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高点:世界经济之战》影评10篇
《制高点:世界经济之战》是一部由William Cran / Greg Barker执导,David Ogden Stiers主演的一部历史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制高点:世界经济之战》影评(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全球经济
这是一部现代经济史大片,从一战后开始讲起直到911,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一一出现,从中我们可以得知这些伟大的人物是怎样思考问题的。现在看起来很简单的经济政策,在当时就是一项重大的创新,没人知道风险和结果会如何。
第一集围绕凯恩斯和海耶克的不同经济观念展开,凯恩斯经济学在大萧条时代脱颖而出,打得海耶克被边缘化并被人淡忘。直到通胀和失业同时升高的滞胀出现,海耶克的自由市场经济学开始受到关注。里根和撒切尔是海耶克的支持者,采用自由市场经济政策是要付出代价的。减少政府支出,并取消价格管制,高利率虽然能有效克服通货膨胀,但是失业工人大增,他们不停地游行抗议,里根和撒切尔花了2年时间才把经济扭转好。发达国家人们比中国人富裕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可以为了适应好的经济制度而做出牺牲和承受痛苦,而这些痛苦是很多中国人不愿意承受的。任何改革的开始,只会使痛苦的人更加痛苦,除非能够忍受两三年,否则不会成功。
第二集主要是前苏联的计划经济的失败,“制高点”也是出自列宁之口,他是个天才,发现马克思经济学不能用到前苏联经济上,立刻就做出了修改。前苏联成为军事大国,让他们的人民代价巨大,用于军事的开支占到了GDP的50%,西方国家根本不能相信的,前苏联利用石油出口掩盖了经济政策的巨大失败。著名的“休克疗法”在这集里得到了完全展现,弗里德里曼和智利的“芝加哥牛仔”一起帮助智利进行休克疗法,果然刚开始,物价飞涨,失业率上升,穷人更加痛苦,他们不停地游行抗议,但是一两年后,通胀得到了抑制,市场经济得到了发展,人们开始富裕起来。以前对“休克疗法”有种误解,因为国家媒体宣传俄罗斯因为这种经济政策吃了多少苦头,其实不然。“休克疗法”经济政策很简单,就是政府有多少钱就花多少钱,不让中央银行印钞票,放开价格,让市场来调节,较少进口关税。1985年,29岁的哈佛大学教授Jeffery Sachs在玻利维亚帮助进行了休克疗法,而当时玻利维亚通货膨胀率60000%,政府简直在抢钱。随后波兰的瓦文萨取得政权,Sachs又跑到波兰帮助政府进行休克疗法,波兰以休克疗法开始带来的游行和抗议为代价,目前成为东欧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前苏联解体后,Sachs又开始到俄罗斯帮助进行休克疗法,不过俄罗斯经济结构不太一样,重工业太强大,结果造就了“黑帮”资本主义(寡头),就是有权优势的人利用政府权利(腐败),通过以股份抵押或区政府贷款,从而以很便宜的价格将各种资源(矿石、石油)公司转入自己名下,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因为这些寡头根本没出任何钱,是政府和银行的贷款。叶利钦为了总统大选的胜利,和这些寡头作了交易。印度的计划经济让印度也止步不前,迷信政府是穷人们一直贫穷的根源。
第三集重点就是亚洲金融危机,首先在泰国引爆,然后蔓延到马来西亚和韩国。第二波则蔓延到俄罗斯,第三波蔓延到华尔街,不过这时为例已经变小了。亚洲金融危机是全球化以后遇到的第一次危机,而今天的次贷危机则是全球化以后的第二次全球危机,但是规模和程度比前一次要大至少一个数量级。今天的金融危机,第二波和第三波还不知道会如何?当时亚洲金融危机被很多国家低估,结果第二波和第三波让很多国家吃了不少苦头。因为全球化类似于休克疗法,让发达国家的穷人更穷,所以抗议世纪贸易组织(WTO)的工会非常多。《资本的秘密》作者赫尔南多也为我们讲解了秘鲁的弯路,为什么拉美的资本主义不像美国那样成功。日本在本集里继续扮演一个经济失落的国家,感觉日本更需要休克疗法,日本政府花了太多地钱了。
当国内经济学家在节目中神侃大侃时,不妨想想这个节目,这些经济学家是纸上谈兵还是背课本。这个节目,有理论,有事实,有分析。
《制高点:世界经济之战》影评(二):great series
Great Series, and PBS.org have to online for free. However, the series is too biased against Keynesian view and in favor of unregulated markets. in the light of the current crisis, the wave of deregulation seems to be overly done. However unlike the prediction in the book and series, the greatest crisis to the world economy didn’t came from instability from a third world contagion, but rather the great American behemoth itself.
《制高点:世界经济之战》影评(三):改革的春风
1、克林顿有句话说的好:如果我们从柏林墙的倒塌、东欧政府的垮台中学到了什么,那就是即使是一个完全受控的社会,也无法抵抗改革的春风。
2、不管是美国境内还是全球,无法匹配相应地区的改革效率,最终只能适从低效率地区自行匹配。
3、高效率养活低效率,在一个国家就不用担心别的了。
共同致富很重要,高效率的持续保障是人人脱贫。
4、计划和市场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理论,选择偏向哪一种都是时代需要。
5、计划和市场个人觉得并没有多大区别,前者是自上到下一个大公司概念的计划,后者是分成各种公司后汇总的计划。
6、列宁时代的工资就是计划的,不管怎么激励都是成本控制,不用想着赚大钱。
7、英美就是好朋友,要计划一起计划,要市场一起市场。
8、市场的很多决策很大取决于官员信奉的理论。
9、汇率对于本国货币结算的业务豪无影响,影响的就是出口和国际债务。利率影响的是企业债务。
汇率降低偿还恶性债务or偿还恶性债务的方法,一种是印钱,一种是报表合并。
保持境内经济增长,一是印钱,二是合并,三是出口大于进口。
钱印得多在本国内流通得多,不提高利率税率,就只好通胀。不想通胀就得去外面撒钱,在不影响国内购买力水平的基础上,拿多印的钱去国外买高增长资产、投资企业or证券、借钱给别人。所以为啥借钱给别人,有道理啊。
合并报表,一种是全资控股,一种是高度控股。搞好关系借钱给人家,也有道理啊。
前者就是通胀。资本的高效率就是通胀。通胀的方式一种是境内投资拉动,另一种是境外以息差汇率差投资。
无论何种通胀,都需要有人接盘、最后接盘。这个过程,可以慢牛也可以快牛。最后肯定需要有人高位站岗,冻结巨大的货币容量。
但更好的一种通胀是,低通胀,但是财政花出去的钱,能以另一种方式收回来,形成一个闭环。
比方说国外的低通胀消费水平低,但是同时以各种形式促进消费,没有财富沉积,钱转了一圈又回到财政。
通胀是人人发钱(工资永远是成本,发不到啥钱,此处发钱就是经济活动发钱),钱发了一轮大家都没有进取的精力,开始滞胀。滞胀采取的策略是缩紧银根,其实是当前体量下的资源重新配置,重新洗牌,先提高利率,该破产破产,破产消失掉的流动性对冲一下税率下调。
10、要从政策的实施反向推导政客的意图。
《制高点:世界经济之战》影评(四):可以对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做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1集讲了凯恩斯与哈耶克的观点之争:凯恩斯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张通过合适的通胀水平来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哈耶克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反对通货膨胀。20世纪三十年代之前,自由市场经济占主流,但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凯恩斯的理论统治了20世纪中叶,但是当冷战结束,世界进入和平年代,滞涨让凯恩斯主义失去了作用,而自由市场在波兰等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2集主要讲述改革的阵痛:主要是俄罗斯、中国等国,在改革中充满着血与泪。
第三集主要讲了全球化潮流及其后果。显然,全球化不可避免,它带来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全球化加速了掠夺,造成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造成社会的动荡,如何解决贫富差距是一个紧迫但棘手的问题。
《制高点:世界经济之战》影评(五):全球化背景下经济转型阵痛
在
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在纪录片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学主流思想似乎总是无法触及到真正放之各时期而皆准的“真理”。
二十世纪初政府的最小化干预是正统思想;二十世纪中期,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兴起,更多的政府干预很明显是主流;到了后半期,在即将进入另一个千年的时候,滞涨带来的凯恩斯主义的失效,我们实际上又回到了二十世纪初的起点。正是象哈耶克、弗里德曼以及后来的里根和撒切尔那样的人推动了这一切向前发展。经济体系自动运行,政府最小干预在30年内取得成为一种共识。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次贷危机、雷曼破产引发的金融海啸正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心脏地带向全世界蔓延,全球政府正使出浑身解术千方百计来挽救滑向衰退的经济。自由市场已经无能为力?政府将重新掌控经济制高点?新的时代新的循环又将开始?
正是这种对于政府干预程度探索的过程中的阵痛、缓解、愈合、不断循环。构成了近代经济动荡发展的历史。在第二部分
“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这一医学术语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引入经济领域。而休克疗法的提出,正是在杰弗里被聘玻利维亚经济顾问期间。因为长期政局动荡,政府经济政策不断失误,引发的大量经济问题累积导致经济国民经济近乎崩溃边缘:负债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1/3,通胀率高达24000%,每年应付负债利息超过出口收入。
杰弗里的休克疗法简言之,控制社会总需求和投资需求,以遏制通货膨胀。即实行紧缩财政货币政策,缩减政府开支,取消补贴,开放价格,实行贸易自由化,通过货币贬值实现汇率稳定。将部分公营部门和企业民营化,接受安排债务和接受外援等。
休克疗法在玻利维亚的最初实施,收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奇效。该疗法实施不到一周,恶性通货膨胀便得到了强有力的遏制,物价从暴涨趋于稳定。同时由于采取了有效措施,债务问题也得到了明显缓解,并最终使玻利维亚克服了严重的债务危机。最终转型成功。
然而就像国际贸易理论中J曲线效应通过非经常性货币贬值来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94年汇率改革推进贸易发展),一般需要经历半年至一年一般。转型的阵痛需要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由经济体,国民共同承担。转型失败(俄罗斯)的可能,和在转型初期经济萧条,大量失业的产生,都有可能导致转型的难以为继。强大的国民性和执政者的决心就成为了转型成功的必须因素。
拿中国来说,2012年一季度经济增速放缓,随着经济形式不景气和国内通货膨胀的进一步加剧。加之出口难以为继,贸易顺差迅速下降,甚至偶尔会出现逆差,传统的出口产业,如IT产品、机电产品乃至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都因为外部需求不振、内部成本高企而陷入萧条。其次,内需毫无起色,一些行业在滞胀之下,成本上涨的幅度远远高于销售上涨的幅度。温家宝总理顺势于5月20日提出中国将推出新一轮小范围经济刺激政策以图推动经济。在三驾马车中,其余两个动力已经不足的时候,政府通过投资维持经济的发展速度理所当然被认为最合理的做法。然而这种打鸡血似的经济发展,除了美国能够做到充分借用外国资源发展经济,又有多少经济体能够做到?经济的增长最终的目的又在哪里?
然而,且不说2008年四万亿投资刺激经济,却推动了股市和房市的繁荣发展和潜在泡沫的形成。以信贷泡沫保增长实际上是金钱万能论,只能救急并不能真正推动中国经济长治久安的发展。当信贷供给已经远远超出经济所需时,对经济的正面作用越来越小,副作用也日益增大。信贷泡沫加剧未来通胀、银行坏账和资产泡沫的产生。不得需要认识到的是:监管者的能力和银行家,企业家们的良心不能作为防止经济崩溃的任何一道防线!
进一步,正如纪录片第三部分和笔者在之后部分将要提到的,世界经济的高速一体化已经让任何经济体都不可能通过政府的短时间政策刺激经济发展这种做法来做到独善其身。不能痛定思痛,硬下决心真正做到经济良好转型,无法承担转型过程中的阵痛,在病态的经济发展体系中不断挣扎以维持自身发展,最终只能让弱处在一体化经济中彻底暴露并惨败。
在
纪录片中全球化至始至终都是一个最重要的关键词,金融活动的全球化是当代资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跃进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不能否认的是,全球化改进了无数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为墨西哥与美国边境,中国,以及在20世纪末受到重大冲击的东南亚市场,创造了巨大就业同时推动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外国资本,人员,技术的流动,又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然而更需要注意到的是,全球化国际信贷、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深化,进而导致金融危机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环节爆发。或者简单地说,全球化就像一剂兴奋剂,短暂的高速增长带来兴奋感之后,是长时期薄弱环节的的被迫暴露的痛苦。
全球化带来的最显而易见,为人唾弃的弊病,就是商品,资本的自由流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就以纪录片中二十世纪末由泰铢贬值,泰国金融危机,泰国债务危机,进而引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乃至全球的动荡来说。在经济一体化下,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之间商品和资本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国在经济上更加相互依存,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知识国际间的频繁流动,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表现得更加鲜明。外国资本的冲击必然是矛盾爆发的重要触发因素。
然而现在让我们假设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浮动市场利率下,外国资本大量流入,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导致本国投资收益率逐渐下降,而本国货币逐渐贬值。那么根据理论,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外国资本炒家,在退出亚洲金融市场时,将承担一部分的汇率损失。因而将不能够把金融货币体制具有重大缺陷的东南亚作为“高利率取款机”似的存在。
第二种情况:即使在固定利率体制下,假设拥有相对成熟且存在对外依存度较低的经济结构,国际收支(对于20世纪末的东南亚国家主要体现为贸易收支情况)处于长期的顺差,政府拥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通过外汇储备调节国际收支维持稳定汇率,则东南亚也将不至于成为国际金融市场游资冲击的对象。
而不论对于二十世纪末的东南亚各国,还是如今爆发债务危机的欧洲,全球化至多只能是危机爆发的诱因,而根本在于全球化所导致的体制以及发展方式弱点的迅速暴露。而存在的主要矛盾,在笔者看来,有如下几个内容:
1,国家透支性经济高增长,不良资产的膨胀。为维持高速增长,政府转而向外举借外债增加投资来维持经济增长。而这种不断举借外债以偿还新债的经济体系只能通过高速增长的经济(或者如日本,以本国货币成为国际结算支付货币)来得以保证。否则当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财政收入不足以偿还外债,而外界扰动影响这个借以外国资源发展本国经济的完美循环循环的自行运作,债务危机便自然而然产生。
而金融危机在如今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已和债务危机,经济危机揉为一体,形成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态势。而全球化带来的,将不会仅仅是一个孤立国家的经济崩溃,而将会是一种全局的崩盘。亚洲金融危机导致的L.T.C.M近乎破产就是最好的佐证。
2,资本市场高度繁荣而实体经济的滞后,必然会导致经济实体接近崩溃边缘。可以理解,国外资本的大量进入,而资本生来便会趋向式流向收益较高部门,地产股票市场自然而然成为游资乐意于进入的部门。而加之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完善,游资的任意进退机制,国际游资在国内资本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后,抽身而出,留下破碎的股市和房市和一脸茫然的国内投资者,金融体系的崩溃也只能是必然。
3,自身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性。而自身经济发展模式和战略,将是危机爆发的内因中最为核心的一个部分。仅以纪录片中20世纪末东南亚国家为例,以全球化为契机,大量发展中国家采取一种出口导向的国家发展战略。
而这种战略,在执行早期,的确会因为资源以及劳动力的丰裕给本国经济带来强劲的动力。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限制,而单一的出口导向经济必然会导致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而当多国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时,会形成之间的相互积压和削弱竞争力。而对于采取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步性和技术专利性的缺乏,又是后期经济逐渐衰退的重要原因。
如纪录片中所说,全球化给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带来的“invisible benefit”——产品价格的下降,生活水平的提高,远远小于由于外国廉价劳工,廉价原材料,对国家经济的输入性增长动力所带来的就业岗位丧失,公会势力减弱,工资水平上升幅度小于“应该增加幅度”(并非工资下降或不变)等“visible loss”。
在笔者看来,全球化正是一种社会和人的优胜劣汰,一种必然趋势。而人总是习惯于对看得到的,显而易见的损失耿耿于怀,而对于改善的理所当然。所有人都在全球化中分得一杯羹的同时愤愤所分得的部分不是最多的。就像美国在通过国际贸易和外国投资,以外国资源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指责中国的贸易倾销,进而提高关税壁垒进一步以损害中国利益。
没有人是救世主,理性人更不至于站在全人类的角度看待全球化给世界带来的全社会总福利的增加和社会总体生活水平的进步。主流经济学中至多将国家以及经济一体化区域作为一个福利分析整体,而这理所当然得和经济学基础理性人假设一样,成为一种最符合效率的近乎残忍的状态。而在资本全球化已经逐渐取代贸易全球化的进程中,更不能祈求银行家能以一个慈善家的身份引导资本的健康流动,每个人都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自身的问题,只能通过不断完善自身来避免。
《制高点:世界经济之战》影评(六):从全球化的视角去看今天世界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我们几乎任何事情都是从政治的角度去看,我们用政治的角度去看经济。但西方国家却相反,他们任何事情都是用经济角度去观察,他们用经济的视角去看政治和其他任何问题。影片提到了纳粹德国、俄国革命、苏联解体、美国911事件等等,这些我们一直认为是政治问题的问题,在这里都被从经济角度去观察和找原因。似乎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社会主义国家把所有问题政治化,而资本主义世界是把所有问题经济化。我个人更偏向后者,因为经济活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手段,而其他包括政治和军队这些国家机器都是为它服务的。
影片中提到的很多问题,比如苏联的休克疗法、美国卡特总统时期的经济滞涨,和我们中国今天遇到的问题基本是一样的。我们的新闻中经常说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国有企业、也有国家宏观调控。确实是有,这就是凯恩斯经济理论。这个理论曾经给美国带来了30年的辉煌和美好时光,可惜好景不长,无情的现实证明了,政府人为过多的干涉市场是违背市场自身规律的,最终带来的是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失业等问题。其实我们还有更多问题,比如人口素质还较低(普遍受教育程度不多,即使有也是应试教育,没有和经济生产力接上轨),环境污染问题、未富先老问题等等。
整个影片强调了全球化带来的新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无论你是富裕大国还是贫穷小国都无法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而独善其身。泰国这样一个小经济实体的危机不但导致了东南亚的经济危机,还导致了全球化以来第一次全球经济危机,波及了所有国家。现在看来中国用四万亿刺激内需政策不管怎么花,都是违背了市场自然规律的,属于典型的凯恩斯主义。而另一个持相反观点的经济学家——哈耶克,他的命运很戏剧化,他的理论由于和凯恩斯相左而一直被排挤在主流经济社会之外,只有一所大学愿意雇佣他,最后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时候正是美国经济长期奉行凯恩斯主义后出了问题的时候。英国撒切尔总理和美国里根总统是哈耶克经济理论的信奉者,他们利用这个理论解决了各自国家经济停滞问题。
全球化已经是事实,也是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他有很多好处,既给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经济发展和大量的就业机会等好处,也给中国带来了环境污染和廉价出卖劳动力等许多问题。对于美国也一样,一方面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市场,还给美国国内带来了价廉物美的商品,但同时也给美国带来了更多的失业问题。事情总是有两面性的。
全球化还有很多问题,富国和穷国的差距在继续扩大,富人和穷人的差距也在继续扩大,世界各国都在找解决方法,探索和改革永远都在继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