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马》影评:把马拍得平庸是一种罪过
发布时间:2024-07-23 13:00:27
用中规中矩、中庸、差强人意这样的词评定一部电影已太流于表面,用好与不好来形容,更没有一个评定标准。可以肯定的是,《战马》的存在,依然彰显了好莱坞产业下斯皮尔伯格讲故事的传统,只是,电影的血液已有幼老之分,《战马》的调子,垂垂老矣。文_本刊记者刘倩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主演:杰瑞米·艾文
上映:2月28日
几个值得一提的镜头
战争:老实说,战争的场面还是不错的,甚至可以用游刃有余来形容,可惜再好的战争也挽救不了整体的颓败。
长镜头:战马在战壕中奔驰到被铁丝网缠绕住,这是一处绝佳的长镜头,导演功力使然。
煽情:蒙眼相见,我想绝大多数人会在这一段被感动,而影片从一开始,似乎就为着这个镜头来的。
摄影:《乱世佳人》?或许,正显示了影片的“老”。
关于《战马》的四老
故事方式:老成练达
这匹名为Joey的马作为影片中的绝对主人公,以马喻人自不用说。故事开始于主人公从娘胎里出生的场景,后在拍卖场被并不富裕的小农场主高价买下,交由其儿子Alber驯养,Joey和Alber的友谊自此开始。影片花了不小的篇幅讲述少年Alber与Joey的共同成长故事,Alber让Joey体会到家的感觉,Joey让Alber由男孩逐渐变成男人,学会了那种男人持家的责任。战争的打响让励志故事的戏剧性真正进入了主题,Joey因为Alber家境贫寒被出售给德国将军作为战马,这个情节点的转折让故事进入到以马的视角看待战争之阶段,立意明显。单看片名《战马》,依片名就能对故事路数略知一二。马的忠诚、马的潜能、马的兄弟情、马的英勇通过斯皮尔伯格一贯励志、沉稳的情节铺陈,娓娓道来。虽是改遍自儿童文学,显然这绝对不是一部儿童电影,虽有一脉相承的真善美理念贯穿立意始终,却少了刺激、冒险、扑朔迷离的童趣。不管观众对这样的故事展开方式是否生腻,在精良的制作水准下用老成练达一词来鉴定《战马》不足为过。
影片基调:老气横秋
马和广袤的土地,影评这两个元素在斯皮尔伯格的摄影风格之下,旷野之美的呈现自不用说,也让全片的基调变得深沉。史诗般的影调处理用在儿童文学题材改编上,似乎显得有些用力过度,并带有一定的节奏缓慢和略显乏味。这样沉稳和平铺直叙的摄影基调在斯皮尔伯格的影片中少有,即使是《辛德勒的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也没有过多地使用黄色影调,好莱坞式的主流摄影风格一向走的是清新亮丽的时尚风格,从这点推测,《战马》的受众并不广泛。在音乐的处理上,深沉的配乐风格恰恰印证了这部片子无笑点的基调,加上以马作为主人公,马不能像人作为演员那般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增加魅力分,虽然将动物充分人性化会容易博得观众感动的同情分,可对来自马自身情感认知的表达拿捏也不好掌控,将马赋予更多的人性,容易显假,人和马的感情若是通过人对马的过分关注,却也会有矫情空洞的嫌疑。战争的残酷性色彩加以老成、约定俗成的画面呈现,拍摄质量如何上乘也抵挡不住老气横秋之势。
线索之多:老马识途
战马几次易主,横穿英吉利海峡、佛兰德斯和法国,经历的主人包括第一位主人Alber、在战场中牺牲的德国军官、当逃兵的少年两兄弟、老农场主和他的孙女,Joey在拍卖场上结缘Alber,几度分离后与Alber的最终牵手也是在拍卖场。无论是以马的视觉看战争也好,以马喻人也罢,人和马的感情作为故事的主线,几乎可以脱离战争本身而单独成立。所谓老马识途,即使片中塑造了许多爱马、懂马,甚至是和马一样在战争中无法决定自己命运的各种“主人”,最终,战马还是回归到了它最初成长的地方,那些像树枝一样横七竖八的人物关系网,死去的死去,隐没的隐没,就连最后的桥段设置,因为Alber钱不够,战马在拍卖场被老农场主买走,在他眼里,战马属于他的孙女儿,有他孙女儿的感情寄托。可当老农场主察觉到战马和Alber存在根上的情谊时,没有任何纠结地就决定物归原主。这是影片感人之处,同样也面临着老套的质疑。回想当年在《.》中的泪点之处,也在于.和小男孩的分离。《战马》中团圆式的动人之处虽然避免了滥情的致命伤,但老马归途,拍得出彩并不容易。
价值观主流:老马嘶风
老马嘶风,常用来形容老来雄心犹在。老来的雄心不论是用在影片的价值观本身还是导演斯皮尔伯格身上,都尚可。影片中有些许细节贯穿了影片始终,比如Alber父亲的那条勋章锦旗,从战马离开Ted家族之时,这个锦旗就一直跟着战马,并成为能够带来好运的吉祥物。Ted常常酗酒和那条瘸了的腿来源于参加过战争的失落、创伤和挫败感。战场上每个人都是失败者,片中有一句重复出现的台词“战争掠夺了所有人的一切”,在这一点上,人人是平等的,战场中的人和马,都是在作战的战士,牲口和人也都是平等的。基于这一点,以马喻人的草根英雄主义情怀得到彰显。但在此片中,斯皮尔伯格的煽情过度和对人性过度乐观的遐想使这部影片变成不可能成为经典的平庸之作。即使斯皮尔伯格一向善于讲故事,但智商已被磨炼渐高的观众或许会认为这不过是斯皮尔伯格又一次在炒自己的冷饭,虽然饭热了能吃饱,但已不是那么香了。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主演:杰瑞米·艾文
上映:2月28日
几个值得一提的镜头
战争:老实说,战争的场面还是不错的,甚至可以用游刃有余来形容,可惜再好的战争也挽救不了整体的颓败。
长镜头:战马在战壕中奔驰到被铁丝网缠绕住,这是一处绝佳的长镜头,导演功力使然。
煽情:蒙眼相见,我想绝大多数人会在这一段被感动,而影片从一开始,似乎就为着这个镜头来的。
摄影:《乱世佳人》?或许,正显示了影片的“老”。
关于《战马》的四老
故事方式:老成练达
这匹名为Joey的马作为影片中的绝对主人公,以马喻人自不用说。故事开始于主人公从娘胎里出生的场景,后在拍卖场被并不富裕的小农场主高价买下,交由其儿子Alber驯养,Joey和Alber的友谊自此开始。影片花了不小的篇幅讲述少年Alber与Joey的共同成长故事,Alber让Joey体会到家的感觉,Joey让Alber由男孩逐渐变成男人,学会了那种男人持家的责任。战争的打响让励志故事的戏剧性真正进入了主题,Joey因为Alber家境贫寒被出售给德国将军作为战马,这个情节点的转折让故事进入到以马的视角看待战争之阶段,立意明显。单看片名《战马》,依片名就能对故事路数略知一二。马的忠诚、马的潜能、马的兄弟情、马的英勇通过斯皮尔伯格一贯励志、沉稳的情节铺陈,娓娓道来。虽是改遍自儿童文学,显然这绝对不是一部儿童电影,虽有一脉相承的真善美理念贯穿立意始终,却少了刺激、冒险、扑朔迷离的童趣。不管观众对这样的故事展开方式是否生腻,在精良的制作水准下用老成练达一词来鉴定《战马》不足为过。
影片基调:老气横秋
马和广袤的土地,影评这两个元素在斯皮尔伯格的摄影风格之下,旷野之美的呈现自不用说,也让全片的基调变得深沉。史诗般的影调处理用在儿童文学题材改编上,似乎显得有些用力过度,并带有一定的节奏缓慢和略显乏味。这样沉稳和平铺直叙的摄影基调在斯皮尔伯格的影片中少有,即使是《辛德勒的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也没有过多地使用黄色影调,好莱坞式的主流摄影风格一向走的是清新亮丽的时尚风格,从这点推测,《战马》的受众并不广泛。在音乐的处理上,深沉的配乐风格恰恰印证了这部片子无笑点的基调,加上以马作为主人公,马不能像人作为演员那般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增加魅力分,虽然将动物充分人性化会容易博得观众感动的同情分,可对来自马自身情感认知的表达拿捏也不好掌控,将马赋予更多的人性,容易显假,人和马的感情若是通过人对马的过分关注,却也会有矫情空洞的嫌疑。战争的残酷性色彩加以老成、约定俗成的画面呈现,拍摄质量如何上乘也抵挡不住老气横秋之势。
线索之多:老马识途
战马几次易主,横穿英吉利海峡、佛兰德斯和法国,经历的主人包括第一位主人Alber、在战场中牺牲的德国军官、当逃兵的少年两兄弟、老农场主和他的孙女,Joey在拍卖场上结缘Alber,几度分离后与Alber的最终牵手也是在拍卖场。无论是以马的视觉看战争也好,以马喻人也罢,人和马的感情作为故事的主线,几乎可以脱离战争本身而单独成立。所谓老马识途,即使片中塑造了许多爱马、懂马,甚至是和马一样在战争中无法决定自己命运的各种“主人”,最终,战马还是回归到了它最初成长的地方,那些像树枝一样横七竖八的人物关系网,死去的死去,隐没的隐没,就连最后的桥段设置,因为Alber钱不够,战马在拍卖场被老农场主买走,在他眼里,战马属于他的孙女儿,有他孙女儿的感情寄托。可当老农场主察觉到战马和Alber存在根上的情谊时,没有任何纠结地就决定物归原主。这是影片感人之处,同样也面临着老套的质疑。回想当年在《.》中的泪点之处,也在于.和小男孩的分离。《战马》中团圆式的动人之处虽然避免了滥情的致命伤,但老马归途,拍得出彩并不容易。
价值观主流:老马嘶风
老马嘶风,常用来形容老来雄心犹在。老来的雄心不论是用在影片的价值观本身还是导演斯皮尔伯格身上,都尚可。影片中有些许细节贯穿了影片始终,比如Alber父亲的那条勋章锦旗,从战马离开Ted家族之时,这个锦旗就一直跟着战马,并成为能够带来好运的吉祥物。Ted常常酗酒和那条瘸了的腿来源于参加过战争的失落、创伤和挫败感。战场上每个人都是失败者,片中有一句重复出现的台词“战争掠夺了所有人的一切”,在这一点上,人人是平等的,战场中的人和马,都是在作战的战士,牲口和人也都是平等的。基于这一点,以马喻人的草根英雄主义情怀得到彰显。但在此片中,斯皮尔伯格的煽情过度和对人性过度乐观的遐想使这部影片变成不可能成为经典的平庸之作。即使斯皮尔伯格一向善于讲故事,但智商已被磨炼渐高的观众或许会认为这不过是斯皮尔伯格又一次在炒自己的冷饭,虽然饭热了能吃饱,但已不是那么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