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新闻拟题方法
标题之于文,犹如眉眼之于人,拟好标题,可收先声夺人之效。今阅《人民日报》,览多篇文章深得拟题技巧,总结如下,以资借鉴。
一、套用古文词句,彰显文化功力。如12月4日1版有文报告吉林省文化改革发展进程的新闻《东风催开花千树》,即来源于“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可谓“旧瓶换新酒”,很有新意。又如8版《渡海白云贯古今》一文,是陈履生对台湾的中国画大师黄君璧的概括性评论:“渡海”是说1949年黄赴台发展一事,“白云”是以他国画中的意象代指作者本人,“贯古今”是说他的艺术具有超越时间的魅力。这个标题很有艺术美感和文化底蕴。
二、借用影片名称,注入时尚元素。仍以上段《东》一文为例:本文共有3个小标题,其中第1个为“吹响文化建设集结号”。《集结号》是2007年冯小刚导演的一部贺岁片,以此为标题,很有时代气息,符合大众的文化取向。我们还可以在正文中引用影片的人物、情节、背景等信息引起读者的兴趣,更好地说明问题。
三、引用名人名言,借助权威或经典的力量。如12月4日1版新闻——-周永康在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统筹发展民生稳定搞好规划设计夯实基层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标题特别长,是引用了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的话,很权威;又如,2版新闻《“京城好人”刘学军。有3条小标题,其中,第一个为:“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个卖烧饼背后的默契。这里引用了刘备临终前对儿子刘禅的告诫,很经典。这样的言论作为标题,使文章兰显现出一种“大气”,很有文化的力量。
四、巧用歌词,凸显流行文化的新鲜感。12月4日7版有一篇文章报道了一位青年在合肥的打工生活,题目是《有梦想,谁都了不起》,这是歌曲,北京欢迎你》中的歌词,令人感觉到很有时代感,比用名人名言的材料更鲜活。受此启示,我们平常在听歌时要留心,有些励志性、抒情性的歌词说不定可以为我们日后的写作提供良好的素材,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同样符合大众的文化口味。
五、善用修辞手法,真正发挥写作技巧的作用。最常用的就是对偶、比喻、排比。如12月1日6版《功殊勋荣光史册,德高品重昭后人》,是纪念已故政治、军事家刘华清的一篇长文,这个题目即运用了对偶手法,上下对得非常整齐;又如9版《用好扶贫“新国标”这把尺子》,把新国标比作尺子,运用暗喻的手法,不仅非常形象,而且体现了新国标的衡量性作用。另外,在撰写文章标题时,为取得结构美感,最好保持各小标题形式、结构一致,形成排比。仍以《东风催开花千树》一文为例:它有3个小标题——-吹响文化建设“集结号”,扮靓改革发展“百花园”,打响文化发展“攻坚战”。集比喻、排比、对偶于一体,形成一种建筑美,是我们学习拟题的范例。
六、简用人物语言,体现现身说法的示范性。如11月27日1版有一篇新闻,讲述了一位已退休的德国世界500强企业的法国人麦克-贺伯特在中国烟台义务担任投资顾问10多年的事迹,题目就是他的原话:“在中国,我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这是他以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向记者诉说的,很有示范意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引用主人公的话语不应太长,要简明扼要,切合文章主旨,所以说是“简用”。又如4版的一篇新闻报道了贵阳市贞丰县乡村女医生钟晶服务山村医卫事业的先进事迹,该文的3个小标题也都是钟晶的原话,很能体现她的医德风范:“开个诊所,为群众看病“,“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把你当亲人”,“除非来更好的医生,否则我会坚守”。体现了她善待他人、坚定从医的依高尚品质,比作者的直接赞美或引用他人的言论侧面赞美更有效。这种拟题方法适用于写人物通讯、报告文学、先进事迹等文体。
七、概括文章主旨或段落大意,言简意赅。如12月1日1版有评论员文章论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文代会上的讲话,论述了德对写作的导向作用、对文化风气的端正性作用,题目是《坚持德艺双馨,弘扬文明风尚》,即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另,以主要事件为标题也比较简约,如6版《钱学森文集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交待了事件、地点,既使读者一目了然,又减少了阅读负担,提高了阅读效率。又如8版新闻《大二女生义救女司机》,也只交待了人物、事件,具体怎么救的,读者须深入文中、具体了解,因此也具有吸引人阅读的力量。以主要事件为标题,最多只交待清人物、地点、事件其中之二即可,其余要素于正文中详细论述。
八、以问句为标题,引人思考发人深省。又12月1日9版有文章报导了12月初电价上涨的消息,其中一篇《电煤电力价格调控为哪般》,以问句的形式吸引读者思考,耐人寻味。电价上涨是关注民生的大事,在正文中,记者记录了发改委的官员对各个问题的解答。这种以标题以发问、在正文解答的“唱和形式”,使人更能明确问题所在和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