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龟》观后感精选10篇
《海龟》是一部由蒂姆·克里克曼执导,琦普·帕杜 / 迈克尔·凯利 / 泰丝·哈珀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龟》观后感(一):生活本来平静,底下暗波汹涌
近期看到的少有的好电影.
温柔克制的,不象美国的作品,反倒是象日本象李安.
人们都是普通的人们.也有着看似普通的生活.
可是,
英俊的男孩,motel的老板,单恋这个男人的劳拉,神甫的妻子,和母亲生活的中年女子,母亲....
几个人,也是很多人,也是我们所有的人.
我以为,好的作品可以同时表现很多很多的人,而非只是主角.这个世界不是电影,没有什么生活是以你为中心.淡淡两笔,就是一个人.她的一个瞬间的表情,他的一句普通言语,就窥见每个人的海洋,波涛汹涌.
在看一本书,叫做
《海龟》观后感(二):回望過去.從頭再愛
人生的旅途上,我們總會有迷失的時候。
不知何去何從,好像無處可依歸。
兒子流浪在外,偶遇旅館主人,擦出平靜而含蓄的火花。
走了又走,原來都離不開。
找到了,並不希望再錯過。
在失去前,記得抱緊。
個人對sharon的情意結更深──
身份,從來都是由別人給予的。
甚麼名字也好,也是徒然。
去了人生某一處,我們總會驀然回首。
回顧曾經的光輝,亦記起無法彌補的遺憾。
突然間,我們很想在回憶路上走一走。
既遠卻近,伸手觸及的既是過去又是現在。
為的不是要去挽救,或者去看看就夠了。
人成長後,總會希望今天的自己看得透,然後從過去中成長。
回憶,不再是悲傷,而是一個自我完成的過程。
從中去學,去明白,去了解,去經歷。
《海龟》观后感(三):无关gay,只是爱
影片真的很平静,但看到最后,自己却久久不能平静,很受感动。如果没有看过剧情简介,我肯定没有耐心继续看下去。前半段隐而不显,所有的一切都像被一层层的薄纱笼罩着,而随着后半段的展开,又一点点的透露出来。其实这真的无关于gay,无关于艾滋,更无关于宗教,只和爱有关。电影没有像一般的同志电影有说教成分在内,它只是在叙述——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人与海龟,男人与男人,儿子和母亲……的故事。它不极端,虽然主人公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但是影片中没有直面死亡,它没有让你感受死亡的震撼力,不存在面对生命一点点流逝时的恐惧和叹息,甚至它根本没有拿死亡说任何事情。All the things, about love.
在看片子的途中,我还在思考什么是宗教,因为凡看欧美的同志电影,大部分都会牵扯到宗教。我前段时间以为宗教给了你信仰,感觉就好像你得到了升华。在看这片子的其他影评时在想,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所有的信仰、所有的意识、所有的法律、所有的道德都是在约束着人们本身的行为思想。是不是人性本恶?所以要依靠这些来让自己不恶?(我一直认为人性本善)当然,人性是善还是恶,还是留给哲学家们,我还是让我以为吧。我想到最近的一些事,让我想通了一点,这些所有的一切只不过是让你自己有了一个目标,不得不说句老套但非常有益的话:有了目标才有方向。
恩~~~~~有点不知所云了~呵呵!总之,我很喜欢这部片子,很好看!
《海龟》观后感(四):不相干的电影,本片歌曲及其它杂碎
不知道是英文不知不觉地进步了还是对白本身简单,今晚看的电影完全听懂,看来没字幕的电影很好.
暑期时看了肖恩潘的刺杀尼克松,发现自己第一次开始欣赏这样的片子,心里吃了一惊.肖恩潘的演技我是从这部电影才开始承认,甚至演技这种东西我都是第一次有明确的感觉.我们都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在看神秘河时,我对于他那冷静地指挥的样子十分着迷,电影如何则另外来说,那是对于一个男人品性的着迷.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基于何种原因挑选演员的呢,但我无论如何认为明显的是,那不正是对于肖恩本身个人的考虑吗.原小说是创造成什么样子的我没读过也不知道,所以也不能判断这个角色是否肖恩进行了超越性地创造.台词里角色们纷纷对他进行了致敬,’我欣赏你做事的方式’,’他们的父亲是一个国王,他可以统治整个城镇’.而被麦当娜那样描述过的肖恩潘,在刺杀尼克松里面这样衰弱,可怜虫,看不起,使我一方面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演技,另一方面,突然也觉得真正接近了他的内心,这个对政治敢言,关心贫困,了解丧失尊严是怎么回事的肖恩潘,他是个英雄,同时也了解最卑贱的痛苦.不是一种骄傲的蠢物.那使他对于我分外真实,分外可爱.
忍不住顺带一句,kevin bacon是我小学看silverquiker时喜欢上的人,虽然很多年,我都不知道他叫什么,也不知道那部戏的名,我记得是在大宝影院看的.很多年,直到透明人,我才第二次见到这个人,而且一下子就认出来,虽然他演了个坏蛋.然后才返回摸索到.他年轻时瘦瘦高高,桀骜不逊,走起路来总让我想起挟着风的高脚鹭鸶.现在这个人老了,我看着他脸上皮肤的松垮,身体较之青年知道是个壮年,声线冷静,饰演有情,我没觉得抵制了他.据说他和妻子很好.
所以被我喜欢上的人有福了.
我好像打了太多杂,只是有点刹不住.其实开头是要说loggerheads,因为也是第一次欣赏这样的片子.
为什么说没想到会欣赏这样的片子,因为是在心里对自己有一点惊奇,我总是在观察自己.
因为它很平淡,甚至有一点不新鲜---我是说牧师家庭对于同性恋,裸体塑像...这些典型小说情节的样子;还有年轻女子所能做的对于后来有莫大影响的事,这些事带来的各种伦理上的争议我们也不是第一次见到的,然后它就拍这些方面---所以稍微显得有一点保守,有一点点劝诫---但因为整体是一个非常宁静的基调,所以傻瓜般的劝诫味非常稀淡---不至于错误也不至于愚蠢.
我很安静地看了,字幕时还特别想找一找配的歌:
cold as it gets .....patty griffin
rowing song .....patty griffin
forgiveness .....patty griffin
facing the fall(Grace’s theme).....ann scott&mark geary
all for nothing .....mark geary
home wrecker .....grey de lisle
cocktails .....robbie fulks
momma’s crazy .....andrew hunt
it beats me .....mark geary
我不说在一个有loggerheads的海边mark和george说话.也不说elizabeth和robert的生活.电影里是重要的,但我一向特谈自己的特殊经验,使得有时好像对于整体的理解有误,但我只不过是不说那些部分罢了.我只是想提下,grace很温柔,也不是特别温柔,但是她整个长得就是一个温柔的人.那使我想要靠近她,我很少喜欢女人.
是不是这样的人老的时候会仍是一个人呢,我突然有一点忧愁.突然觉得无论如何我要有一个孩子.像我和爸爸里说,你以后一定要有孩子,让她陪着你.
摘录字幕末的两条notes,看一看想一想这部电影和拍它的人:
1,
o animals were harmed during the making of this film.
2,
Director’s note:the story in this screenplay reflects N.C. Adoption Law prior to june 2001.
loggerheads.
为什么是loggerhead呢?
《海龟》观后感(五):有些爱就在身边我们却难以企及
很难想象这样简单、舒缓情节的电影会让我如此感动。没有任何煽情的画面和言语,就连音乐也是吉他伴奏的清唱。可看到结尾我还是忍不住抽泣了起来。
这是一部讨论亲情的电影,爱情在里面只是轻描淡写的勾勒了几笔。当然无数的同志相关情节的电影很容易就让我们想到孩子与父母在这个问题上导致不合最终走向悲剧。可是《海龟》却没有任何虐心的画面使我们对父母产生厌恶,对孩子争取自己的权利最终无果而感到悲愤。一切都像电影中时起时伏的海浪,平缓的行进着,即便带着许多的无奈也抵抗不了附加在自身的那股强大力量。
身为牧师的养父至始至终也不能违背自己的信仰去接受自己的孩子,他把孩子的得病归因于上帝对于他的惩罚,那同性恋本身应该被归于原罪吗?可是我们也会看到他在理发店里看到一个和MARK相像的男孩时心里也曾翻滚出许多不知名状的感情来。可他是牧师,一个为他人祷告、布施,劝导的人。他自己感情不应该也不能被轻易的流露出来。就像一位精神领袖,人们希望从他那得到力量,却从来不曾想过他也有无助的时刻。即便他的朋友邻居都能在他的眼神里看出这些感情的流露。可没有人会当面提出,这还是因为他是牧师。作为一名牧师如同作为一名同志有时候许多事情并不是我们能去做出选择的。
我们可以选择勇敢面对、努力争取自己的权利、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逃避。逃离这个充满纷争的地方,对于自己对于他人来说也许都是一种成全和妥协。就像MARK的生母在十七岁时生下他不得已逼迫自己把孩子送了出去。也许在当时家庭的压力,学校的压力,社会的压力下这是一个能立竿见影的方法。
GO AWAY,NOTHING WOULD HAPPENED生母的抛弃,养父养母的放弃和MARK的自我放逐虽说都是一种短暂奏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谁敢说这不是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此类问题首先并且唯一被我们想到的方法呢?养母转身离开教堂让我们看到在一切的外界压力下亲情的再次显现。没有比一个有子却不得知不得见,终日只能靠唯一的一点回忆来维持自己单调乏味生活的老妇更让人心怀怜悯和痛楚了。
虽然电影没有直接演出来但是养母和邻居老太重归于好一起坐在门前台阶上喝着咖啡似乎要一起缅怀一些事情,而花园的中央大卫的裸身像还依然矗立在那。我们就知道她和邻居老太一起去看了病危MARK。最后生母和养母一起看自己的儿子MARK墓碑时养母对生母说我们都曾经拥有过他一段时间,虽然我曾经内心非常的挣扎害怕他会去找你,显然在你那也许他会过的更好,但我还是决定见你,因为我要感谢你,是你把他带给了我,现在你的出现让我找到了另外一种方式把他重新还给你。
养母要把最后可以对自己孩子的爱都付诸给他。这是她唯一能做的事情。她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即时她的内心有无数的挣扎可得知自己孩子病危的那一刻她并没有像养父那样依然放不下许多东西只是默默的说一句I CANT她要争取自己最后的一点希望去挽救本来完全不会被遗弃的爱。
而得到爱却是非常的简单。GEORGE对MARK的爱就是这样。海边的一次简单邂逅就能换来一个人对另一个完全陌生的人没有回报的付出。这更像是只有出现在电影里的情节,可我们怎么都不愿意抵抗去幻想在自己的生活中会出现类似的情节。GEORGE的默默付出从起初的误解到最后的那个吻,他其实得到了他应有的回报。MARK的离开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不能让自己所爱的人再一次体会失去爱人的痛苦,他要及时遏制住爱的蔓延然后默默地离去。
当GEORGE开车去寻找MARK最后站在路旁望着不远处的MARK。MARK转身看着他头微微的地下。此时GEORGE和MARK的心里应该都有这样的想法,又一次的远离也许就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了。
最后一幕生母站在海滩看着那些MARK生前为海龟宝宝筑起来的窝巢对身旁的GEORGE说,是他救了他们,GEORGE点点头。MARK的离去挽救来的是他永远也不敢去奢望的爱。养母对他重新开启的爱,生母终于有勇气去面对他的爱,GEORGE重新找到了自己一直留在这里的原因的爱。这些爱来就在MARK身边可他却难以企及,也许真的要像海龟那样能活上上百岁他才能最终得到。
《海龟》观后感(六):爱是最锋利的刀,也是最好的疗伤药
这是个心酸的故事,本来可以是一个巨大的催泪瓦斯,但是导演还是选择了平和地讲述,导演的冷静,让看第一遍的我无动于衷,看第二遍的我淌下眼泪。
故事复杂而简单,语言平淡而深刻。像是一道疤痕,当时很痛,但当一切已经发生了,过去了的时候,留下的只有平静,内心永远的平静。
一个母亲,想念自己孩子,所以她放弃一切要找到那个曾经被自己抛弃的小孩。
那个小孩爱他身为虔诚宗教信徒的养父母,所以当他们发现自己是同性恋的时候,不想激化矛盾选择远走天涯。
直到他到了那个他以为是叫“治愈”的海滩。留住他匆匆脚步的,是另一个男人的爱。
“他不喜欢这个地方,但是因为我,他选择留了下来,然后,他爱上了这里。”这是一个曾经付出过真爱,又失去真爱的男人,但是他并没有吝啬再一次的给予。
没有浪漫的邂逅,没有惊心动魄的际遇。只是一次次小小的帮忙,一杯咖啡,一个房间,一台电扇再加上一个夜晚。那个夜晚,他愿意聆听他所有的故事,他愿意给他内心最深处的伤口以淡淡的抚慰,告诉他一切没有那么糟,他也没有那么差劲。
他给他了一个吻,挡不住的,他让他感受到了爱,温暖了他的心。
母亲无法割舍对孩子的爱,亲生母亲用尽一切方法,而养母则为此跨越了心中的雷池,即使她再虔诚再坚定,当听到自己的孩子病了的时候,她愿意义无反顾地来到孩子身边,即使他是书中定义的魔鬼。
母亲永远爱自己的孩子,总是想让他们更好,甚至急切地为他们做选择。
但是这份坚定的要让自己孩子幸福的爱,也会伤到彼此,毕竟你不是他。
淡淡的歌,淡淡的画面,淡淡的人物,打动了我的心。
.这个海报太丑了。
《海龟》观后感(七):《海龟》
影片的情节:
1999年 Mark Austin和George
Kure Beach,美国北卡罗来纳州
露宿海滩寻找海龟的Mark和汽车旅馆的George结识,George请Mark喝咖啡,为Mark解围,他们一起看海、聊天。
Mark讲述自己的身世以及已经感染艾滋的事实,George分享自己前一段感情经历。
他们相爱,最后George将Mark留在了美丽的Kure Beach。
2000年 Elizabeth Austin和Rev. Robert Austin夫妇
Eden,美国北卡罗来纳州
Austin夫妇是典型的美国保守家庭代表,特别是丈夫Robert还是教区的牧师,妻子Elizabeth是模范主妇,并不自主的担任起教堂礼拜的热情邀约者。
刚搬来一个带着儿子的丧妻鳏夫,被Elizabeth误认为是同性恋。这勾起她对离家出走儿子的矛盾情感。在那个封闭保守的地方,她儿子从来不被任何人提起,除了儿子儿时的伙伴Sam一次寒暄性的问起,更是加深了她的这种矛盾情感。
儿子与最好的伙伴,邻居老太太Ruth,一直保持着联系。Ruth告诉了Elizabeth,他儿子已经病重了。
Elizabeth正矛盾着是否去看Kure Beach的儿子,收到了儿子久违的电话。
2001年 Grace Bellamy和Sheridan Bellamy母女
Asheville,美国北卡罗来纳州
在机场工作的Grace与母亲一起居住,她曾因为自杀未遂住院治疗过。她一直被自己17岁时候放弃自己儿子而自责着。
同样,那次母亲为Grace所做出的决定也造成了两母女长久的心存芥蒂。
通过正规渠道不成功,她透过一个叫Rachel女人,了解她儿子和领养家庭的情况。
等来的消息却是她儿子已经去世了。
Grace见到了儿子养母Elizabeth。
Grace与George相见在Kure Beach的海边。
1999年的故事,两人淡然的感情,一种羡煞世人的生活状态。还有Mark的自我放逐,George目睹前后两个恋人的逝去,又有着凡人都不得不面对的伤、痛。
2000年的故事,宗教保守环境下,同性恋达到谈虎色变的地步。一个母亲要在信仰、家庭与领养儿子中做出决定。在这里“领养子”很好的避免了血缘关系那么强烈的道德冲突,却给予了更为宽泛的人性责问。
2001年的故事,中年妇女对自己抛弃儿子的愧疚,寻找的强烈诉求,与母亲若即若离的冲突关系。一个关于自我赎罪的故事。
三个可以自成一体的故事其实不用交错在一起,同样具有静水深流般的叙事效果,精到的情节和典型的人物都各自表述着不同的真实。
影片的结构:
这是影片出奇制胜的地方,虽然是这些年见惯了的多线性叙事,但是仍旧有独到之处。
影片的衔接利用了声音、台词先于画面进入的转折,很自然,好几次形成了神奇的对应效果。
比如:
片头,《Cold as It Gets》,Patty Griffin演唱,歌曲起。红外线镜头中,夜色中,雌海龟产卵结束后返回大海。
Mark在傍晚的沙滩吃着苹果,这时出现了养父饭前祷词,然后才转入Elizabeth和Robert吃饭的一段。
Mark在夜晚的沙滩用望远镜观察,这时出现了生母的台词念白:“你是领养的吗?”,然后转入Grace躺在床上回想白天对一个顾客的问话。
Mark向George提到自己罹患艾滋的那次漫步,两人分手时,立即切入养父的台词:“你在窥视那些同性恋吗?”,转入夫妇第一次关于Mark间的对话。看起来他们和他们周围的一样一点都不了解自己的养子。
atty Griffin脱俗清丽《Rowing Song》,在主要关系线清晰的时候出现,将三个故事主人公画面连接在了一起。在这之前,如果你没有看过剧情介绍,能比较强烈的感受到这第一次三个故事的重叠。
atty Griffin的又一首《Forgiveness》将三段故事一起推向高潮。
除了情境转换的自然,影片在剧情留白方面也特别适合我们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就如同山水画中那些没有笔墨触及的部分和笔墨一样重要。
am,这个角色没有特别的展开,但是却像个谜一样,他小时候和Mark亲密动作时被Elizabeth看到过,他是小镇上两个提起Mark的人之一(另一个是老太太Ruth),Mark患上艾滋,而他也在本该参军时被退回,是不是因为他也患病?影片只是通过这个角色联系其他人物,没有过多的描写很好的简化了人物关系以及避免了观众过度分心。
两个母亲见面时,Elizabeth也是说到他们谈到Grace。最后Grace去到Kure Beach,并见到George,肯定是通过Elizabeth知晓的。但仍旧没有交待Elizabeth到底最后去看Mark没有,可能Mark临终都没有见到两个母亲。
影片的寓意:
海龟:电影名以及不时出现的海龟影像。海龟妈妈产卵后就离开了,只有海龟宝宝自己寻找生存之路;海龟宝宝回归大海的过程十分艰难,一般1万只海龟中,只有1~3只才能排除万难地成长。很恰当的隐喻,两个都放弃过孩子的母亲以及缺乏认识与包容的生活环境中的同性恋。
母亲节:三个故事都涉及到这个节日,点明了影片最重要的主旨,母亲。
影片的台词:
Mark:有的时候我会想,在那儿,有一只海龟。他四处环游,做着自己的事情,然后有一天,他抬头看,见到另一只海龟——雌海龟,而他们从未遇到过。但有那么一个…瞬间…相识的瞬间,只这一瞬,他们就知道……彼此是相连的,一些事情孕育而生。
George:有可能发生。
Mark:这么诺大一片海洋。
George:为何没人问你们为什么在一起?人人都说你们在一起多久了?如同这有关系似的。我父母在一起到现在有40年了,我还是不知道为何?
Mark:好吧,你们为何在一起?
George:因为他常逗我笑,因为他有迷人的声音,我爱他的声音。还因为我爱这片地方,而他不爱,而我们还是搬来了。我觉得这是个疯狂的想法…他为了我搬到这里。四年之后,他也爱上了这儿。
Robert:上帝在惩罚。
Elizabeth:是啊,而如今,他在惩罚我。
Robert:你什么都没做,Mark自己跑离上帝的。
Elizabeth:不。他是跑离了我们,而我们放任他走了。
heridan:我只是不明白,你为何想这么做?
Grace:这不是想不想的问题,是必须这样做。(It’s not about want, It’s about need.)
一个改编自真实故事的影片,很好的省略了旁枝末节,并通过不动声色的影音转换,达到了一种平静的叙事但却令人感念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