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浮生狂想曲》经典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4-23 04:22:02

  《浮生狂想曲》是一部由法伊特·赫尔默执导,德尼·拉旺 / 丘利潘·哈马托娃 / 菲利普·克莱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生狂想曲》观后感(一):看

  如此简单而又厚重

  如此低调而又明快

  如此沉默寡言而又情感丰富

  如此情节离奇而又一目了然

  就像坐上一辆厚道的德国车

  行使在阳光弥漫的林间大道

  做着关于某个黑夜的梦

  《浮生狂想曲》观后感(二):今生必看电影之一

  你能想像一部101分钟的电影,总共才9句对白,却不会让你有理解上的偏差,也不会为此觉得晦涩,反而为此拍案叫绝?答案是肯定的!

  感谢Veit Helmer导演和Denis Lavant精湛的演技。

  电影的镜头与色彩感、扣人心弦的情节、超现实的人物特征,我真的不想再多说了

  《浮生狂想曲》观后感(三):《浮生狂想曲》简评

  电影名是《图瓦卢》,是电影结束时即将航向的地方。图瓦卢是备受海平面上升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环境难民一批又一批。在正邪斗争中获得胜利的两位主人公要驶向的,可能是与其梦想相违背的热带天堂——即将消失在海面的岛国。这里面的隐喻是什么?还是需要再三思索。但在我们想到为什么之前,不妨欣赏这部返古风格,演技夸张幽默的电影。

  《浮生狂想曲》观后感(四):漂浮于水中的幻想

  和老婆一起看的这个电影,虽然整部片子就那么几句话,而这几句话也带来了这个电影的卖点,但说实话,总觉得这个片子还不如没有语言的

  好,感觉上有点破坏整体的嫌疑。

  片子没有什么意寓性,更谈不上省思二字,但就片子本身来说,真的是尽善尽美了,如此迷幻的视觉,还真能给观者以童话般的梦境感。可惜

  我是个色弱,不能更加体会其中色彩赋予的油画质感。所以我也就没什么资格谈论这个片子了。

  《浮生狂想曲》观后感(五):骨鲠在喉的压抑感(一点歪解)

  德国人的荒诞狂想曲,第一次看到这种片子的德国版。会联想到让热内的黑店。略去不说。

  看的时候有一种压抑感,因为该说话的时候人物基本不说话,代之以布景和动作、表情,如默片又不如默片自然,反正如骨鲠在喉。

  看完后这种压抑感仍然难以释去,然后我开始意识到:这种压抑感和自己写东西时的压抑感是一样的。当你想说某物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完全的说出来,当你一泻千里时也并不代表你说了更多东西。后者的痛快让人想起昆汀的片子,一出场必然废话连篇,但实际上可以一句话搞定或者什么也没说。我们常常陷入这二者的荒诞背反之中。

  这种在有声电影时代对默片的回归本身呈现的荒诞性,仿佛倒是超越了故事本身。在这里,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对有声电影的一种并不舒适的后现代解构,解构了我们的观影习惯后同时也解构了我们的语言:它用非语言的形式陈述了一种仿佛清晰无误的(用语言可以陈述的)故事,同时也给语言的陈述设置了界限。它给语言提出的问题是:图瓦卢是一个语言达不到的地方。不论我们如何去努力,这个地方必然只能接近不能达到。于是维根斯坦说:可说的都可以说清楚,不可说的我们就保持沉默。

  《浮生狂想曲》观后感(六):对默片传统的回归~

  这部片子是我很期待的片子,看了推荐就很想看,再加上Denis Lavant这个演员,终于买到了很激动。。。

  可是。。。说实话,挺失望了,片子只是比较有特色而已,闪光点不多。。。。

  很显然,导演回归了20-30年代默片的传统制作了这部有声电影,明显的用了抽频,染色,同时保留了同期声。

  和默片时代的大多影片一样,布景和表演成为这部片子的核心。也就是说,这部片子缺乏精彩的场面调度和运动,没有对白也就不会有了好莱坞的公式3镜头,但是做为娱乐片也不会出现精彩的蒙太奇。

  所以,这是一部有了声音的默片,也就是对默片传统的极端回归,依靠画面里的内容(就是靠布景和演员的表演)来表现和叙事,所以我们看不到快速剪辑,深焦,广角(有但不精彩)这些现代电影的流行手法,也看不到多层次的叙事。。。。影片的故事虽然不乏想象力,但明显是很传统(尤其是人物)。。。

  影片的亮点也就再于默片经典场景的再现了,卓别林式的场面调度,Denis Lavant做为一个很有个性,演技出色的演员很适合这部片子。

  问题再于,在默片经典难以复制的今天,用这种手法拍出的片子不可能超越基顿,卓别林,甚至是林代的经典影片,而现代电影手法的缺失使得这部片子除了个别漂亮的画面和黑色幽默的想象力显得很过时。

  在技术泛滥的今天导演也许就是纯粹的回归一下伟大的默片传统,给观众带来他们早已淡忘的体验。告诉人们,对白对一部电影来说,不是最重要的(现在的影迷快成对话迷,一提起喜欢片子就是经典对白,没有经典的场景,哪来的经典对白呢?)这就是本片的价值所在了。

  做为一部有点追求的娱乐片,还是不错的,谁让我们所处的世界和电影里的那个末世景象如此相似,谁让我们也在梦想自己的tuvalu呢?

  《浮生狂想曲》观后感(七):旧时代的悲歌

  《浮生狂想曲》并不是一部从开头就可以打动人的影片。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种脏兮兮雾蒙蒙的画面感。即便不够精致,也是一部足够别致且真诚的影片。

  这是一首追忆旧时代的悲歌。

  这是一个年代久远的游泳馆。漏雨的屋顶,陈旧的泳池,失灵的水龙头,坑坑洼洼的地面。放眼望去只有破败和萧条。

  但仔细看,仍从建筑内部华丽的装饰,精致的布局,广阔的空间,窥探出它曾经的光辉时代。

  这样一个衰败了的泳池仍有忠实的老客户,老妇人和安东对贫穷的顾客往往收取纽扣作为付款,而他们的善意也得到了回报。面对工程师对建筑不合格的评价,店主和客人们齐心协力通过种种可爱的手段,最终为泳池的持续经营赢得了资格。那些年迈的老客人们坐在屋顶,撑着伞,欢呼着防止雨水漏进屋内,这是特别感人的一幕。在重利轻义的新时代,散发出浓浓的人情味。

  与之相对比的,安东的哥哥是个唯利是图的人。为了利益为了拆除自家的泳池,不择手段,置人命于不顾,置家人亲情于不顾。最后他把自己的父亲领到广播前,残忍地戳破其幻想,并将他衣服里鼓足的气放掉,直接导致父亲的死亡,让我对这个人物的厌恶达到顶峰。

  时代变换,人心也在变,很多人变成了安东哥哥那样的人,眼里只有利益,还有很多人盲目附和,人云亦云,就像拆房子时那群鼓掌欢呼的围观群众。但是也有一群人,始终能有所坚持,有不能放弃的信念。

  安东虽然满脸褶子,但仍是个内心单纯的大男孩。他的执着就是航海梦。

  安东的父亲虽然年老体衰双目失明,但仍坚持维护心中那个生机勃勃的泳池和自己不可侵犯的尊严。所以当安东哥哥打破这一切时,他只有死亡。没了理想和希望,人活着也是死了。

  伊娃看上去是个未经世事的小女孩,但实际是个目标坚定勇敢执着的姑娘。她的梦想是去寻找一个岛。她随身带着的鱼缸便象征着她的梦想,像鱼一样自由地在海里遨游(也许某种角度讲也象征着她正在觉醒的性意识?)。

  最终疯了的安东哥哥终于驾驶着起重机,让他的家轰然倒塌。而安东和朋友们也齐心协力把蒸汽机—泳池的核心运了出来。

  倒塌的楼房象征着在新时代的冲击下旧时代的全面崩溃,而幸存的蒸汽机则暗示旧时代的精神仍留存在一些人的心中。

  安东和伊娃开始了他们的航海旅程,茫茫大海上漂着一艘孤单的小船,暗示着导演也不知道这珍贵的情怀到底何去何从,是淹没于巨浪,还是最终到达梦想的小岛。

  影片是对正在逐渐消逝的旧时代和旧时代里的可贵精神的缅怀,同时对技术第一利益最高的新时代毫不留情地讽刺。宣扬不劳而获的大型机器,被赞modern实则纯为摆设的收银机器。

  安东的父亲死后,前台的老妇人也走了,她满脸悲伤地推开门走出来,把门上OPEN的标志翻过来变成FIN,然后按下怀中录音机的按钮,听着过去泳池里喧哗热闹的声音,一个人在阴暗的天空下渐渐走远。

  真是心酸。

  《浮生狂想曲》观后感(八):双重映射的现世存在

  双重映射的现世存在

  ——《图瓦卢》对默片回归的符号论证

  导演用”Tuvalu”作为片名是用来构建一个脱离于人们熟知世界的独特空间,“图瓦卢”作为其原本意涵在影片中并未明确出现——图瓦卢是太平洋上摇摇欲坠的小岛,由于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升高,这个最高点不过是海平线上5米的岛屿将在50年之内消失在太平洋的深蓝之中。影片所构建的荒谬之城就假借了图瓦卢这个外壳,老朽、荒芜、颓然,被争夺,被结束;但事实上图瓦卢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是安东与艾娃即将驶向的彼岸的远方。影片中的城市是图瓦卢在现实的反面,空虚,冷漠,令人厌烦、设法逃离;并让人们对与图瓦卢带有巨大的憧憬,它成为了梦幻之地。

  实际上,很明显《图瓦卢》是典型的欧洲人的心理审美、价值观。悲剧的喜剧或者喜剧的悲剧——这是欧洲人欣赏的不独存与双面性。在这个绝望之世之中,还尚存一些希望;又或者是驶进无限希望中发现事实的绝望。我们不能做出完全的判断,这是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以及解读:世界可以是一部完整的喜剧,也可以是从头到尾的悲剧。安东的确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围困在一个荒芜的废墟游泳池之中,被本就盲目的父亲“囚禁”着,不能亦不敢踏出几乎崩溃的“城堡”世界,只能靠楼顶以及门破损的缝隙之中窥视着外边的他所未知的世界。在影片的进程中,他逐渐跨出了这个围困世界的门槛,最终逃离了父亲、游泳池以及附加的责任等。这是理想的发展倾向,直至最后他获得了美丽少女艾娃的芳心,的确是欢乐的发展模式。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他逃脱了父亲也失去了父亲,如同艾娃一样——也是一种直白不隐讳的悲剧行为。

  而《图瓦卢》此部电影作为近40年来唯一的默片,想要回溯黑白无声电影时期的肢体表演、单一的色彩体系(即使场景变换中有明显的颜色变幻)、以及电影符号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出导演在选角时就采用了一些脸部极有默片时代风格的演员:包括面部抽象的男主角以及年轻貌美的女主角:其实观众在看到演员的脸时就可以回忆起默片时代的倾向了。在默片之中,语言是无用的,只有行为以及表情才能表现一切,也变相表现了片中的世界空虚冷漠,内心的荒芜使得人类的语言功能也只能退化。没有语言既是对默片的回归,也将人类真正的内心直白的用行为而不是用曲折的语言去显示出来,是一种本真。另外,演员的动作行为是否能够直截了当的交待片中的内容及主旨,也变成了导演、演员以及观众一同探讨的话题。

  默片时代的单色质感也被沿用开来。既是《图瓦卢》使用了彩色胶片拍摄,但导演宁愿采用后期染色来继承以及发展单色的表现倾向。这种被渲染的,强加的色彩以及色调,极强的附着了本片的每段以及各个方面。观众明显感受到了这种色调变化的僵硬感,是有意的主动划分影片的结构,色调的变幻即是影片场景的变化。导演用色调来规划影片的不同场景,来使观众认同片中世界空间的变异感与压缩感,场景变成了人们感知的主要来源,显示了当世人们对于地点的依赖感。在现实世界之中,人们也是用场景来辨别周围,最后泳池的色调变化暗示了人们对场景的认知变成了对世界的认知,而人的认知会因为时间而得到改变。需要认识到,感情的变化不是因为场景,而是因为场景发生的事件激发。

  影片的美术追求了一种破败的,颓坏的废墟感,而色彩的强行附着并未使画面变得明艳鲜亮好看,反而有更加肮脏的粘腻感。颜色是一种幌子,划分空间,蒙蔽感知,在这个荒谬的空间之中,一切都变得疯狂起来,我们甚至可以猜想,在这个颓败空间发生的一切都是安东这个被游泳池空间封闭太久而产生的臆想——或许压根没有如此残破的建筑、没有漏水的游泳池、没有不出水的笼头、没有透明可爱的艾娃,这一切都是安东压抑而疯狂的把戏,难以抑制的幻想,如同没有真正颜色的梦境一般。这与默片追求的荒谬有趣相符。安东猜测的这个世界外面淫雨霏霏,断壁残垣,事实也的确这样,默片乐得用讨巧而趣味横生的方式去描绘出丑恶。

  导演也极力回归了默片时代开始逐渐显出的电影符号的探讨,没有过多的台词,让观众开始关注起其他影片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物行为的意涵,以及物景对影片的重要存在含义。这些都是电影符号学体现的介质。“图瓦卢”在影片中是一个极其重要却无实体存在的符号。它形似“麦格芬”,是无关紧要的理由,空洞而具有托辞性,且明显缺席。但“图瓦卢”在影片中一晃而过,并无麦格芬一般可以发动故事的功用。而另外一个客体就是有发动故事功用的活塞,这个无需存在的客体却成为了关键物,使得安东与艾娃有了真正交涉的理由,也促使“图瓦卢”在影片中显现出来。

  这个活塞的存在剩余,不仅引出了影片的“图瓦卢”此无关紧要的理由,也成为了一种沟通与映射物,如上述所说,它使得安东与艾娃交涉起来,也是它二人双元对立的关系中心。可以说,安东与艾娃具有双重性,有镜像对应的作用——两人都有严肃而残疾的父亲,顽固守旧:盲目与腿瘸、坚持经营游泳池与要与废弃建筑一同爆破;两人最后都因为安东的哥哥失去了父亲;两人都要满足父亲的固执而争夺这个活塞。实际上活塞一开始对于二人并未有直接的作用,安东不想要继续游泳池艾娃也不想要轮船得以运作,这都是二人父亲的愿望而已。

  这个客体在精神分析学中的意涵为“排泄物”,它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存在作用,而悖论则是,它又积极的使主体间的交换行为展开(也是交涉行为)。最后维系了故事的存在与继续,变废为宝,成为了回归真实的载体。由于最后出发至图瓦卢也需要此活塞,它又映射了片中荒城与图瓦卢的双重对立。

  我们需要找到这个精神分析概念中最后的物体,可惜的是在本片中未被真正的物化及客体化,并且在一开始就隐隐存在了。这个欲望是安东逃离的希望。他一开始就想争夺父亲脖子上的活塞,这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掌控权,也是他幸福的开始(是他与艾娃交涉行为的开始)。最后化作了冷漠的行为,安东与艾娃奔向图瓦卢的幸福也是他们内心与父亲影响的决裂。其实这种发展也极其欧洲,由于父亲最终过世导致这个决裂变得软化,逃离的欲望变成了理所当然的愿望,而兄长的行为以及最后得到的结果也是被软化过,如果放入美式电影将有更生硬的表现方式。所以导致完成这一系列符号推理看似无法完整起来,实则拥有另外的表现方式。

  当然,由于默片,使得影片的符号元素更加容易被观众所感受到,包括几近废弃的建筑以及半沉的船只,建筑外时而阴郁黑暗阴雨连绵的天气,还有代替货币使用的穷困的纽扣。一旦符号的大量运用,使得影片有着强烈的塑造感与荒谬感,这是默片的特质,也是被现代电影所摈弃的。

  在这样的电影之中,大量的行为动作以及语言的缺失让精神分析变得晦涩起来。形式感大于真实感的好处在于,当精神分析变得晦涩难懂起来时,影片的初步理解就显得容易许多。很庆幸的是,这部台词缺失的影片确确实实让我们看懂了其主要内容。对于默片的重归也是对于符号学与精神分析一同的重归。

  其实这样看来,观众发现《图瓦卢》的后现代主义结构倾向与现代主义结构同样明显,一方面导演虚构幻化了一个不存在的空间,另一方面他也将平淡无奇陌生化,观众看到的是一出默片喜剧,却带着更深的含义出现。作为荒谬的喜剧,有过多荒谬的部分无法直接受到解释,而这个无法解释之处则又推进了影片的发展。使得影片即使没有几句台词,却仍旧拥有很强的文本阅读性。

  实际上我们还要考虑到一些其他问题,比如默片时代中,影片呈现的是单一的黑白,也没有同期声录音,但是《图瓦卢》作为发展却才用了彩色胶片摄制以及同期声录音。我们无法否认《图瓦卢》是一部彩色片,我们也不能认知其为默片,它拥有台词,拥有声音。其实在一开始我们必须正视的是,这是一部20世纪末,在电影技术与电影工业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时的摄制的影片。《图瓦卢》没有真正的“话语”符号,却未摒弃在符号学发展中,更加开始被认知的影像语言,声效语言,音乐语言及表情语言(都可视为符号)。除了精神分析学中象征客体与镜像客体的双重二元性以外,符号学的摹拟和指状也使影片的结构更加二元化起来。一方面我们看到,安东与艾娃有镜像一般的重合性,另一方面,安东也对艾娃有着窥视效应。只有安东窥视了艾娃,才会看到象征客体的图瓦卢的地图。这也是为了发展剧情而产生的二律背反。这种双重性的映射,让观众不得不将影片中的颓世与现实深深的联系起来。

  《浮生狂想曲》观后感(九):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二十世纪初,孙中山站在钱塘江水前,看着滚滚浪潮,曾意气风发地感慨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而本片的导演似乎就是一个逆潮流者,在有声电影的时代,他拍了一部向默片时代致敬的电影,讲的也是一个逆潮流者的故事。

  本片的故事非常简单,是默片时代经典的二元对立故事模型:坏人企图抢夺好人的家园和爱情,好人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打败了坏人,同时也获得了爱情。

  故事的主线是主人公安东和哥哥的大冲突,哥哥要炸掉游泳馆建造新房挣钱,而安东为了父亲试图拯救游泳馆。副线是安东和女主人公伊娃的爱情小冲突,伊娃为了能修好父亲的旧船,去偷安东家蒸汽机上的零部件活塞,两人为了各自的目的争夺起活塞,最后伊娃被安东感动,把偷到的活塞还给了安东。在这条副线中,安东的爱情同样包含了安东对于到外面世界看一看的愿望,伊娃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外面的世界。

  故事的最后,尽管安东的哥哥还是用推土机毁坏了安东竭力保护的家园,但是安东和伊娃抢救出了蒸汽机,修好了轮船,两人一起开心地前往到一个世外桃源——图瓦卢。

  故事中的潮流指得是工业文明终将代替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状态,它贯穿着劳动方式最优化、劳动分工精细化、劳动节奏同步化、劳动组织集中化、生产规模化和经济集权化等六大基本原则。其最大的特点也是最为人所诟病的一点,是人也成了工业中的一个机器,人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被物化了,缺失了农业文明中人的人情味。

  安东所在的镇上,工业化如火如荼,只有游泳馆还保留着许多农业文明的特点,在公共浴池之外的世界,人情早就在机器的摧残下变得如同那个游泳馆般残破不堪,而在破败的公共游泳池里,人们仍然可以怀念往昔的温馨岁月。只是随着工业化的大潮所至,这个已经过时的游泳馆迟早也会被淘汰,因此,当哥哥悄悄用石头砸死了伊娃的父亲,房屋监察局派出了检测员,检测员检测了游泳馆后,勒令游泳馆必须马上修整,不然就要炸毁它。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游泳馆暂时被保留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检测员认为房屋里的蒸汽炉还是合格的,而拉开工业革命的恰恰是蒸汽机的发明。保护这群人能暂时保留自己的安息之所的竟然是他们痛恨的工业文明。

  也许对于工业文明,导演自己内心也有想不通透的矛盾之处,所以故事的最后,他让工业文明打败了农业文明,让安东的哥哥炸掉了房子,也让年老的父亲去世。但是安东的哥哥却也得了精神病,被送进精神病院。而摇摆者的安东最后借助从游泳馆里抢救出来的蒸汽机修好了伊娃的船,两人一起驶向世外桃源——图瓦卢。

  可是图瓦卢是太平洋上摇摇欲坠的小岛,由于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升高,这个最高点不过是海平线上5米的岛屿将在50年之内消失。

  将一个即将消失的地方作为梦幻之地,也许是因为连导演也对工业化的进程感到无能为力,一方面他认为工业化是大势所趋,也并不排除工业文明的带给人类的许多便利之处,可另一方面,导演又怀念农业文明时期浓浓的人情味,同时对工业机器有着深深的焦虑感和疑惑。至于怎样平衡这两个似乎是天敌的文明,导演给出的答案是无解。

  无处不在的隐喻

  写诗必用意象,《浮生狂想曲》是一部诗化的电影,在电影中无处不可见其隐喻。在这部电影,隐喻变得如此重要,是因为对于工业社会的批判需要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

  游泳馆:

  公共游泳池象征着人们旧日的家园,虽然它破败,但是却温情无比,所以公共游泳池的基本色调大多是暖黄色,而公共游泳池外的画面,则是清冷的暗蓝色调。

  船:

  影片有两艘船,影片中的大船是安东与伊娃的诺亚方舟,对于他们而言,船能带领他们抵达远方的世外桃源——图瓦卢。影片的小船是来游泳馆的一个流浪汉送给安东的纸船模型,这个船一被安东放到游泳池里就沉了下去,导演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安东的寻找图瓦卢之路必将艰辛无比。

  安东对于船无疑是非常迷恋的,影片开头就是他用望远镜眺望外面的世界,他还把游泳馆的顶部弄得像船一样。夜晚流浪汉想进游泳馆,安东一开始不同意,但是但那个人送了安东一艘纸船后,安东如获至宝,马上放那个人进来。相对于船的开阔,游泳池则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安东被困在游泳池里,没法走出房外的世界。安东对于船的向往,恰恰是安东对于外贸世界的向往。

  活塞:

  活塞是影片的重要道具,安东得到活塞,则游泳池也就是他的家园可以保存下来,他哥哥的阴谋就被粉碎。不过,伊娃就没法修好她的船,也没法出航远行前往图瓦卢。活塞是各人实现自己梦想的关键所在,也成了影片中众人争夺之物。

  只要活塞还在游泳馆,游泳馆就可以继续生存下去,但是最后,导演虽然让伊娃把活塞送还给了安东,却让丧心病狂的哥哥用推土机推倒了游泳馆。

  游泳馆不复存在,但活塞却继续发挥作用,它被安装到伊娃的船上,送伊娃和安东驶向他们心目中的图瓦卢。

  纽扣与钱:

  在安东家的游泳馆里,如果你没有钱,却想游泳,那就给售票员一粒纽扣吧。钱在工业社会是衡量一切事物价值的终极标准,而公共游泳池里纽扣代替了钱。纽扣与金钱相对立,纽扣对应的是人情社会,金钱对应的一切被物化的工业社会。

  当哥哥想要要炸毁父亲的房子去建造新房子的时候,他是用一沓钱的声音来诱惑父亲。但是父亲不为所动,亲吻了房子。

  后来安东的哥哥又用自动售票机取代了售票员的工作,这个机器的出现代表着女售票员的失业,同时这个自动售票机冷冰冰,它能精准地分辨真假币,这样那些穷苦的人再也无法享受游泳的乐趣了。但是父亲砸碎了自动售票机,代表着父亲不想为了钱让自己的游泳馆被工业化。

  鞋子:

  安东的哥哥第一次出场,导演就通过阿东的哥哥刺耳的擦皮鞋的声音,展现出兄弟二人的对立,因为在影片中,阿东是没有鞋的。一个是被工业商品包装着的人,一个却是天然的人。但那一次为了夺回被抢走的活塞,安东迫于无奈第一次穿上了皮鞋离开游泳池。即使是在维护旧家园,反工业化的过程中,安东仍然无可避免地使用了工业化的产品。

  气囊:

  父亲在肚子上装了一个气囊,好自己显得更强壮一些,明明已经衰老,却不愿意承认。这种自欺欺人就好像明明是强弩之末的农业文明,却仍然在做最后一刻的症状。事实上,对于导演而言,安东的父亲早已死去,维持着他的不过是假象的气囊,所以当安东的哥哥弄破气囊后,父亲即刻倒地死去。

  背着救生圈的老妇人:

  这位老妇人出场不多却让人印象深刻,她年老体衰到必须拄拐杖才能前行,但是即便拄着拐杖,她也要躺在游泳圈上感受水的畅快。她可以说是这个游泳馆的见证人。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人对自己出生成长乃至老去的家园的留恋之情,同时也看到一种顽强的精神。她代表着生存的意志。

  笼中鸟与金鱼:

  伊娃的父亲把自己捆绑在即将炸毁的房子的门上时,安东用望远镜看见了这一切,他用弹弓打开了笼子门,让鸟飞出来,警示大家伊娃的父亲还在房子里。鸟获得自由以后,即刻就和大楼一起被炸死,这暗示着安东如果出了游泳馆这个困住他的地方,将面临各种危险。

  金鱼是伊娃的宠物,伊娃曾经在游泳的时候把金鱼放到游泳池里,对于小小的鱼缸而言,游泳池是一个很大的地方,但它仍然是有边界的,某种意义上,游泳池不过是一个大一点的鱼缸而已。而金鱼和安东对应,安东就如同金鱼一样,渴望到外面的世界去。可其实外面的世界相对于游泳馆这个牢笼而言,也只不过是一个大一点的游泳馆。

  由于采用了默片形式,使得影片带有隐喻色彩的符号元素被大大突出——废弃的建筑,破旧的轮船,阴雨连绵的天气,代替货币的纽扣,影片的隐喻绝不止于这些,可以说,这部片子中无处不隐喻,而这些带有象征意味的符号的使用,营造出了影片强烈的荒谬感,这是默片独有的特质,也是现代电影所缺失的。

  有声电影与无声电影的优势结合

  《浮生狂想曲》其实结合了有声电影与无声电影的优势,它探索了一种新型的叙事手法,既大量运用了无声电影的用画面说话,让对白减少到最低,使得演员的表演回到无声电影时代的表演方式,又运用了音响效果来推动剧情的发展,让音效代替对白,和画面有机结合,达到“虽无言却言了千言万语”的效果。

  影片中最有特点的声音就是就是蒸汽机有节奏的轰鸣声。蒸汽机是游泳馆的心脏,这样强壮的声音与破败的游泳馆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声音看似很普通,但配到电影中与画面结合后就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它似乎是游泳馆的心跳声,只要声音不断,那游泳馆就会顽强活下去。

  而当伊娃拿走活塞后,蒸汽机马上发出失控的声音,暗示着游泳馆终将被毁灭。

  而在最后,安东和伊娃开着船前往,船上的蒸汽机又再次发出有节奏的轰鸣声,就如同伊娃曾经做的梦一样,此时蒸汽机的声音欢快而美好,好似替安东和伊娃高兴。

  在伊娃偷活塞时有一场十分精彩的追逐戏,安东追逐偷走活塞的伊娃,两人不停地在游泳馆,此处连接这些场面的就是活塞掉落的声音。随着声音的不同,活塞掉落到不同的地方,阿东和伊娃也就顺理成章地往不同的地方跑。可以说,这场戏就是通过活塞掉落的声音巧妙串联起来的。

  伊娃的家是在电钻的呼啸声中,随着一声爆炸的巨响而被夷为平地。此时的声音恐怖而强烈,让人深深感受到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对峙时的粗暴和惨烈,

  伊娃家的摧毁预示着游泳池也很快面临毁灭的命运。

  当安东的哥哥用吊车试图摧毁游泳馆时,吊车上的铁锤撞击墙壁的声音、游泳馆内物体掉落的声音,水的冲击声混杂在一起 ,安东哥哥的咆哮声,各种声音混合在一起。在种种强烈近乎歇斯底里的声音中,游泳馆被彻底毁灭。此处,声音带来的震撼效果甚至超过画面,大楼的轰塌声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它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是这个时代唯一的最后的一声反抗。

  《浮生狂想曲》观后感(十):等下一個天亮

  等下一个天亮,梦想起航。

  00:00:00-00:01:00

  灵动的水声渐起,似水般的TUVALU字样映照出来,预示着一个和水有关的美好故事。出字幕,海浪声的渐强。

  00:01:00-00:02:00

  宝蓝色色调给人以惊奇之感。类似船头的甲板上,一个小个子少年在滂沱雨势之下,匆忙的绑着绳索。他一手掌舵,一手拿着望远镜眺望。透过镜头我们看到一只异常怪诞的鸟,令人不禁好奇,也给影片增添了几分奇妙感受。随着怪鸟的视线俯瞰下去,那所谓的船头甲板只不过是在一片废墟荒芜之地上鹤立的大楼的天台,不禁令人唏嘘。紧接着他透过望远镜发现了一个金发少女。高速摄影之下,雨水洋洋洒洒的打在他的脸上,随着悠扬轻快音乐的响起,他不怎么好看的脸上展露出灿烂的笑容。究竟是怎样的少年,怀抱怎样的想法,无不令人好奇。

  00:02:26-00:02:43

  一个粗犷的叫喊声打破了悠扬欢愉的旋律,出现了一个带着墨镜、拄着拐杖,举止怪异的盲老头。这个做着航海远行美梦的少年叫做阿东,而那是他的父亲。他离开天台回到屋内,通往天台的木板也被老头无情的锁住。特写的那把锁,色调由之前宝蓝色转为灰色,似乎暗示着阿东的航海远行的梦想也只能止步在天台,也只能停留成为一个梦。

  00:02:43-00:06:01

  交代一个日渐衰落的公共浴室,只有两个员工,阿东和售票处的胖妇人。可以用纽扣抵押钱币,破败的装潢和设施,灰绿色色调给人十足的压抑感。唯有一台不停运转的汽涡炉,以墨红色调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打破沉闷,这是攸关公共浴室的关键。

  00:06:01-00:06:50

  穿着气囊心满意足走进浴池的老头正襟危坐在椅子上,阿东打开了录音机,耳边响起的是游泳场里欢乐的声音。胖妇人配合着编织谎言,让老头以为时至今日浴池都是高平满座。人物动作怪诞夸张,却是意图鲜明。

  00:06:50-00:11:57

  阿东透过木条的空隙往外看去,正是当日的梦中人。音乐渐强,如同此刻阿东内心的波涛汹涌,充满着紧张不安和悸动。由于试图去捡起门外被自己碰倒的拐杖,遭到了盲老头的一记耳光。脏脏的一双脚,一双人字拖,暗示着这是一个不准许出门或者不曾出过门的少年。而正是这样一个少年却怀抱着航海远行的梦想,矛盾的少年形象更加的丰满。

  少女名为伊娃,她和退休舰长父亲带领着我们参观了整个浴室的内部结构和设施。整个灰色色调下是关不上门的衣柜,不能正确出水的水龙头,脆弱的泳池地砖……阿东意外在更衣室看到了伊娃脱下的内裤,羞涩的跑开。我不禁嗤笑,梦想和现实如此矛盾的他,还是一个没有任何感情经验的纯情种,虽然傻气,却也怜爱。

  00:11:57-00:14:06

  墨绿色基调下,喧闹的伴奏音乐带,依旧是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在父亲压迫下扑腾游泳的女孩,悠闲坐在救生圈上抽烟的老伯,伊娃在波光粼粼之下显得更为耀眼。她自如穿行在水中,轻盈的,柔婉的,令阿东神往。

  巧合之下,阿东发现了隔板上沐浴的伊娃,触碰到了伊娃的内衣,甚而至于亲吻起来。伊娃顺着内衣,发现了阿东。音乐急促响起,每一个人屏住呼吸等待着伊娃的反应。意料之外的,她竟将内衣放下,试图挑逗阿东,阿东却又再次羞涩的逃开了。第一次亲密的接触,两个少年的淡淡情愫就此展开。

  00:14:06-00:15:20

  伊娃最终随着她的舰长父亲离开了浴室,临别前舰长父亲送给阿东一个指南针。作为能够独当一面的航海家,指南针比武可少,这使得阿东十分高兴,这也是阿东开始实现梦想的契机。

  00:15:20-00:16:47

  又是一场磅礴大雨,阿东收留了三个穷人在浴室过夜,得到一个装有小帆船的漂流瓶。他独自来到泳池,播放起欢快悠扬的音乐,划着救生圈,拿着望远镜,像个孩子一般兴奋的眺望着泳池外的世界,那似乎可见的外面的世界。可惜终究还是模型帆船,离开了漂流瓶,也只能沉入水底。痴痴做着航海远行梦的少年,何时才能真正能够踏出真实的第一步,灰色的现实何时才能冲破。

  00:16:47 -00:16:49

  黑色屏幕。

  00:16:50 -00:18:02

  盲老头出门选举,将口哨交给阿东。阿东的哥哥出场,同样夸张的头发和表情,给人十足的厌恶感。宝蓝色色调的室外强烈对比着墨红色的室内。他哥哥擦着皮鞋,嘲笑从未出过门的穿着人字拖的阿东。而拿着哨子继承浴室家业的阿东只能气愤的在泳池内胡乱指挥一通。这是他第一次强烈的情感表达,他压抑着,他委屈着,痛苦,不满于现状,他渴望穿着皮鞋在外面的世界奔跑,他渴望驾驶属于自己的轮船远航到任何一个地方。

  00:18:03 -00:22:54

  邻栋旧楼在宝蓝色的色调下,显得突兀,不真实。一边是大雨中哭泣哀求的穷人们挤在选举地,另一边阿东撬开通往屋顶的木板,再次来到梦想基地。拿出望远镜,搜寻到伊娃,意外发现伊娃的父亲将自己反绑,打算同这座大楼共存亡。阿东打算解救,却让奸诈的哥哥抢先炸毁了旧楼。觊觎祖产的哥哥,品性展露无遗,埋下伏笔。

  00:22:55-00:25:59

  舰长父亲身裹纱布坐在轮椅上带着伊娃来到海边,相片上昔日的轮船近在眼前。随后父女二人和穷人朋友前往阿东的浴室借宿,伊娃此刻换成了浅色连身裙,手捧透明的金鱼缸,清纯中又透着魅惑。得知用于可以航海远行的船,伊娃的心态有了很大的改变。

  00:26:00-00:28:31

  影片最唯美的片段。赤身裸体的伊娃自由的徜徉在泳池里,轻轻捧着金鱼缸,爱抚着金鱼,与之嬉戏。在波光的折射下,她宛若一条美人鱼。清澈到底的蓝色,是自由,是解脱。伊娃慢慢放开金鱼,任其自由游动。金鱼绝妙的顺着伊娃的曲线慢慢游走,悠远划过,轻轻的。这种自由和放松,前所未有。阿东窥视着,凝望着,这种自由他不曾体会过。最后他悄悄拿走了伊娃的内衣,幸福的将它戴在头上,爱的种子也悄悄在他的心田发芽。

  00:28:32-00:29:23

  以灰绿色色调为主,阿东播放着充满阳光的音乐,为伊娃营造海滩效果,幽默的表现两小无猜的情愫。

  00:29:24 -00:37:04

  阿东的哥哥偷偷溜进浴室,妄图谋害泳客逼迫浴室倒闭,导致伊娃的父亲丧生,伊娃万分激动和愤恨。此时阿东的哥哥故意找来医生,以获取伊娃信任。另一边阿东则偷偷藏好了伊娃父亲的皮鞋。警察和政府稽查员赶到浴池,年久失修的水管地板屋顶,使得稽查员勒令整改,时间期限是三天后。故事发展进度快,节奏性好,不拖沓。

  00:37:05 -00:38:42

  阿东对着空荡的浴室高声叫喊,撕心裂肺。失去心上人的喜爱、家业的衰落、与梦想格格不入的现实都令他万分的痛苦,就这样消磨着他的梦想的热情。

  00:38:42-00:38:44

  黑幕。

  00:38:45-00:42:04

  伊娃父亲的葬礼上,伊娃得到了那旧船。伴随诡异的音乐,伊娃发现了图瓦卢岛屿的海图。她最后离开了浴池住进轮船,与阿东不告而别。

  00:42:05-00:43:38

  阿东再次来到天台基地,用望远镜搜寻到了远去的伊娃,并发现了伊娃的轮船。阿东立刻跑回地下室拿出漂流瓶,这一刻又点燃了他远航的梦想。但是他明白所肩负的家业重担,将漂流瓶放生,神乎其神的来到伊娃身边。这是对可以张开梦想翅膀的伊娃的祝福,也倾注着满满的无言的爱意。虽然苦涩,却也希望能够带着自己的梦想,一起远航离开这里。阿东回到自己的吊床,挂满了无数个白色灯笼,奔跑的轮船的画影投射在他的脸上,这是他简单人生唯一的梦想,却沉重的压在他的心头。

  00:43:39 -00:49:17

  伊娃清理修补这艘旧船,发现需要启动轮船的重要零件损坏了,由于时间久远,已经不再生产出售这样的零件了。在阿东哥哥的怂恿下,两人来到阿东的浴室确认了仅存的相同零件——汽涡炉的零件。

  00:49:18-00:49:38

  伊娃静静的躺在船头,轻轻抚摸着金鱼缸,对阿东的思念,更是对自由的渴望。最后她下定决心,决定偷走零件。在梦想面前,伊娃总是勇敢的,她不在乎失败,她在乎从未尝试过。

  00:49:39-00:50:22

  穷人们再次造访阿东浴室,这次带给他一个娃娃。阿东为它清洗,对于私密处的窥视,对于女性的未知和渴望,一个不懂情事的少年形象展现无遗。

  00:50:23-00:51:39

  伊娃开始了盗取之夜,来到阿东的住处,用手蒙住熟睡的阿东的眼睛,闭上眼镜幻想出两人共同航海远行的情境。此刻导演想象力如同一朵奇葩,运用彩色底片的效果来表现,色彩是多么的丰富。伊娃喜爱眼前的少年,和他一起远航的景象是美好的,可是误会却让她必须偷走零件。彩色底片的效果既是交代梦境虚幻,又是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绝妙技巧。

  00:51:40-00:55:55

  随着诡异灵动的音乐响起,阿东发现伊娃窃取了汽涡炉上的零件之后,开始了二人的追逐。从屋顶阁楼到盥洗室,再到地下出水口。碰撞管道发出的金属响声,恰似紧张心跳,一路追随。最后伊娃设计亲吻阿东并夺走了零件,涉世未深的阿东为初吻酥软的倒在水池,后知后觉。这是两人的第一次接吻,显然这个意义不单纯,在伊娃看来,梦想的实现是一切。

  00:55:56-00:57:43

  阿东为追逐伊娃,穿上了人生的第一双鞋子。艰难夸张的行走,无不表现出对这是一个从未出过门穿过鞋子的却怀抱远行梦想的矛盾形象。长得怪诞的树,倾斜倒在水中的轮船,凌乱一地的杂物,给人一种不真实感。配合影片一贯的染色效果,令人紧张惊奇。

  00:57:44-01:00:33

  音乐渐强,阿东跳入水中游向伊娃的轮船,进入伊娃的房间,发现了图瓦卢岛的航海图。巧合的是阿东也蒙住了熟睡中伊娃的双眼,闭上眼睛想象,竟也是彩色底片效果的航海场面。当他发现梦境中的女子是伊娃,惊恐的马上回到现实,他没有想到自己已经深深爱上这个眼前的睡美人。可是超我告诉他为了祖业必须放下柔情偷回了零件。两个年怀抱共同美好的梦想的有情人,只能感叹现实太过残忍。

  01:00:34-01:00:00

  阿东用指南针测量好图瓦卢岛的位置,并将地图藏好。这是阿东真正迈进梦想的重要一步。

  01:00:01 -01:05:46

  阿东哥哥用浴室所有的收入购置了高科技的售票机,使得浴室没有了钱进行修补,如何面对明日的审查,阿东的命运又会是如何。

  等伊娃发现了零件被拿走的真相,开始了再次偷取的计划,于此同时穷人们决定帮助阿东来迎接审查。

  01:05:47-01:12:50

  阿东哥哥打晕并假扮警察,欲使浴室倒闭;警察则打晕假扮稽查员,前去帮忙浴室。将破裂的墙壁布置成为一幅画,巧思构想的看似自动实质手动的售票机,出水正常的水龙头,牢固的地板……在真警察的帮助下,浴室化险为夷。荒诞的情节,模糊了应有的定律准则,却成功推动故事的发展。

  01:12:51-01:19:24

  伊娃敲开下水道的墙壁,恰逢看到偷走零件的阿东哥哥,随后发现父亲死亡的真相。在众人合力之下,抓住了他。伊娃与阿东也重归于好。不甘心被捉住的阿东哥哥,竟让盲老头明白所谓高朋满座的浴室家业,只不过是出自一部录音机,受不了刺激的老头倒地死亡。

  此处有明显穿帮镜头:老头摘掉眼镜才倒下的,可是等到拍躺在地上的老头时,眼镜已经被戴上了。

  00:19:25-00:19:27

  黑幕。

  01:19:28-01:21:14

  阿东来到天台,为父亲降了半旗。老头的葬礼安排在这他一生最为执着的泳池,褐色色调,庄重而肃穆,随着悲凉飘远的丧歌,遗体缓缓的在泳池划过。

  01:21:15-01:22:25

  胖妇人向阿东和伊娃道别,手捧着录音机,将浴室“OPEN”的营业牌翻转,播放着依旧欢乐的泳池音乐,走向未知的去路。以欢乐的伴奏来反衬沉重,揭示浴室家业终于走到了尽头。

  01:22:26-01:28:44

  阿东带着伊娃来到汽涡炉,拔下零件送给伊娃,希望成全她的航海之梦。而明白真相和自己心意的伊娃,带来了穷人帮忙,希望能和阿东一起离开。另一方面丧心病狂的哥哥决定亲自用推土机摧毁旧楼。随着音乐的高亢,大水横冲,阿东冒着危险带走了图瓦卢岛屿的海图。这次是阿东真正的第一次为自己梦想而跨出的勇敢步伐。心有梦想的人,什么都不会害怕。

  最后阿东等人平安离开,浴室的家业随着大楼的轰然倒塌而结束了,但是阿东的人生才真正开始。他和心爱的伊娃穿着舰长的制服,驾驶着梦寐以求的轮船,互相拥吻。跳跃式的音乐渐起,影片最后的片尾曲是来自Goran Bregovic的The Mocking Song。起航的轮船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拖着长长的尾气,驶向远方,驶向下一个天亮,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以上是我对影片的段落内容分析。

  我更偏爱《浮生狂想曲》这个中文译名,就像我在海报上所看到的“A journey into the world of dreams”。影片讲述的是关于两个怀抱相同梦想的年轻人冲破现实阻挠最终实现看似不可能成真的狂想的立志故事。故事本身很简单,但是简单的故事配合非主流的表现手法和技巧,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和心灵触动。影片像是对30年代早期电影的致敬,类似默剧片的人物表现,夸张幽默,台词极少。同时在画面上又做足特色,采用彩色底片拍摄的黑白染色效果、水底摄影表现了奇妙飘逸的色彩,使影片具有瑰丽幻想的影像风格。一个是从不曾出门,背负继承祖业重担却渴望远航的阿东,一个是天真烂漫渴望游出一片世界的“美人鱼”伊娃。是的,我把伊娃称为美人鱼,实在是因为那场水底摄影太美妙了。在没有遇到伊娃之前,阿东永远也只是做着屋顶的美梦,把屋顶构设成船头的样式自娱自乐。尽管怀抱着梦想,却没有勇气也没有意识去争取。遇到了伊娃,一个和自己一样怀抱自由梦想的少女,阿东的人生发生了转变,很快坠入爱河。对女人的未知和好奇,就如同他对外面世界的未知和好奇一样,这无不冲击动摇着他日渐麻木的心。偏偏他总是为祖业所累,无法冲破。当他明白伊娃比起自己面对梦想更加勇敢和执着的时候,他选择放生漂流瓶祝福伊娃,最后也打算将零件送给伊娃。幸而祖业被利欲熏心的哥哥摧毁,没有了祖业的牵绊,阿东终于得偿所愿与恋人一起驶向梦想岛图瓦卢。

  影片的结局是完满的,但是我是要庆幸阿东哥哥的存在。尽管他是个被金钱冲昏头脑的世故大人,可正是他的步步紧逼,才迫使阿东能够挣开枷锁,为梦想飞翔。导演以年轻人的视角,为我们带上有色眼镜。灰色或又墨绿色或又墨红色的现实,是压抑,是折磨,是炼狱;一如既往清澈的蓝色的水或又屋顶天台或又外面的世界,是自由,是解脱,是天堂。分明的线条,格格不入的色调,狂想的世界在咆哮。

  导演Veit Helmer向我们展示了一次纯真的执着,一次勇敢的跨越,一次狂想的成真。这究竟是诉说给懂的人的故事还是纯粹的格林童话。拉回到现实看看,这个浮夸的世界可能已无法理解我们年少的狂想,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可能也消磨着我们个性的棱角,年轻一代的我们究竟变成怎样。有很多的人怀抱的纯真梦想,被朋友嗤笑为傻,或者被长辈讽刺“没有钱途”。明明还是年轻,却开始装作老成的想心事。明明是爽朗的笑,却掩盖起来冷漠的游刃有余的处事。我也会嗤笑阿东,嗤笑他空做白日梦,嗤笑他没见过大世面,嗤笑他不懂情事的样子,嗤笑他的坐在救生圈拿着漂流瓶的航海梦。嗤笑过后,留白,自嘲。似乎我们很爱夸夸而谈梦想,从小问到大的就是“我的志愿”。而如今,和最初的梦想,有着多大的距离;而如今,当初傻傻的骄傲,还剩下多少。想活得干脆,做回阿东伊娃,等下一个天亮,梦想起航。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