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厂女工》经典影评10篇
《火柴厂女工》是一部由阿基·考里斯马基执导,卡蒂·奥廷宁 / 叶琳娜·萨罗 / Esko Nikkari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火柴厂女工》影评(一):悲惨的故事
一位性格内向在火柴盒厂工作的少女伊利丝,每日都机械地在线上工作,父母对她十分冷漠,身边也没有朋友来关心她。后来她在酒吧与一位男子发生关系后怀孕,但被他无情抛弃,更被母亲驱出家门。绝望中,伊利丝买来老鼠药,将与她发生关系的男人、以及父母一干人等全部毒死,最后她在凄冷的街头被警察捉走。
《火柴厂女工》影评(二):冷漠最终依然将以冷漠收场
电影整体基调缓慢而沉重,色调为蓝色,人物之间很少出现对话,影片中背景音乐唱着不善言语的女主人翁当时的心情,一个可怜又可悲的年轻女孩,她仅仅需要的一点关注一点爱,但被一次又一次的击碎,昙花一现的爱情和冷漠的亲情最终使女孩走向了不归路。其实从影片从一开始就注定要以悲剧收尾,不断的失望彻底摧毁了女孩,她在毒死别人的时候是那么的淡定,最后被逮捕的时候也同样的安静。冷漠的社会最后产生了冷漠的人。
《火柴厂女工》影评(三):火柴厂女工
原来在“当代芬兰”三部曲之前,考里斯马基的主人公还是有些血性的,或者说还真有被逼到绝路上的,若能在万劫不复之前感受到一丢丢人性关怀,她几乎又要逆来顺受了;除去公式般的拍摄技法和“性冷淡”的表演方式,影片的结尾才是真正出彩的地方,三次下毒一气呵成,连取四命还死不见尸,镜头聚焦于无血色的面容和一丝冷笑,收音机播放着来自地狱的声音,生无可恋到如此境地正能剩个鬼样子了:倚靠在阴暗的角落,身着的不再是那件朴素却鲜亮的蓝色毛衣~
《火柴厂女工》影评(四):无产阶级没有春天
当环境单调,生活枯燥,对象惟一时,人们会迫切需要与他人结成命运共同体来对抗孤独,以证明自身存在价值,这种强烈的情感需求通常被认定为爱情,但无产阶级又那来的爱情呢,他们有的只不过是残酷的向悲剧底层滑落的无法叫停的现世空间,女工爱丽丝的境遇真的非常卡夫卡,这似乎也注定了她最后的异化。另外这片把背景放在火柴厂真的别有寓意,火柴注定无法摆脱被燃尽的命运,就像这些注定被耗空在冰冷无情的流水线上的数以亿计的小小螺丝钉一样。
《火柴厂女工》影评(五):''The Match Factory Girl ''
- 本是一个年方少艾的女孩子,内心却终日孤寂苦闷,周遭还是冷漠密布 .
渴望有亲人理解关怀,渴望有朋友倾诉内心,渴望有爱情滋润呵护 .
却皆从未得偿所愿过.
某天,内心似乎被爱情拨动了一丝涟漪...随之而来的却是’’心上人’’的负心无情.
情感无依无靠 .
相比之下, 被冰冷的绝望汹涌湮没, 死 还是会轻松了许多.
《火柴厂女工》影评(六):火柴厂女工
很短的电影。看的过程没有字幕,本就没有太多对白。
人说这位芬兰怪才擅长黑色幽默,在这部电影里却没有看到。它是冷而淡的,开篇就是三分钟的冰冷的机械场面。
女人是不漂亮的。她独自一人坐在墙角,把喝空了的玻璃瓶放在脚边,没有人请她跳舞。穿上新衣服的她果真引起了一个男人的注意,男人向她走去的时候她低着头。她就那样如愿以偿。
电影要讲的就是这样一个被生活所负的女人。她最终选择的极端。可我们始终来不及看到她应该表现出的绝望。
认识导演是从去年的[薄暮之光]开始。北欧电影对我来说已经很生疏,更别说此前一无所知的芬兰电影。疏离的气质,陌生而遥远的国度。
2007.5.
《火柴厂女工》影评(七):那北欧冰冷的森林
其实阿基也可能是玩黑金出身,别看他电影的配乐爵士乐很多,但乐手那冷酷的表情告诉我们,其实有些节奏鲜明的歌曲里,把军鼓换的响一些,擦片换成双踩,提琴风琴换成轮拨的失真吉他,这就是在演绎黑金属。
片子很冷酷,冷漠的人际关系,冰冷的画面线条,在寒冷的北欧,奥廷宁下完药后冷笑表情使人不寒而栗。
这个机械世界需要释放,片尾凋谢的花意味深长的隐喻着命运,其实我觉得火柴燃烧这个比喻更暴烈一些,木柴平静的成长加工最后突然而至的燃烧,一切不过如此。
宗教迫害是黑金的原旨,和片中的89相契合,1989年正是黑金第一波崭露头角的时候,如果你在也麻木的悲伤,像奥廷宁一样掉泪都没有表情,就去BM中寻找一丝丝欢娱吧。
《火柴厂女工》影评(八):结尾处的英文歌词
Oh, how could you
Turn all my sweet dreams into idle fancies?
My eys beheld
The cold, cruel land.
My love’s flower died. Frost killed my faith.
When you give everything only to find disappointment,
The burden of memories becomes too hard to bear.
The flower of love won’t be shining now.
Your cold eyes and chilly smile have put it out.
简直是对电影主题的阐述啊。
《火柴厂女工》影评(九):沉默,并不是该有的态度
对考里斯马基的电影来说,基本分为两类:寂静无声和吵闹喧天。《火柴厂女工》当然属于前者。
影片在不甚成功地复制了生活的悲剧之后,便戛然而止。内容上没什么可谈的。形式上的自然主义倾向并没有发挥到该有的极致。而风格上的缄默则在很大程度上抹平了影片的深度。
在说到深度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被影片的内容所左右,而忘却了电影形式上的印象。总的来说,如果影片不能通过形象来传达其诉求的话,那么无论内容如何精彩,也是枉然。
本片就在此列。
就是说,它未能有效地形成其所诉求的印象体。一个平凡、怯懦的女性求爱者。这并不罕见。而作为一个失败者的形象,她又太缺乏立体感。加之一个明显巧合的情节,做的部分便凸了出来。于是,沉默便不能为本片的内在构成要素起到润滑的作用,反而撕裂了要素内部的联系。综合来看,这样缄默的风格对本片并不合适;是不合时宜的。
《火柴厂女工》影评(十):北欧导演的气质
怎么都想不起来看过这导演别的什么片子,可对他嗜烟如命导致的片长短却印象深刻。
很多评论都提到开始时四分多钟的机器轰鸣,从树干变成火柴~传递冰冷的机器之类的……
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想到的却是日本重口味的情色漫画,似乎明白那些漫画中的意思。
森林中的大树被锯断成一截一截的,然后刨皮切割成小小的火柴棍,沾上磷变成火柴。这样一根小小的火柴又可以点燃一整座森林~怪诞的循环,带着一种邪恶变态的轮回。就像有人疯狂的迷恋尸体或者切割人体~~
回到电影,印象最深的是那种冷冷的锋利的简洁力量,平淡的生活被一刀切开个口子。可这样的一种感觉是怎么表达出来的却不知所以。
如果是是镜头的沉稳、或者是阴郁的色调,直勾勾的演员眼神(说到这个,传说导演在执导时要求绝对控制,演员的眼神没有得到导演的允许都不能移开一点!!)、省略掉的动作……这样的处理真的无以伦比的冷静。
所有北欧导演似乎都因为天气被沾染了一种特殊气质。
要想啊~到底是怎么回事,这种充满力量的画面是怎么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