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联合赤军实录:通向浅间山庄之路》影评10篇

发布时间:2022-10-14 15:38:15

  《联合赤军实录:通向浅间山庄之路》是一部由若松孝二执导,井浦新 / 坂井真纪 / 并木爱枝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联合赤军实录:通向浅间山庄之路》影评(一):残酷的挽歌

  《联合赤军实录》在硬盘被幽闭了许久,解开封印的契机,一是看张承志《鱼游小巷》里关于日本赤军的描述勾起了年轻时的记忆;二是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介绍中意外看到足立正生的名字,那个曾帮若松孝二写下《性贼》《新宿泥棒日记》等剧本的电影人,当年在黎巴嫩偶遇重信房子,从此加入赤军负责发言和日常影像记录,被捕后辗转回到日本,重新开始电影工作。

  对照电影,就像当年极左暴力运动劫后余生的人,在今天重新审视那段历史。或者无从知晓足立正生现在的心境,但我们看到若松孝二镜头下的沉重和愤恨,那曾经坚守的纯真信念,最后被残酷的事实无情击碎,冠冕堂皇的革命“正义”里有杀戮、狂热、牺牲,唯独没有和平。

  远山美枝子的远大抱负、美好理想、浪漫情怀在无止境的整风运动中被辗轧得支离破碎,困兽斗的艰苦岁月,看不见相濡以沫的真情,反倒遍地是猜忌,周而复始的批判内斗,如履薄冰的自我审查,难以置信的是朝昔相处的战友瞬间变成阶级敌人被无情批斗,革命的热情未能加速实现共产主义,反倒是将一切推向毁灭。那些影像如此真实残酷,即使关闭声音隐蔽字幕,我们读懂那其中的意义,中国、越南、柬埔寨再到日本,所有冠以红色的暴行一直没有停止过,没有《鬼粗大宴会》极度残暴的血腥场面,在骨子里却更令人不寒而栗。

  对于若松孝二而言,《联合赤军实录》带出的痛楚,远远超出贝托鲁奇的《戏梦巴黎》,因为他早已将美好的部分彻底剔除,最赤裸的狰狞面目,失去所有青春和浪漫的装饰,青春的挽歌成为许多人彻底的绝唱,要在多少次午夜梦回时惊醒,才会积聚如此大的勇气去审视自我?

  对于那些无法写下的愤怒,希望有生之年,不用再借助他山之石的影像,能淋漓的畅所欲言。

  《联合赤军实录:通向浅间山庄之路》影评(二):脑内补完

  We are Japan Red Army!

  上个世纪60年代,是一个激动的年代。欧洲国家在亚非拉的殖民地纷纷独立,国际共运的发展,原来大多是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成就,使得一代人的思想变得左倾激进。而美国在一个落后小国越南进行的那场不得人心的战争,使得“反美反帝”成为全世界青年人的口号。中国的红卫兵们则为全世界的青年人提供了一个行动准则:“造反有理”。重信房子在2002年2月出版的《决定将你生在苹果树下》中这样概括当年的日本青年:“他们有共同的回忆与怀念,共同的愤慨与激情,反对越南战争,反对王子野战医院为美帝服务,突入防卫厅,反对学费上涨。”

  日本赤军就是这种从“反美反帝”的学生运动走向恐怖主义的典型。1970年在日本反对“日美安保条约”运动中站在最前面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其最激进的武斗派中一部分人从1969年起就主张要建立自己的武装,这就是“赤军”。但是他们在大菩萨山口设立用来训练袭击首相官邸的秘密基地被警察破获,武装部队被一网打尽。残余人员纷纷逃往海外,建立“国际根据地”。逃往海外的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以田宫高麿为首的一批劫持了日航的“淀”号飞机投奔朝鲜,另一部分则是重信房子等前往中东,投奔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PFLP,简称“人阵”),组成赤军派阿拉伯委员会”,又称“阿拉伯赤军”,后改名“日本赤军”。

  继续留在日本活动的一部分赤军派则于1971年和一个叫做“日本共产党神奈川县常任委员会革命左派”的一个毛主义小组织合并,成立了“联合赤军”。所以在谈到赤军时经常要注意,总共有三个“赤军”:“赤军派”,“联合赤军”和“日本赤军”。1972年2月29日联合赤军在“浅间山庄”进行“肃反整风”时被警察包围。没有参加浅间山庄肃反的漏网者后来也有不少出国参加了“日本赤军”。

  1972年5月30日,奥平刚士,冈本公三,安田安之等人用捷克制Vz-58冲锋枪和手榴弹在以色列特拉维夫的罗德空港(现称本·古里安空港)向普通旅客发动突然攻击,死伤100人,其中24人死亡。

  直到今天,日本京都大学西部讲堂的屋顶上还有当时为纪念那次恐怖袭击而画上去的日本赤军标志:猎户座的三颗星。因为参加袭击的奥平刚士,安田安之是京都大学的学生(冈本公三是鹿儿岛大学的)。当年日本众多大学中,京都大学始终是反对日本政府,追求个性自由与独立的旗帜。而保留那个特殊的纪念符号,则是京大后辈们用这种方法表示对学长们的敬意,那个西部讲堂后来被称为日本赤军的“靖国神社”。

  特拉维夫袭击事件的领导者奥平就是重信房子的丈夫。奥平和安田当场自杀,冈本被捕。当时日本人参加巴勒斯坦斗争是非常秘密的活动,为了不让以色列人拿到自己的指纹,奥平和安田都用手捏住了手榴弹而把手指炸得粉碎。冈本自杀未遂,被以色列人抓住时高呼:“We are Red Star Army! We are Japan Red Army!”,从此,人们把他们称作JRA。冈本的高呼,被认为是“迟到了的日本赤军宣言书”。

  “五月”与“OKUDAIRA”

  这几位日本赤军成员,在西方世界,是恐怖分子,在阿拉伯世界,则是英雄,那年出生的阿拉伯男孩中,据说有相当多人的名字叫“OKUDAIRA”,就为了纪念那位为阿拉伯人牺牲了的日本人奥平。

  阿拉伯人也没有忘记被捕的冈本公三。巴以谈判,无论是公开的还是秘密的,巴勒斯坦人要求以色列人释放的名单,第一名始终是“冈本公三”。直到1985年,冈本公三才根据《日内瓦公约》作为交换战俘而被以色列释放。但是冈本公三同时还是日本警察当局和国际刑警组织的通缉犯人,所以在1997年黎巴嫩当局逮捕冈本公三等五名日本赤军成员时,仅有人口四百万的小国黎巴嫩,居然有250名律师自愿免费为他们辩护。所以黎巴嫩政府只好将其余四名赤军成员驱逐出境,而同意冈本公三的政治避难。现在是一群阿拉伯和日本的青年志愿者在贝鲁特照顾着他的生活。

  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由于这次对特拉维夫机场的袭击,使得阿拉伯世界对日本人的感觉变得很好。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日本虽然是西方阵营中的一员,但因日本国民对阿拉伯世界的支持和友好而被撤下“敌对国名单”,据说赤军的这次行动有很大功劳。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他们所憎恶的“日本资本主义”延命,这倒是那些勇士们始料未及的。

  同样以给初生婴儿取名方式纪念这次恐怖袭击的,还有重信房子。重信房子在丈夫奥平刚士死后,继续投身阿拉伯民族解放斗争事业,并与一位阿拉伯人结婚,诞有二女,为纪念献身阿拉伯解放事业的奥平,她为其中一个女儿起名“ShigeinobuMay”(重信五月),——袭击事件发生在五月。

  重信房子被捕后,重信五月也开始在公共场合频频露面,容貌、气质酷肖其母的重信五月是同志社大学的博士。不过,重信五月的名片上的汉字为重信命(“May”在日语中也可写作“命”),重信五月解释“命”这个字的意思时说道:“和平的含意是共生和尊重生命,而不是简单地指没有战争。我为28年来第一次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名字而感到自豪。”

  有趣的是,当年日本赤军在特拉维夫的袭击事件,居然为20年后成功拯救日本人质埋下伏笔。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时,萨达姆·侯赛因使用“人间盾牌”战术,将西方国家侨民拘禁于重要战略据点周围以对抗多国联军可能的轰炸。当时在阿拉伯世界颇有口碑的西德前总理勃兰特,访问伊拉克后带走了西德人质,日本政府也想照此办理,但苦于和萨达姆·侯赛因接不上头,后来还是辗转通过重信房子从中斡旋,由前首相中曾根康弘访问伊拉克才带回被拘留的日本人质。

  日本赤军领袖重信房子

  六年前,她在日本电视屏幕上现身时,整个日本屏住了呼吸。50多岁了,她依然美丽,优雅从容,她转过身来,向众多媒体追逐的镜头高举双手致意。她的手腕上带着一副手铐。她在笑,骄傲的笑,女王式的笑。她叫重信房子,日本赤军原最高领袖。这位相信可用冲锋枪和手榴弹在人间建立一个完美秩序世界的人,在潜伏多年后在大阪高规市被捕。

  2006年2月23日,东京地方法院下达了一项判决:判处日本赤军原最高领袖重信房子20年有期徒刑。这个判决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结束。JRA(日本赤军)曾经是和IRA(爱尔兰共和军)齐名的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在上个世纪70年代前后活动的这类组织还有意大利的红色旅等。

  从上世纪70年代过来的人,大都知道“SHIGENOBU”这个传奇般的名字,和这个名字所代表的一群恐怖主义者。

  与今天的国际恐怖主义分子相比,他们大都没有宗教色彩,有的只是纯真的政治信仰;成员大多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教育,他们是一群本该成为社会精英的人。

  被父亲教育出来的领袖

  重信房子1945年9月3 日出生在东京都,父亲重信末夫是日本战前有名的右翼暗杀团体“血盟团”的成员,参加过暗杀犬养毅首相的“5.15事件”。重信房子从小就长得讨人喜欢,“血盟团”的头目井上日昭非常喜欢她,常常抱着她玩。2000年6月6日被东京地方法院判处无期徒刑的奥姆真理教“谍报省”的头目井上嘉浩就是这个井上日昭的孙子。

  在战后的困难时期,重信末夫开了一家小烟酒铺谋生。重信末夫基本上是一位政治煽动家,不太会做买卖,所以重信房子小时候是很贫困的。她家离朝鲜人住宅区很近,从小就耳闻目睹日本人对朝鲜人的歧视。而重信末夫则不歧视朝鲜人,因此一次在被街头小痞子敲诈的时候,是朝鲜人挺身而出,仗义持言。从此,小小年纪的重信房子就成了大亚细亚主义者了。

  重信房子很尊敬她的父亲,而她的父亲也从小就培养她做一个革命家。重信房子曾在自传体《我的爱,我的革命》中说父亲是她革命的精神支柱。由于家境不宽裕,高中毕业以后,重信房子进入一家食品公司工作。但她同时考入有名的明治大学文学系二部,白天工作,晚上学习。

  重信房子20岁时开始参加学生运动,一开始只是采用和平手段的抗议。但是他父亲对她说:“不流血的革命是不会成功的”,并且教育她要“跳出民族主义的圈子,成为国际主义者”,从此重信房子才走上了暴力革命的道路,坚信“武装斗争是最大的宣传”,并且义无反顾地离开了日本,去往当时反美斗争的最前线中东。罗德机场袭击事件以后,重信末夫还写过一首诗送给女儿,内有“大义不孝,大义灭亲,尽天命”等字。

  重信房子是个天才的领导者,参加学生运动后,很快就成为了学生领袖。甚至,她在2000年被捕入狱后,还在被关押的警视厅女犯关押所里组织了“犯人联合会”和警察对着干。

  重信房子和“赤军派”的思想受日本历史上“亚细亚主义”思潮影响很深。他们认为应该通过日本的革命,形成一个作为世界革命司令部的党和军队,最后与美帝国主义进行“环太平洋革命战争”。这种思想的狂热信奉者,在一个最适合其孵化的年代终于制造了惊人的影响力。

  红色时代的终结

  从1980年后期到2000年,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赤军成员纷纷被捕,组织处于毁灭状态。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苏联崩溃使得阿拉伯人没有了后盾。在有关中东问题的交涉中,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贝克指名要求阿拉伯国家“不要保护日本赤军”。因此从90年代中期开始,重信房子只好潜回日本直到2000年11月被捕,2001年4月,重信房子在狱中宣布解散赤军。

  重信房子被捕时持有的是两本别人名义的护照,根据护照中的全部出入境纪录,从1997年12月到被捕为止的三年中,有8次出国,其中7次是前往北京和上海等地,在中国的滞留时间长达二十多个月。最初的出国是97年12月,去往上海。第二年8月回国,这是其中时间最长的海外滞留。中国以外,只有98年12月去往越南胡志明市一次,那次也是经由中国回国,但没有发现有从中国再转其他国家。日本警察一直怀疑日本赤军在中国有活动据点。重信房子的被捕,据说就是从香港飞北京时,在北京被CIA人员认出,通知了日本警察当局。

  这次日本法庭对重信房子的审判主要是使用伪造护照和在“海牙事件”中所起的作用。重信房子违反《护照法》毋庸置疑,但对“海牙事件”有关的审判就不那么容易。最后法庭判决:“虽然共谋的详细内容,时期和场所无法断定,但是可以认定被告通过阿拉伯国家的协作组织和实行者进行了共谋”。

  这是一个宣告了一个时代结束的判决,一个宣告了用冲锋枪和手榴弹来实行恐怖以实现理想的方法失败的判决。

  其实,重信房子在30多年前就意识到了她们的失败,那是在电视上看到“浅间山庄”事件。1972年在日本发生的“浅间山庄”事件,是一出革命者内部残酷斗争的日本浓缩版,14名联合赤军(含一位怀孕8个月的女赤军)被自己的同志残酷地凌虐而死。一开始重信房子们还在为日本国内终于开始了“武装斗争”而欢欣鼓舞,而几小时以后越洋电话里的哭泣则把她们带入了绝望的深渊:“那不是斗争,那是肃反整风,不止一个,死了十几个人,惠美子也死了”。自己人为什么要杀自己人?当时的重信和奥平无法解释这个问题。事实上,赤军的成员大部分是死于战友们的猜疑之手。

  “浅间山庄”事件对日本赤军的打击不亚于尼克松访华消息的打击。当时,阻止成田机场建设的居民与日本左翼青年联合起来同日本警察进行了一场规模巨大的长期对峙,近25000名反对者在机场附近挖掘地下壕道,修建简易碉堡。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世界革命的领袖毛主席将与西方帝国主义头子尼克松握手,当年的参加者今天回忆时,仍然无法忘记收音机中传来这一消息时的巨大震惊。而这一消息传来时,正是“浅间山庄”抵抗最激烈之时,日本警方充分利用这一消息,把一位叫吉野雅邦的赤军成员的母亲找来现场喊话:“时代已经变了,美国总统同毛主席握手了,毛主席交给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孩子,回家吧!”绝望的儿子遂向母亲开炮。

  以“浅间山庄”事件分野,轰轰烈烈的日本左翼运动自此进入低潮,当年最激进热烈的日本左翼青年不少在1972年~1975年间相继自杀。

  对赤军以及全球左翼革命风潮最彻底的打击,也许来自中国的改革开放。这些人是为了梦想而放弃世俗生活的理想主义小集团,他们的支持者是普通日本人,当中国社会——他们奋斗的目标大白于日本社会,下层日本国民放弃了对赤军的支持,他们也同时失去了外部的精神激励源泉。

  36年以后,狱中的重信房子能够心平气和地思考了,她终于知道了她们选择的是一种错误的方法。在宣布解散赤军的同时,她还向所有受过赤军伤害的人谢罪。她说:“谢罪并不是后悔,而是期待在要求一个更好的日本的时候能够吸收这些教训。”

  日本赤军大事记

  迪拜事件:

  1973年7月20曰,丸冈修等人劫持从巴黎经阿姆斯特丹往羽田空港的日本航空的波音一747飞机,后经由阿联酋的迪拜飞往利比亚。在释放乘务人员和乘客以后,炸毁了飞机。

  新加坡事件:

  1974年1月31日,和光晴生和山 田义昭及两名巴勒斯坦武装分子炸毁了新加坡的壳牌公司炼油厂。

  海牙事件:

  1974年9月13号,西川纯,奥平纯三(奥平刚上的弟弟),和光晴生等三人,为r被捕同志的获释而袭山了荷 兰海牙的法国大使馆,法国政府只好释放往押的日本赤军成员。

  吉隆坡事件:

  1975年8月4曰,为了被捕同志的获释而占领了位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美国和瑞典大使馆,美国总领事被绑为人质。日本政府被迫释放在押犯人。

  值得说明的是,在当时赤军所提出名单上的在联合赤军中排名第三的中央委员会书记长坂口弘当时已经被判处死刑,但他拒绝了释放,选择了服刑以偿还所犯罪行。1993年被最高法院判决死刑,1995年执行。

  达卡劫持日航飞机事件:

  1977年9月。在印度洋上空,日本航空的DC一9飞机被日本赤军所劫持降落于孟加拉国的达卡机场,日本政府答应了劫机者的要求,释放了六名赤军成员,支付了600万美元的赎金。被释放的犯人在达卡机场和日本赤军成员会师,在叙利亚的大马士革机场加油以后在阿尔及利亚的达尼尔机场释放了人质。 就是从这次事件以后,日本政府才组织了特殊警察部队(SAT)。

  三井物产马尼拉支店长绑架事件:

  1986年11月1j日,三井物产马尼拉支店长被菲共的新人民军绑架,在付出1000万美元的赎金以后,人质于第二年3月3日被释放。1991年犯人被抓获而供出绑架事件得到了日本赤军的协助。

  那波里事件:

  1988年4月,日本赤军用汽车炸弹攻击了意大利那波里的一个夜总会,炸死美军士兵和一般民众5人。

  写在最后:

  一种信仰,不管其表面看起来是多么的神圣与高尚,如果违背了人与生俱来的权利——自由和平等的话,其归咎都必然是恶魔的信仰。

  《联合赤军实录:通向浅间山庄之路》影评(三):理想的异化

  提起日本导演若松孝二,很多人难免淫笑两声,脑海里冒出“情色”二字,作为日本情色四大之一,他确实成绩斐然。但是,就如同另一位四大成员,大岛渚一样,若松孝二也曾有过壮怀激烈的左翼思想岁月,甚至曾经在1971年,密切关注当时的激进组织,并与赤军派重要人物交好,前往中东拍摄记录片《赤军――PFLP.世界战争宣言》(以下简称《赤军》),当时可谓身怀革命心,而在三十多年后,他又拍摄了电影《实录.联合赤军:通向浅间山庄的道路》(以下简称《浅间山庄》),这时已经没有当时的激情,更多是反思和悲鸣,两部电影比较之下,或许能反映日本60年代末以来的左翼运动轨迹。

  《赤军》与其说是一部记录片,不如说是赤军的一部纲领性文献和宣传片,在片中,分成若干章节,层层讲述PFLP的斗争对象、思想、斗争方式等,片中展现了大量当时的赤军和巴勒斯坦战士生活的场面,更以他们为讲述人,向观众表达其观点。看得出,拍这片的时候,若松孝二应该对革命怀着真诚和热情,所以,整部记录片没有从暴料和刺激的角度表现什么,显的很正统,很庄重,在若松孝二心中,或许当事人激情的言论应该足以点燃大家的内心,所以,今天看来,这部记录片并不是有很大观赏性,但是确实是表现赤军和巴解组织思想的重要文献,毕竟,当时若松孝二又不是莱尼里芬斯塔尔,有那么多资源可以拍部煽动性极强的《意志的胜利》。在片中,若松孝二对于一些赤军的暴力行为采取了轻描淡写的处理,接着又让赤军战士来阐述采取暴力的原因和对象,试图将之合理化,而在六七十年代横扫世界的革命浪潮中,几乎各国都有从争取权利和反权威抗议中脱颖而出的各类激进组织,暴力往往成为这种激进的终极手段,也成为后来反思的突破点。

  三十多年后,在2008年,若松孝二献上了这部剧情片《浅间山庄》,当年的革命激情岁月已经远去,年老的若松孝二也得以回望那段历史,向我们呈现与《赤军》不同的革命故事。《浅间山庄》长达三个小时,在基本分为三段,第一段更像记录片,大量当时的画面与世界大事相关联,这也是同类影片常见手法,同时中间插入故事情节,交待了左翼运动早期的事件和当时青年的思想变迁,逐步导向第二段联合赤军的内部的斗争。可以说本片第二段是最富悲剧性的,也是导演着力最多的,我看到,一批年轻人,满怀理想告别城市生活,来到山林中的秘密集结地,开始艰苦的训练和生活,在他们心中,这些苦与累都不算什么,恰是一种精神的升华。然而,作为一个组织,一个并不庞大的组织,他们竟然很快就开始了内部斗争,从开始要求“落后分子”不断写总结,到群体批斗,到体罚,再到最后令人发指的武斗,无论男女,只要被认为是落后分子,都受到整个组织其它人员的殴打,而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对受害者高喊着兄弟般关怀和促其“进步”和“改造”的口号,在兄弟同志之情的名义下,在革命的呼声中,将一个个同志活活折磨至死。同时,组织中,权力欲高涨的人也开始自我膨胀,鼓动着这场内部斗争,而令人唏嘘的是,他们都还是年轻人,大都是不到三十岁,甚至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高呼打倒资产阶级的口号,高举平等大旗,却干下令人发直的事情,被害者中甚至还有怀有身孕的女人,这更让人感到痛心。每当一个年轻的生命逝去时,电影都会来个定格,然后打出字幕,某某某,XX岁,随着影片的进行,这样的字幕不断打出,到了他们内部斗争时期更是频繁到令人窒息的地步,而最令人震撼的是,那个XX岁没有超出三十岁的。而死亡频度的加重也反映出一场革命下的残酷与变异,最开始,他们真的曾经怀着远大崇高的理想,想要争取平等和自由,这些理想或许有些幼稚但是足够真挚,而从开始的街头呼喊到渐渐走向暴力,曾经崇高的理想最终演变成暴力猛兽,吞噬着青春的生命,也最终吞噬他们的理想。

  浅间山庄事件被看做是日本赤军运动转向消亡的标志性事件,五个赤军在一家旅馆,绑架女主人,与1635名军警对峙,在造成3死27伤后,五人被捕。整个过程交织着亲人劝降的哭喊,被绑架者的恐惧,更有五人的挣扎与迷失,而在最后,其中最年幼的孩子更是痛苦的揭示了他们的懦弱与失败,那一幕,在五人沮丧与绝望之时,背景音乐不停的唱着“you’re wrong,you’re wrong”,或许,这也是若松孝二发自内心的呼唤。在拍摄《赤军》时,浅间山庄事件尚未发生,而关于联合赤军内部的一系列残酷斗争的真相也没有被深刻的揭示,而那个时候的社会背景是世界性的革命浪潮,那么多青年激情澎湃,愿意告别安逸的生活,来到山区,来到中东,高唱《国际歌》想要追求平等。几十年过去了,回首往事,在《浅间山庄》中,若松孝二带着冷俊,也带着些伤感,特别在影片前半个小时,原田芳雄的话外音带着深深的沧桑感,回顾着与他同年代的那批年轻人悲伤的故事。在浅间山庄事件后,影片用字幕快速交待了些之后的事件,其中最多的词汇是被捕、自杀,伴随着监牢与墓碑,时代开始改变。而巧合的是,在2008年,德国同样有一部总结当年极端主义组织RAF的影片《巴德尔和迈因霍夫》,两相比较,发现RAF和联合赤军的轨迹竟然惊人的相似,而最后的结局都富于悲剧性,而《浅间山庄》与那部德国电影相比,更显冷酷,这倒也是日本传统残酷青春电影风格的体现。

  而带着些或者说巧合,或者说启示意义的是,联合赤军衰落之际,又正是RAF兴起之时,极端主义的思想代代相传,跨越国境,直到今天,仍有那么多人为着心中的理想去做着为他人制造悲剧的事情,而与此同时,他们也正在为自己谱写悲剧,历史常常在循环类似的事情,每个年代总有人死于所谓的“理想”。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f1df3cfa38c59a819e51468d.html

  《联合赤军实录:通向浅间山庄之路》影评(四):值得么?

  值得吗?

  西元2003年,东京日比谷。

  一个日本老人,自焚身亡。

  为了什么?

  只是一个呼吁,一个恳求:天真地希望以色列停止对黎巴嫩的屠杀。

  值得吗?

  佛历2506年,马来西亚。

  一个中国老和尚,自焚身亡。

  为了什么?

  只是一个呼吁,一个恳求:天真地希望祈祷世界和平,消弭核战争。

  值得吗?

  平成19年,一个暮年导演,拍了一部电影,追思青年的时代。反思了世界,反思了人。

  可是,都过去了,不是么?

  建国至今,那股纯纯的和平主义思潮,还有么?

  日本深作欣二、今敏、饭岛爱,一个个老了,死了。

  中国的杨德昌、谢晋、英若诚,一个个老了,死了。

  百年后,这部电影,还会记得么?

  值得么?

  值得么?

  《联合赤军实录:通向浅间山庄之路》影评(五):人死了只会发臭长蛆,而不会冒红色金光。

  战争制造死亡,革命也同样制造死亡。战争的死亡让人被动地麻木恐惧,而革命制造的死亡却让人主动地加入狂欢,如果说战争是一场无意义的杀戮,那么革命则是一场有组织的屠宰,其manufactured一群享受暴力、死亡的变态,剥夺了人类在正常情形下的理智,使人们丧失了同情、怜悯的情感,也不再有恐惧、害怕的能力,甚至使人认可了革命的残暴逻辑,主动充当革命的侩子手,将那些被革命认定为“该死”之人毫无犹豫地送上断头台,在杀戮与死亡中获得病态的快感。似乎革命名义下的犯罪都涤除了罪恶,抢劫杀人都显得崇高正义。红卫兵也好,联合赤军也罢,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仿佛是一场超龄青年以生命为代价的集体中二。

  《联合赤军实录:通向浅间山庄之路》影评(六):革命者的不归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共产主义左翼浪潮席卷全球的时候,无数热血青年的热情被鼓动到参与激进的共产主义宣传事业中,借用某个香港评论家的话,这个时代的人表现叛逆是吸食大麻,在那个时代的叛逆则是参加左翼游行。我们比较熟悉的两个国家,法国和日本的青年在这一连串的运动中表现尤为突出。

  据说在当今不少日本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对毛的崇拜一点不逊色于国内的红卫兵,应该说,他们就是来自日本的红卫兵。乌有之乡网站不少人常抱持一种调调,表示毛主席年代日本人人会唱红歌,读毛语录。而今日之中国,则不令人待见。这种说法虽显得过于一腔情愿,却也不是没有根据。读日本一些描述六七十年年代社会风气的小说(如大江健三郎作品),不少反映那些反对日美安保条约的学生,成千上万人聚集在一块,手挽手肩并肩,神情激动地高呼革命口号,唱日语版的国际歌行走在东京、京都、大阪和冲绳的大街小巷。基于当时世界冷战格局的分化,美苏争霸使得以毛为领导的中国开辟的第三世界取得了众多国际反美反苏的人民群众的支持,包括日本一些热血青年。他们高举毛的画像,抱着粉碎美苏对红色中国围堵的美好理想,冲击和炸毁一些军国时代日本军政高层领导的住所。

  在学潮被不断被日本政府压制而逐渐趋于冷淡的时候,学潮中激进的力量聚集在一起,效仿格瓦拉主义,走向极端的游击夺权路线。这就是和法国“直接行动”、联邦德国“红色军团”、意大利“红色族”同等特点的日本“赤军”。日本的赤军最初诞生是分为三派“赤军派”、“联合赤军”和“日本赤军”。

  若松孝二拍摄的本片《联合赤军实录:通向浅间山庄之路》讲述的正是赤军一派“联合赤军”形成到瓦解崩溃的故事。“白雪谋杀案”和长达10天的“浅间山庄枪战”也是使得日本赤军从负面形象走向恐怖主义分子的重要转折点。虽说是三个小时的长电影,但整体电影故事的讲述还是显得比较仓促。特别是关于学潮到赤军诞生到浅见山庄惨案这样多人物多事件的故事还是适合拍成电视剧,比如像重新房子这类后来闻名世界的恐怖分子头目在本片中几乎是以打酱油的身份出现的几个片段。或许这么说显得笔者本人过于挑剔,这其实是一个重点放在浅见山庄事件的记实电影,其他也就可以大致忽略。如果是对日本学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只看本片的前30分钟,这其中穿插不少珍贵镜头,具有很大记实意义。

  浅间山庄事件在整个日本左翼风潮中的影响非常之大,对赤军的发展更是接近毁灭性的打击。它使得日本国内民众对激进恐怖活动充满了恐惧和排斥,由此赤军只能向外发展,由重新房子领导的(国际)阿拉伯赤军发动了后来诸如特拉维夫机场爆炸案等一系列恐怖活动,此是后话。

  仔细注意本片中一些人物的出场,你会发觉,这些斯大林主义者尽管组织并不庞大,但其深的历来共产主义组织“清洗”“肃反”的精髓。虽互为朋友“同志”,但是对建立理想“革命”团队抱持极端的忠诚度,以“叛徒”“叛变”的理由任意宣布对“同志”的处死,丝毫没有任何犹豫。而完成这一系列谋杀行动的这些人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学生,最小的还只不过15岁。来到山间进行游击训练的几十号人,他们当中有的则抱着对共产主义理论的纯真幻想,有的抱着好奇、新鲜的想法,有的则完全是跟着哥哥、男友没有目的的参加训练,参加他们半懂不懂的“共产主义夺权”。组织头目森恒夫对成员人近乎敏感的不信任,教唆成员人相互惩罚整肃的手段与黑道无异,使得悲剧无可避免的一个个接连发生。女首领永田洋子(2011年2月5日因脑萎缩引发的 器官衰竭 死亡)因为嫉妒心理发动成员团伙对远山美枝子的惩罚和折磨,无不显示了其最终发展愈发荒诞而悲剧。被殴打、扒光衣服、血迹斑斑的捆绑一具具尸体弃尸荒野在被警方发现后触目惊心,惨不忍睹。

  带着同案犯身份逃亡的最后几位组织成员坂田弘、吉野雅邦、坂东国男、加藤伦教、加藤元久被警察追逐至浅间山庄,五人劫持山庄女主人与警方对峙,间断发生枪战。罐型催泪瓦斯,水龙头冲水不断拖垮五位赤军成员的耐性。日本NHK电视台做了全程跟踪直播,全国收视率达92.2%。这是电影的尾声,其实拍摄的也显得过于粗略。比如浅间山庄事件发展推向极端实质是另一件国际大事有着极大关系,即1972年2月21日(注:浅间山庄事件发生在1972年2月19日到2月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访华,受到中国领导人的欢迎。这一事件透过媒体传播,让原本听命中国革命指示的五位成员心灰意冷到了极点。组织成员其中一位的母亲出面说了这句著名的话:“时代变了,美国总统同毛主席握手了,毛主席交给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孩子,回家吧!”结果孩子绝望的抹去眼泪,朝自己母亲开枪了。

  随着国际共产主义阵营势力的削弱,日本左翼青年不少在这一时期相继自杀,日本赤军也逐渐分崩离析。东欧剧变,北京的枪声震惊了世界,而向外输出革命意志的重新房子仍不断够远残喘,誓死顽抗。终在2000年11月在日本国内潜伏时被捕。2001年4月重信房子在狱中宣布解散日本赤军。 至此,赤军的故事算是画上暂时的句号。乌有之乡的极左派认为赤军的失败是在于脱离人民群众基础,由此最终走向的不归路。窃以为,这是扯淡,赤军统领全国后就是红色高棉了。

  《联合赤军实录:通向浅间山庄之路》影评(七):集体狂热是危险的警告

  额,你妹。。。。一下演了190分钟(跪),充分感受到监督先生执着的要从学运至浅间山庄事件结束再到赤军往后一码子恐怖活动的时间顺序演了个遍,这也是“志士”们的死亡顺序表。

  据说片子经费相当紧张,场景道具各种贫穷,没有电影胶片,全是高清摄影,演员们不但看不出赤军时代的音容笑貌,犀利哥般的美感还让不让人活了>w<除却演员年龄、化妆、场景还原度低了些,其他还是按史实来的,监督先生特意贡献出自家的房子作为浅间山庄的拍摄场景,最后赤军残党被警察开消防喉冲破障碍全员逮捕看的我快结冰了,大冷天的被水淋湿身,可比前面的大雪急行军来的寒。

  虽然我曾经沉浸在全共斗赤军历史中,但现在已经冷淡了许多,之所以又看起了这种伪纪录片,是因为《头脑警察》这张大碟里的一首歌《赤軍兵士の詩》,整张大碟最有爱的就是这首,第二名是《暗闇の人生》,第一次看到这张碟的CD封面,怎么看怎么个眼熟,但就是想不起来在哪里看过,隔了些天冲凉的时候突然想起,尼玛那不就是日本史上超完美犯罪“三亿元事件”里那个警察通缉照嘛!!总之,因为这首歌,已经成为回忆的赤军们再次回燃了一下。接着才发现,这回的演员们一个比一个养眼,怎能不看。

  虾米试听>>>> 头脑警察>>>> http://www.xiami.com/album/341562

  就跟自己看不清别国的历史一样,他国也无法看清我国的真相,嗯,本身就没有真相,历史都是赢家写的,11区的宅菊们本着一腔热血,反抗国家体制,初衷自有一番坚持,认识,基础民众也是站在这边,我觉得《赤军实录》是拍给了解这段历史的人看的,里面除了空洞的激情口号,没有清楚阐述历史事件中全共斗学生们的主张,只是提了些事件关键词如“迪拜事件”“达卡劫持日航飞机事件”“M行动”“安田讲堂事件”,安田讲堂这里还没有提到三岛由紀夫VS东大全共斗的场景,我多么想看这一幕的说(泪),总之,这些都是对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心中启动机关的关键词,隔壁厢的天朝看客,没有这些启动关键词,就算曾经查看过相关事件的起承转合也无法跟在时代浪潮中的人相比。宅菊们看着天朝红色老毛,幻想着这边厢的伟大共产世界,他们肯定不知道天朝国度的恐怖景象,但神奇的是,赤军在渐渐没落时却做出了与天朝这边完全相同的行为,同志间互相猜疑,持续的空洞口号、演讲,江青脸的赞成!无异议!接着是行私刑,多么的眼熟,多么的一致,就算两国间没有真正的互相了解,但同样为了成就红色世界,最终都步向了暴力的深渊,赤军内部同伴肃清接连虐杀12人,其中金子还有身孕,一尸两命。

  加藤元久(16岁),存活最久,年龄最小,哥哥们在自己眼前被要求划清界限,甚至逼迫出手行刑,最后亲眼见到哥哥们一个接一个的死亡,他的心境会是怎样,为了理想在哥哥的邀约下加入赤军(他爱的是他哥,理想神马的是陪衬=L=),却被猜疑的同伴所杀,一直忍耐到浅间山庄攻防战,在穷途末路下看着那些成年人还在美化同志的理想,唯一一次愤怒的吼出自己的不甘心与悔恨,距离初衷已经越走越远,就像夜神月,一开始为了主张正义写小黑本,最后却变成为了掩盖真相保护自己而写小黑本,赤军也变了。。。。。。或许变的不是赤军,而是世界。看到老毛跟山姆大叔握手时,赤军们应该有种被人狠狠背叛了的感觉吧。像小丑一般一直狂舞着。。。。。。

  自联合赤军躲到山里来军训,场面变得既晦暗又沉闷,整整一个小时开演虐杀同伴的过程,尽管经费紧张的各种不像样,但在为惨死的12人化妆上一点都不马虎,该说是下了重本的花经费,一个个皮开肉绽,花容失色。电影出演的都是年轻演员,惨烈的历史大家刚上山时跟来春游一样,花絮里被监督训了个遍,但演到最后五人全员入戏,个个拍完后泣不成声这画面怎么看怎么个感动。

  上头真该感谢这个世界出现了网络、游戏、运动、摇滚乐,不是这些分摊了愤怒的力量,现在街上估计早就站满了手持棒棍、头绑毛巾的愤怒青年了,现在看着这些人,他们的动机会不会其实很简单,纯粹想干架,想发泄身上的蛮力而已,华丽空洞的口号只是个旗帜,其实自己也搞不清想要的世界是什么样,但却非常明白不想在这个没有未来的地方继续下去,对没有未来的人生充满着不安,自己什么也没有,所以什么也不怕。《头脑警察》另外一首歌听着听着也爱上了,这是第六首《彼女は革命家》,这歌让人想起赤军领袖重信房子,其实在《联合赤军实录》里他成了个深藏不露的人,在赤军开始往下坡走的前兆响起前,她已经跑去黎巴嫩了,主要是监督觉得大家都知道她的威风史这么拍也没怎样,关于重信房子,美人哟,本人比演员还要美,他很有才,家族就是革命家传统,革命家与恐怖分子一线之隔,赢家是前者,输家是后者,这是事实,但就如我这般嗜血的人看来,也无法忍受袭向无辜者的暴力(顺带一说也无法忍受面向老人的暴力),攻击要有针对性,快准狠高效率,赤军越发的无差别攻击本质上成了暴力犯而与革命志士渐行渐远。

  贴不过来了,演员名单完整版链接到我网易的窝,抱歉戳他一下>>> http://blog.163.com/cat2213990@126/blog/static/514132162012345425319/

  记于2012-04-04 17:50

  《联合赤军实录:通向浅间山庄之路》影评(八):写在“五四”九十年

  每个导演都有自己最想拍的电影,也许是挥之不去的少年时光,也许是逃不脱的命运,对于若松孝二来说,拍了大半生的情色电影,在他七十岁的时候,终于拍出了这部可以让他自己满意也让他自己热血沸腾的电影。

  《实录·联合赤军:通向浅间山庄的道路》用三个小时的篇幅有张有弛地叙述了从1960年日本学生运动开始,直到片尾字幕:2002年前赤军成员盐森孝雄抗议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在日比谷公园抗议自焚结束日本赤军的四十年历史。在原田芳雄苍老坚毅又不带感情色彩的旁白之下,影片的前四十分钟,将日本学生运动的影像资料放置于世界重大事件的环境之中,伴之人物姓名职位,陆续出场。日本赤军与革命左派的联合赤军正式成立之后,影片又用了九十分钟的篇幅,着重描述了连合赤军的训练和内部斗争。最后的五十分钟则留给了浅间山庄事件。

  纪录片式的朴实镜头下,现实如《大逃杀》一般杀死一个又一个人,凝镜、字幕、加上几句解说,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不只是在电影中。影片的旁白选用原田芳雄是一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和惋惜,但又是中立第三者的地位,导演将他对“革命”的热爱和质疑都融入了影片的对白之中。

  行进最后,和警察对抗了几天的五人都知道快结束了,年龄最小的加藤元久质问其余四人,此时影片响起的是Bill Fay极具60年代风格的民谣Pictures Of Adolf Again,“You’re wrong,You‘re Wrong”,歌词里唱的到底还是导演想说的,但绝不是导演想去否定的,对于年轻人来说坚持与对错,前者更难能可贵,因为后者往往是灌输的结果,前者却保持了自己独立的人格。

  “1972年,日本年轻人也曾拿起枪闹过革命。”片首的字幕让坐在黑暗里的观众看来是一种浪漫,就好像学生时代的我们也想拿起吉他去流浪。但最终我们还是剪掉头发穿上正装走进写字楼,混入上下班的人群里,那些年轻人为之献出的却是生命的代价。影片中段完全是可笑却真实的“总结”、“批评与自我批评”,甚至变成“武斗”。与拥有同样目标的另一个国家的人做着完全一样的事情。可笑与悲哀的不应该是年轻的生命,也不是他们坚信可以实现的共产主义。正如堂吉诃德不断挑战的风车,除了让人讥笑也有让人肃然起敬的一些什么。世界的变化远不是年轻的生命可以了解与掌握的,《颐和园》里“性与政治”让很多人产生怀疑,不知在火热的年代里,年轻人真是用身体如此激烈的方式对抗着世界的规则。若松孝二也如此实践着自己的信念。

  若松孝二1936年4月1日出生在日本宫城县,为日本映画史上著名的四大情色大师(寺山修司、神代辰己、若松孝二、大岛渚)之一。该部影片虽正统,但也不忘展示一两青春的胴体,只是没有颓唐沉溺,只是火热也冰冷的躯体而已。浪漫的导演在60年代放弃电影,以超过30岁的高龄亲身投入革命,与赤军领导之一的足立正生成了好朋友,并跟随足立以及赤军女首领重信房子去了中东拍摄纪录片《赤军ーPFLP·世界战争宣言》。

  回国之后,若松孝二又被送上了法庭,法官判决若松孝二终生不得离开日本。而被四方田犬彦称为“日本最有才华的导演之一”的足立正生也在监狱中准备剧本,他在《亚洲背景下的日本电影》中说:“在不久的将来,曾经对银幕上的世界绝望而离开,走向“现实”的人,也会再次回归到电影界,以某种令人感动的方式和我们相会吧。”

  这应该也是足立正生最想拍的电影了。

  《联合赤军实录:通向浅间山庄之路》影评(九):四十年了你还在守望丫

  纪录片,单独看有点乏味,混搭着看才见味道。

  看看《挪威的森林》,再看看《联合赤军纪录》。

  看看《末路狂花》,再看看《联合赤军纪录》。

  看看《亮剑》,再看看《联合赤军纪录》。

  看看《杜拉拉升职记》,再看看《联合赤军纪录》。

  看看《麦田守望者》,再看看《联合赤军纪录》。

  u r wrong,u r wrong,u r wrong......

  歌是这么唱的,可是,白茫茫的大地,就看不到一个守望者,空中飘扬的尽是魔笛之音。那些张煌逃窜的孩子,十几岁,二十出头。时代潮起潮落,吞噬他们像餐桌布抖下小米粒。

  扼杀理想,终成犬儒式冷漠,追随理想,又被无人性的暴戾附体。没啥好选择的,在冰天雪地里坚守注定要失守的自我,大敌压境,弹尽粮绝,一天,两天……

  四十年了,这个导演老了,还在还原当年的表白,诚挚朴拙的表情,给来往人看。

  因为曾有人坚守过。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