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花儿怒放》的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7-29 11:26:43

  《花儿怒放》是一部由毛小睿执导,刘烨 / 童正维 / 奚美娟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儿怒放》观后感(一):这其实是个悲伤的故事

  “作为一位青年教师,丁天刚上任初三(4)班的班主任,就被他的学生来了个下马威。可是他并没有计较,相反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带领大家开展课外活动,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赢得了他们的尊敬和信任。生性调皮而聪明的施皓;成绩不理想却对画画有一技之长的马骏;因失去母爱而性格孤僻的韩冰;还有唧唧喳喳却乐于助人的李晶……这些性格迥异的孩子们与丁天一起度过了他们人生路上一段至关重要的成长历程。在相处的过程中,他们消除了彼此的误解,共同面对挑战,度过难关,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片子讲述的是一个看似温情,但却实际上很残酷,看似美好,实际上很遥远的故事——教育理想和教育现实到底有多远。

  看完《花儿怒放》,想着从文化冲突的角度去解释它,瞬间跳出来的想法是,也许表面上看是老师和学生、家长或是教师群体的文化冲突,但在我看来,更像是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代表主流文化的是校长,是老师,是家长,甚至有的时候是可爱的学生,而代表亚文化的,却是孤单的丁老师,一个人。

  这种主流文化不知该给一个什么样的定义,但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几个关键词:应试教育、现实主义、升学率、适应社会;而亚文化,则可以用素质教育、理想主义、全面发展来描述——美好,但又让主流人群不敢有勇气去相信的事情。

  这种主流文化背后的人们固执地坚持着自己认为应当是不好的教育理念:学习就一定要获得更好的分数,考试就是要逐字逐句和答案一致,上课就是不断的做题解题,学生的任务就是应该心无旁骛的学习、读书不好以后就是没用——在冠之以“现实就是这样”、“我是为了你好”的名义下,原本天性就是痛恨死板死记硬背的学生们也开始相信:学习好就是一切,学习不好否定的就应该是自己。所以即使当丁老师在滂沱大雨几乎是咆哮地恳求告诉马骏:“不!你不笨!”时,马骏还是绝望的说“不,我就是笨。”这股主流文化力量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到最后丁老师觉得错的是自己。也是,自己竭力想帮的孩子都不是全心的相信自己,更别说还有那么多想要竭力把他融入进自己文化的教师,这种观念上的冲突如此强烈,为何还要继续坚守呢?

  我觉得,在现在的社会,主流文化并不是精华文化或者优良传统文化了,主流文化更多是一种不相信的犬儒主义文化: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人们不仅不相信美好值得追求的东西,而且以简单投机取巧达到最终目的为荣——而在这个故事中,大家不相信素质教育可以有好成绩,不相信不做题的学习方式可以保证分数,不相信除了考试外有别的东西带来成功,除了丁老师。他相信能力比分数更重要,他相信素质教育也可以让孩子们通往成功之路,他相信行行出状元,他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想,影片中那些学生、家长、老师以前也信,他们也相信那些才是教育的真谛,他们也知道丁老师追求的是美好的教育理想,但他们不相信也不愿意做的,是有人能够去改变主流文化与现实了。虽然他们自己就是主流文化的一份子。

  有些事情,一牵涉到看不见摸不着只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文化,我想就会变得很复杂了。

  校长在花棚里的那翻话十分值得我们深思。她说的怎么养花——仙人掌要少浇水、兰花要阴凉、某某花要在阳光下,说的是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可是应试教育是这样一种怪东西——你所有的花木都茁壮,它偏要你全开花;你所有的花全盛开,它偏要你全开成红色。校长最后还是说:“成绩!成绩!”那么多人看着,那么多人诉求者,纵使与丁老师感情再深,纵使未来的构想如此美好,在没有保证的情况下,牵涉到一个人未来的命运与成功与否,主流文化怎么会允许一个理想主义的年轻人说:“让我试试,让我试试!”呢?

  经济形势现有体制现有主流文化下,更多的丁老师,还是会被融入而不是坚守到最后吧。

  《花儿怒放》观后感(二):《花儿怒放》被虚构的世界里,谁在摧残青春

  题记:

  在任何题材里,青春题材是最容易也是最难的,因为每个个体都经历过那段日子,那段成长道路上蜕变过程是刻骨铭心的

  ――――卡夫卡·陆(KavkaLu)

  [img]http://www.cnhan.com/img/2003-03/16/wya3.jpg[/img]

  我一直有个疑惑?什么是影像的诗意,在诗意和刻意之间其实只有一部之遥,《花儿怒放》的开头大概是导演喜欢的,充满寓意的纸飞机滑过蓝天栽向草丛,这就是青春吗?!

  记得鲁迅先生谈过中国孩子和外国小孩的差异,因为出校门多年所以无从知道孩子们的想法,可是,那些年龄大的老师似乎没有长进还停留在《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年代,他们的话语仿佛是一盘循环多年的录音带,倘若真是如此,中国教育真的够戗。

  这些年也看了大量的国外青春题材,虽然国情不同,可是人是活的,总是觉得中国的青春电影少了一些青春的语言,就像照相的摆拍和鲜活的生活隔着距离。

  但刘烨探进头来是不是有着基廷的感觉,不过,学生观察生活也用不找故作思考状吧,这个段落的模仿秀砸了。

  学校所有的教育模式都是受制于体制,电影里刻意表现丁天老师强调的户外活动大概是所有老师的梦想,真实的初三就像是你死我活的狙击战,一切是被忽略的。

  丁老师带着他们横穿整个上海(这堂课真长),学生的作文一如既往地延续着说教式的感怀,说一句题外话,倘若我们的孩子真的如此善意和真诚,我们就不需要教“八荣八耻”了吧!

  在新的导演手中上海总是落于几个景点式的建筑,我无数次和人谈到过娄烨的《苏州河》,那种灰暗的色调其实正是上海老城的色调,而现在的上海他迷失在一片毫无章法的现代建筑里,一座自1842年以来具有鲜明本土加殖民特色的城市已经成为遥远的悲凄!

  导演再次在讲大海的课上抄袭了《死亡诗社》的段落,只是将概念换成了大海。贫乏的想象力让影片变得空洞和充斥说教,毕业班的孩子老师可以做的仅仅是让他们考上重点高中,至于诗意,在当下的中国早已迷失于上一世纪的八十年代里,残酷的生存竞争早将中国人压得精神卑微!

  更恶心的还要闭上眼睛在教室里听大海的声音,偶地神啊!这样的影片竟然获得2003年第十一届中国电影童牛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这只能说明一件事情,我们整个社会的虚伪、造作的风气已经从成人世界影响到孩子的世界,大家对于精神的伪饰和肮脏已经习以为常。

  在20年的上海变革期里,城市的结构随着贫富差异的急剧增大而改变,网络、暴力、家庭离异正在影响着孩子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和心境, 这些所谓现代化进程里必然大多数被颂扬阳光明媚的导演所故意忽视,他们大抵没有现实主义的勇气。

  我无法真实知道我们的电影制度在审查什么?我也无法理解同样经过学校的导演们编的青春故事总是让人无法共鸣(在同时代的台湾和香港青春电影里我们可以有个纵向比),我看到过一篇对于本片尖锐的批评文章说导演“给我的感觉是他不是没本事,而是不用心”。

  在这类垃圾电影里再好的演员也会被导演给毁了,影片中最离谱的戏是刘烨在雨中和学生的较劲的戏,导演小弟,尊重些常识好吗?!

  我们应该正视现实,丁老师的教育倘若搁在美国或者欧洲他也许是一个成功的老师,可是,在人所共知的教育体系里,他的教育是不务实的,甚至是危害学生的,因为中国教育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工匠和泥砖,任何离经叛道的教育方法都将给学生带来致命的后果,电影反映得多么诗意,家长们多么珍惜这样一位好老师,不过,在现实里又如何!

  我看到年幼的孩子因为学习的压力而自杀

  我看到青春的年龄因为谎言而充满成人的虚伪

  我看到在他们依旧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龌龊而无情的社会染缸!我看到他们在时代的绞肉机里成为权势和资本的香肠

  他们在这样的世界或许会成为所有的可能,唯一迷失的是灵魂。

  当我们的青春电影描绘的世界和现实有着如此的差异,我相信导演也不是瞎子,那么,我可以理解的是这样的电影是导演为了某种目的的虚伪!

  这样的电影,见鬼去吧!

  【附录:影片资料】

  《花儿怒放》2003中国上海

  英文名:《Flowers》

  出品:上海电影电视集团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

  出品人:朱永德 监制: 许朋乐

  策划: 贺子壮 统筹: 沈 晔

  导演: 毛小睿 摄影: 黄 炼

  美术: 李 升 剪辑: 王 梅

  主演: 刘 烨、童正维、奚美娟、郑旭初、陈丁佳、袁文琪

  片长:90分钟

  奖项:2003年第十一届中国电影童牛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个人普及:艺术性0.5,欣赏性0(垃圾电影)

  2006年5月15日 星期一 下午20时31分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花儿怒放》观后感(三):花儿啊放啊

  反正老师把一群坏孩子带好的故事看多了,老早麻木了,何况还是毫无心意的国产片

  看完整部戏,我解开了一个藏在我心中的迷团

  一直在想,为什么,从小到大,我喜欢的都是女老师

  为什么听别人说女学生跟男老师的故事这么多,这么多的小姑娘想嫁给自己的老师

  而我却就偏偏喜欢女老师呢

  就因为由下到大,就没碰到过一个男老师这么年轻,这么靓仔

  唯一印象深刻的男老师,就是那个李元山

  想出了N多是老师一般都不会想的叟主义

  他唯一会说的两句普通话就是:上课.....下课

  他教育的所谓不要争取名利,不要想太多的别的东西,原来真的只是试用于华山论剑

  现在这个社会,洪七公看轻名利,周博通更视名利为虚无的高尚境界

  只能让别人当你不存在.....

  唉

  我想要像小烨这样的老师啊

  唉

  《花儿怒放》观后感(四):改变和美的故事

  用一个孩子的眼睛所观察,引出了“改变”的主题。“现实存在,但并不意味着它不能改变。”而要改变世界,就要先从自己开始。要改变的是“比如不诚实,比如胆小,比如冷漠。”而后电影便以三个孩子改变的故事展开。

  参与改变的便是丁云和孩子们,而父母成了蝶儿蜕变的最主要冲突所在。但冲突化解地不那么困难。完美的大完满结局。故事与《死亡诗社》不同处在于,没有那么顽固的家长,没有学生以死明志,没有老师被逐出学校;与《蒙娜丽萨的微笑》不同,同学都走了老师所指引的路。虽然和其他电影里的故事那么不同,但是我知道,Collins在现实中证实了此类故事的存在。

  美需要残缺衬托才能凸显,有人会说这就是毛导演的不觉悟吧。本故事没有死亡,没有代价,没有遗憾,那美并不深刻。但我喜欢。也喜欢丁老师告诉我的学习语言的目的:“获得对美的感受,不仅是文字的美感,还有对人类几千年来对于美好心灵,美好情感的感受。”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