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洋快餐的兴起看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承
阳春三月,吴越一代越过冬的青菜开花了,人们把嫩头摘下晒在院子里;金秋十月,甘陕地区的农村墙壁上挂满了新蒜、辣椒,院子里晒着薯干和腌的小瓜。
这些极为普通的食物,通过处理就能成为普通老百姓家中常食用的菜肴。这些简单的制作方法蕴涵生存的智慧,当你有吃不完的东西,而面临下个食品短期时,腌制或者发酵就能解决这些问题,这些产品不仅风味独特,而且营养丰富,祖先们流传下来的食品,历经了几千年仍旧被我们享用着,祖先们真是伟大和智慧呀!
一个民族,即一种文化;衣食住行是它的体现,饮食又是它的根髓,可以说,东方菜精致,人们使用筷子而非刀叉,因此东方人的行为生活多礼节,性情温顺;西方饮食华丽,场面壮观,实际上无法掩盖西餐中肉食文化的简单、速食及侵略性,刀叉的使用体现了这一点。
做这些传统腌制或者发酵食品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心怀感恩之心,心里忍不住的激动呀!这些可爱的蔬菜有时会成为荒年的口粮呢。也难怪,中国人的饮食里怎么能少得了咸菜萝卜干,牛奶和面包也就是这些年兴起的,怎么又能抵抗的住巷里豆浆的喷香。工作后不在父母身边,吃惯了袋装的腌菜、黄瓜,假如能吃到亲人亲手腌的那是什么感觉,一定能把家的味道吃出来吧。
等后来读了食品专业之后,才知道我怀念的原来是家的味道。
腌制其实就是微生物利用养分进行化学变化的过程,不同的微生物就有不同的变化,正是每个人手上的细菌不同,所产的腌制物就会不同。我喜欢吃那种身心健康、心地善良的人做的腌制物,妈妈在做这些的时候,一定是全神贯注,手上的微生物就活力足了。我想即便今后家才万贯也不会吃卖的腌制品,他们充满了化学品的味道,一点有益的细菌都没有
亚洲人与欧洲人的肠道长度不同,欧洲人的祖先一开始从事游牧及食肉习俗,而亚洲特别是东亚民族以谷物和蔬菜为主的饮食决定他们的肠道更长,能够消化完却这些植物性的食品。
成为妇女们亲手处理,手上的微生物和家乡的风土气息都溶进到腌制品里,味道形成了,每家都有不同,每个地区都有不同中国地方大,每个地域的风土出产不同,因此,腌瓜的方法可以一样,但是口感绝对不同,就像茅台酒可以让日本学习,但是绝对造不出第二家。习惯了特有的味道,适应了食物的细菌都习惯了。东亚人中就有许多人喝牛奶的会腹泻,而喝豆浆却不会,原因在于这些人没有消化乳糖的酶,天生就没有。
我们特有的发酵腌制品就好象西方人的咖啡一样,每天都吃,他们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充满了健康的气息,如今高血压糖尿病盛行,古时候鲜有所闻。可是现在,社会在发展,文化受到冲击,年轻人中懂得腌制为何物的甚少,却没有谁不知道麦当劳和肯德基。
西方人其实嫁接了我们的文化精华,要知道现在在美国豆浆比牛奶好卖。既然人家都知道东方饮食代表了健康,我们能把世代传下了法宝丢掉吗?
我觉得父母长辈们有责任去教下一代,代代相传,这种手中的亲情才会一直延续下去,中国的文明才能健康地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