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的心脏与破碎的世界
读完塞林格被誉为“现代经典”的名著《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大致的想法是:如果我在十年前读到这部书的话,说不定我会疯狂地喜欢上它,并将其作为永远的经典顶礼膜拜。但在那个假想的十年之后,对我而言,更多地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寻根运动”:我会为那些精微细腻的心理刻画而喝彩,同时也对那些孩子气的“批判”感到好笑。
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是一所中学的学生。这个喜欢戴红色鸭舌帽的满嘴“他妈的”之类的家伙,却有一个柔软的心脏,是个典型的“胆小鬼”。他因多数课程考试不合格而被开除了。因此他不敢回家,怕爸爸妈妈为此担心。在刻画霍尔顿这个“坏孩子”心理的过程中,有几个细节颇值得玩味:他自称是个“胆小鬼”,在别人偷他手套的情况下,“我大概会到盥洗室里,偷偷抽一支烟,在镜子里看着自己装出凶狠的样子”;他逃出学校之后在一家旅店住宿,在要了妓女之后,他说:“我已经有点儿后悔不该这么着,不过已经太晚了”;妓女桑妮和“仆从”毛里斯“抢”走了“我”的钱的时候:“我突然哭了起来。我真希望自己当时没哭,可我的确哭了起来。”这几个细节(还有不少),将霍尔顿那脆弱、敏感的天性极为细致地刻画了出来。这是从小说人物心理刻画角度来分析的。但如果我们将霍尔顿看成是整个人类的代表或象征,我们就会看到,人类那柔软、脆弱的心灵在破碎而冰冷的世界面前,多么像成人世界中一个孤独的孩子,拼命挣扎而无力反抗。霍尔顿的“有家不能回”,又多么像今天人类所整体面临的困境:在眩目而破碎的物质世界里,找不到回家的路。在小说的结尾处我们看到,聪明的小妹妹如同可爱的天使,带霍尔顿回家了。我们不禁要问:拯救人类的“天使”,你在哪里?
霍尔顿面对的是一个粗砺而破碎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不管是中学生、大学生、教师还是宗教徒等等,无不虚伪夸张,令人生厌。现实世界的破碎有着深层次的根源,即信仰世界的崩塌。在小说中我们看到,霍尔顿因为他的父母有不同的信仰,结果觉得任何信仰都是虚假的。他不信教,有时候还嘲笑天主教徒老是问别人是不是天主教徒。这不仅是霍尔顿的悲剧,也是人类自身的悲剧。二十世纪之后,人类传统的精神信仰遭到了空前的解构,虚无主义的幽灵渗入了大多数人的精神骨髓——一场大规模的精神危机,就这样悄悄地来临了。正因为没有了牢固的精神信仰,在现实世界中,人们才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我们看到了行骗的毛里斯,沉溺于情欲的大学生,等等。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霍尔顿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在我看来,他的理想就是:重新建立一个完整的世界。比如,在小说中间,他渴望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木屋”,在那里自由地生活。另如小说中那个著名的段落,在我看来,也同样表达了主人公重建完整世界的“渴求”,这段话是这样说的: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个几万个小孩子,周围没有一个大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抓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乱跑,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抓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
2008-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