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留给太子的遗言:《帝范》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李世民因为不断的受到疾病的折磨,加之开始服用了丹药,身体状况时好时坏,他在开始为自己的身后事打算了,同时也在反思自己一生的功绩与过失,他把自己的这些经验总结进了一本小书里,这就是他特别给太子写出的一本书:《帝范》。
这本小册子应该是李世民亲自写出的,很多章节都是出自他的口气,这是他给自己的太子写的一本书,用来表达他的治国理念,同时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自我评述。开篇他说自己18岁随父兴兵讨乱,到24岁平定天下,29岁登上天子之位,常将生死置之度外,不论敌人多么强大,他都是豪气干云,所向无敌。治理天下时,他总是朝思暮虑,呕心沥血,勤政慎独,居安思危,对执掌天下的大事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以图保住帝业,再创新绩。
他教育太子说,你从小长在深宫之中,长于慈母之手,在朝不懂得君臣之礼,在野不明白民生疾苦。没有建立什么功绩,却拥有了封邑;没有树立什么威信,却获得了太子封号。我是很为你感到忧虑的,因此给你写个这个小册子,是为了让你明古知今,谨慎行事,也是为了让你增长见识,提高本领,不要辜负上天的意愿和老百姓的期望。他还说:“这十二篇书,帝王修身治国的道理都在其中了。我一旦有了什么不测,临终之时也没有其他可以给你说的了,只这一本书就全说完了。”可见他是作为遗嘱留给太子的。
这本书分12个章节,分别是《君体》,是说做帝王的应该正身修德,应该是天下百姓所向往的归宿;《建亲》,是说帝王应该与皇亲国戚搞好关系,让他们成为国家的安全保障;《求贤》,是说帝王治理国家,一定要任用贤才,在搜求人才上下大工夫,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审官》,是说要官尽其用,是什么人才,就要用在什么地方,要量才而用,不要求全责备;《纳谏》,是说一个人只有不断的接受大臣的谏议,才能圣明起来,所以一定要广开言路,让大家都开口说话;《去谗》,是说偏听偏信就会出现错误,所以一定要远离、铲除奸佞的小人。
《戒盈》,是说不要骄横狂悖,否则就会大厦倾覆,一定要慎重的对待;《崇俭》,是说富裕了也不要奢侈,一定要崇尚节俭;《赏罚》,是说这对于帝王来说一件很大的权力,一定要做到赏罚分明,这样人心才会信服;《务农》,是说农桑是天下稳定最根本的基础,一定要重视这个根本,让天下的人安心务农,这样老百姓才会富庶起来;《阅武》,是说要训练士兵建设国防力量,以备非常之需,这是帝王成立霸业的基础;《崇文》,是说国家稳定后,教化就变得非常重要了,一定要抓好学校教育,要让人知书达理,不敢胡作非为。
李世民与其他帝国的开创者一样,是希望自己的这个大唐帝国尽可能长的延续下去的,因此他的这本小车子所得非常诚恳,非常朴实;很实在,他从心底里希望自己的后人,按照这个要求去做,做一个有道明君。这是他三十多年的从政心得,他每一篇在说明道理后,都要举出中国历史上的很多例子,很生动的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识说透彻,这是一本很通俗、很实用的帝王登基前的培训教材。
他还教育太子要以古代的贤哲帝王为师,如尧、舜、文王皆可成为学习的楷模,不要以他为鉴戒,因为他的作为确实是不足为训的。道理很简单,从最好的学起,结果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水平;从中等的学起,结果就只能获得下等的水平。自己只有下等的水平,怎么能够成为天下百姓的榜样呢?不去选择圣君明主作为榜样,就不可能真正有所作为。李世民非常理智,他给自己的孩子还是实话实说的,劝孩子向最高的标准看齐。
他这样反省自己。我从即位以来,建树应该说很多了;但反醒自己的功过是,往往会冷汗直流。服饰华艳,珠玉满堂,大兴土木,筑台掘池,这都是不知节俭、纵欲奢侈的地方,每每想到这些,就很是后悔;斗鸡走马,纵情声色,招奇纳巧,搜求无度,这都是不知约己、肆意荒唐的地方,每念及此,都深以为憾。这些都是我平时难以被人原谅的大过希望你千万不要重蹈覆辙,一定要吸取我的教训,如果拿这些作为后来的法度,并要求人们去效法,那就大错特错了!
他接着说道,我虽然有许多毛病和缺失,但我也建立了伟大的勋业,功过相比,功大于过,所以德行还算圆满,百姓们不会怨恨和计较。想当年挥师平乱,救民于水火;荡涤天下,建都于长安,应该说贡献大于危害吧。尽管如此,回顾自己的一生,毕竟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反醒之余,常深感惭愧。至于说道你,不成建立过微小的功绩,却直接从父祖这里继承了皇位,怎么能不更加奋勉呢?
如果追求善道,弘扬美德,那么就会基业康泰,身位平安。反之,如果放肆情欲,贪嗜邪恶,那么就会基业倾危,身位俱丧。要知道国家的基业确实是形成的慢败亡的快,皇帝的宝座也确实是得到的难失去的易呀!自己怎么能不珍惜呢?面对前代的治乱兴衰,成败利钝,一定要格外谨慎小心呀!
这就是李世民在这本小书里最后说出的一些话,至今也是振聋发聩。问题是封建社会的任何朝代,都不会逃出那个周期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到最后,不加控制的帝王的意志驱使着整个帝国走向覆灭,一直到现在,似乎仍然难以见到希望的曙光。
08-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