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克莱默夫妇影评

发布时间:2021-09-03 19:30:06

  《克莱默夫妇》这部家庭伦理剧以其朴实而自然的故事情节,感染观众,不矫揉不造作,没有刻意渲染的场面氛围,不用眼花缭乱的特技效果,不依靠激烈的剧情冲突与矛盾,而是在细节的堆砌中逐渐的揭示了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婚姻解体的现象,家庭与事业之间的矛盾,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亲情的牵绊,以及对女权主义问题的探讨。

  影片开头是以乔安娜的脸部特写拉开序幕,她含泪在向儿子做最后的告别,她说:我爱你,比利。在这里,乔安娜对儿子的牵挂与疼爱展露无遗,由此可见,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亲情的牵绊在她心里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接着出现的是乔安娜收拾行李准备出走的场景与泰德在公司愉悦的与老板谈论事业升迁问题的场景,这两组镜头交互剪辑,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象征着事业与家庭之间难以平衡的矛盾。然后我们看到泰德回家一直关注的是他的工作上的问题,根本没有注意到妻子的反常举动,这些细节的描述使我们不难看出这个表面平和的家庭实质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导演没有依照古典的好莱坞叙事手法,由一开始故事的开端到矛盾的产生然后再到矛盾的解决。而是将影片的矛盾在一开始就尖锐化,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看似平和的家庭面临解体的危机,而失去家庭与事业平衡的泰德又该怎样去处理与儿子的生活,乔安娜在女权主义的感召下,寻求自主生活,追求独立个性是否值得称颂?种种疑问吸引观众在接下来的情节中寻找答案,然后在及其平常的家庭生活琐事的细节堆砌中,在泰德与儿子的磨合过程中,在泰德的事业受到家庭阻碍而走下坡路时,我们清楚的看到婚姻的七年之痒,家庭与事业微妙的关系与一触即发的矛盾,所有这些都是以泰德为代表的中产阶级的男人角度来进行正面的刻画,而影片隐含表述的则是象征女权主义的乔安娜去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在最后他们俩人对簿公堂,将矛盾赤裸裸的展现,这成为是影片的高潮段落,纵然在争辩的过程中彼此之间有着太多无法磨合的矛盾,但是唯一能平衡彼此关系的是他们对儿子的爱,这是将夫妻关系紧紧联系的纽带与核心。在巨大的社会背景下,有太多难以取得平衡的关系和无法磨合的矛盾,家庭与事业,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情感的牵绊,但是唯一能平衡彼此关系的是爱,正是因为他们在法庭上还恋旧情,正是因为他们都对儿子有着疼爱和不舍,所以乔安娜最终选择让儿子回到他原本生活的地方,虽然她敢于在苍白无力的婚姻生活中,在女权主义的感召下挣脱束缚去寻求自我生活,但是,亲情的牵绊让她意识到自己作为母亲的责任,对儿子的疼爱让她去权衡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家庭的矛盾,而在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点,正是来自爱,对儿子的爱,使得那些抱怨,矛盾,委屈,不理解,隔膜,在爱的温暖下终于可以释怀。

  影片没有依靠激烈的剧情冲突来推动情节,而是在细节的堆砌中来感染观众。导演通过对泰德父子日常生活细腻亲切的描述,从泰德第一次为比利准备糟糕的早餐开始,以及泰德忙于公事不耐烦和比利交流,到泰德尽力提早去接比利,到泰德去比利学校观看节目时坐在舞台下为他加油,再到泰德抱着受伤的比利飞奔去医院,直到最后,当乔安娜取得孩子的抚养权后,泰德在厨房已经可以非常熟练的为比利准备着最后的晚餐,然后深情相拥的场景。这些生活细节的刻画,是故事情节能量的积累,然后在两组相似镜头的对比中,人物的心境以及处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第一组对比镜头是泰德在乔安娜离开的第一天,在厨房手忙脚乱的为比利准备早餐,窘迫的处境让父子的关系显得异常生疏与不和谐。然后再影片末尾时,我们却看到泰德能在厨房熟练的为比利准备晚餐,然后在和谐的氛围中父子深情相拥。再这组对比镜头中,我们看到父子关系已经得到质的改善,看到父子在磨合过程中巨大的改变。还有一组对比镜头是,乔安娜和泰德争吵后,心情矛盾的走向电梯,当电梯门合上的一瞬间,我们看到泰德不知所措而难过的表情,而他们的也心灵也被厚重的电梯门所阻隔。而在最后的一个对比镜头中,我们看到乔安娜在电梯口和泰德告别,彼此之间相视一笑,所有的矛盾与隔阂都在电梯门合上的一瞬间被溶解。而艺术化的对比形式,开放式的故事结尾,留给观众足够的发人深思的思考空间。

  影片挖掘了存在于当时美国社会最常见的问题,家庭婚姻问题,同时还涉及的西方敏感的妇女解放话题,由于当时工业高速发展引发社会的不和谐,离婚率居高不下,因而,本片的主题深刻的触动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及本质。所以,这部大明星小制作的影片,一举夺得了当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四座沉甸甸的小金人把如日中天的弗朗西斯"科波拉大导演拉下了马。当之无愧的越战电影《现代启示录》仅以两个技术奖项草草收场。在日常化的生活细节描述中,在细腻的情感情节刻画中,亦能将家庭,婚姻的矛盾,男女两性关系的处理与调整,艺术化的展现而引发人思想上的深思,这也是本片的意义所在。

             联系方式:(邮箱)1033067333@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