐团的编制、个别器乐的音色、整体的声音把控、指挥的功力等等,才能窥见乐曲其中的奥妙。又有些人说你一定要听得到音准、独奏者的技巧、独特的音色、个人风格和气质,才可算登堂入室。可这些要求对于非专业人士和只想纯粹欣赏音乐的人来说太苛求了。
其实即使没有专业知识,只要静下心来细细聆听,也可以听得到莫扎特有些慢乐章中不时弥漫着的伤痛和哀愁;可以理解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合唱》时,那份歌颂人性精神升华的豪意;可以被肖邦钢琴里那份诗情画意和优雅气质所触动;可以领略巴赫音乐的严谨缜密架构、瓦格纳的壮丽宏伟气派、柴可夫斯基对于美的回忆、憧憬与梦想,以及马勒对于人类生存意义的内心感悟。只要拥有一颗敏锐细腻的心,这些都不难在音乐里感受得到。
在欣赏音乐时,对乐曲的写作动机及背景认识多一点,能分辨个别器乐音色、能领略整个乐团的声效表现、能了解到指挥在乐曲推进中的某些意图,这些固然是好,也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乐趣。不过,对于没有太多专业知识的人,同样可以在单纯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找到心灵上的共鸣。不要被一些乐评人弄得头晕眼花,误以为欣赏古典音乐是高不可攀,终而放弃试图进入这个真善美俱全的心灵世界。实际上,能听到音准与演奏者技巧,很多时候是无助于欣赏音乐的。这些只是懂得乐理的人对演绎者的要求,在欣赏音乐时,我们要得到的是那种意境与感受,而不是技巧上的表现。
建民
2013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