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
《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是以学生阅读老师的日记﹐来缅怀从前共渡的短暂岁月。
电影并没有标明故事的年份或时代﹐那个国家还没大肆发展﹐人人都在讨生活的年代。
故事的主人翁马修是个失意的音乐家﹐他来到一间类似男童院的寄宿学校﹐担任监督一职。就像一般的师生片那样﹐班上的学生都很坏﹐爱搞破坏。经过马修老师的循循善诱﹐他们终于有所改变。
马修老师到底用了什么魔法是学生制服于他呢﹖答案是音乐﹗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似乎只有音乐和体育才能够使人﹑使国家进步起来。
马修老师竟然让他班上的学生﹐一个个幻变成合唱团成员。他用自己谱的曲﹐一步步慢慢改变这些年龄参差不齐的学生﹐使他们找到一丝曙光﹐了解到原来自己还有尚未被开发的潜在能力。
看《放牛班的春天》是非常愉快的﹐因为电影充满许多笑料﹐而且还带有少许的励志意味在其中。虽然它的剧情老土(就是看这一幕﹐就猜到下一幕)﹐但是导演却成功的让人有追看下去的冲动﹐而且让人看得眉飞色舞﹗
虽说这是春风化雨片﹐但电影并没有把马修老师捧为英雄。马修老师只是个小人物﹐他不是万能﹐他也有自己失意﹑难过的部份。很难忘他知道Violette有男朋友那一幕﹐他目送着Violette离开。邻座的人﹐把原本是Violette坐的椅子拿去﹐他对着桌上的2只酒杯...有一种“只留下空荡的我”的无奈。
超喜欢摩汉的歌声﹐听他Solo时﹐异常感动。他就像个天使﹐俊美的轮廓﹐纯净动人的歌声﹐洗涤我们的心灵。虽然语言不通﹐但是音乐无国界的﹐我们都为他的歌声而感动。透过文字的翻译﹐一同感受歌词表达的讯息。
据知﹐这是导演的首部电影﹐可是剧情的流畅及衔接性﹐都有出色的表现。还有﹐在灯光师和摄影师的打造下﹐令电影有一种泛黄年代记忆的呈献﹐赞﹗
上网找电影剧照﹐才发现它的中文译名是《放牛班的春天》﹐那是电影杂志和影评力荐的外语片﹐果真百闻不如一见﹗不知道法文的《放牛班的春天》是什么意思﹐应该和英文译名一样吧﹗很喜欢中文译名﹐它贴切地形容电影。他们那班学生﹐就像是放牛班的学生﹐教师们都认为无法把他们教好。可是﹐马修老师的出现﹐让他们等到了春天。
总觉得戏剧有一种魔力﹐它可以实现人在现实中的梦想和憧憬。我们爱这部电影﹐很多的因素是因为马修老师。我们都曾经期盼可以遇见一位好老师﹐一位不以功课﹑品行为标准的老师。
最后﹐老师组成的合唱团成功了﹐可是老师最后却得走。学生们在自私的校长下令﹐不准向老师告别。老师离开学校时﹐教室传来歌声﹐以及一张张的纸飞机一跃而下﹐他们用声音和文字向他告别。一只只的手掌冒出窗外摇动﹐老师带着满满的感动离开。
往后的日子﹐他继续教育孩童﹐默默地把他的无私奉献出去。他的无私﹐造就摩汉成了日后著名的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