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世俗评说

南乡子

发布时间:2022-11-19 19:13:48

  第一次读这首词应该是小时候了,在一本杂文诗集中读到的。当时只记住了“云海天涯两渺茫”这句。再一次读到这首词,是大学毕业后,在范冰冰导演的电影《致青春》中,吃散伙饭的时候,慷慨激昂的那一句“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殇”。

其实我不是那么会解词,苏轼是大智慧的人,读他的词,就觉得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读后感,心中能够领会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终点不一样,起点也不一样,心态也不一样。读的懂了,就觉得一丝丝悲伤和愁情萦绕心头,久久不去,读的懵懂了,就也很有气势的大声一喊,便连着眼泪也一起落了。

南乡子
东武望余杭 云海天涯两渺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 还乡
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殇
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 河塘
堕泪羊公却姓杨

词解: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杨元素:名绘,熙宁七年(1074)七月接替陈襄为杭州知府,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再为饯别于西湖上,唱和此词。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余杭:杭州。醉笑句:唐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此化用其意。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宋时为繁荣之区。堕泪句:《晋书·羊祜传》:羊祜为荆州督。其后襄阳百姓于祜在岘山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这里以杨绘比羊祜,“羊”“杨”音近。

东武是密州,余杭是杭州,前两句表达别后思念之情云云.接下来两句却让人看尽世人的悲哀.为什么有思念,为什么有无可奈何,为什么有离殇有堕泪,原来只为心中还存了一点功名的热望,总想现在的劳累奔波,或许有个指望,可能些许盼头"何日功成名遂了",到时,"还乡",这和衣锦还乡是一个道理的吧,背井离乡,亲朋相识却不得见数载经年,一切的一切求一个功成名遂再还乡.再好好坐下,酒到杯干,细数这些年来的如意不如意,陪公三万场,将缺失的岁月再补回,再重拾,再追忆.清醒何妨酒醉何妨,含笑何妨挥泪何妨.已经走过的岁月如今娓娓道来,再动情,也不过是过去的承载体,酒杯边的谈资,谈什么不是谈?谈岁月总让人觉得愁云惨淡.

不用诉离殇,苏先生对给他饯行的杨元素说,痛饮从来别有肠.是豪迈还是离愁百转千回,完全不必费神分辨.离殇从来是不用诉,诉不出的.痛哭也好微笑也罢,从来不同的人的表露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可是一般的殇.突然想起在张小娴小说里反复出现过的一个句子,

既然注定是悲剧,我们接吻来分离.

是的,既然结果是无法更改的,就不要诉,不要哭,不要说,不要挽留,不要企求不分离.接吻与痛饮,原来都是一样的情致缭绕,辗转缠绵.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送归图,灯火已残,斯人独行月下.是七月的事情了,那时的河塘边该当有蛙鸣声做伴吧?荷花有么?塘边的草有多高?苏东坡先生擅书画,赫赫有名的宋四家苏蔡米黄里居首,才华不用说,是横溢完了还可竖溢的,可是官海沉浮,身不由己。一把辛酸泪,到底难以掩饰,痛饮到了最后,也没能硬生生逼住眼底的热气,“堕泪羊公却姓杨”,则是以杨绘比羊祜了。

说起羊祜,突然想起了金庸里的痴情浪子杨过,其名与羊祜近,金大侠借题发挥,说到堕泪碑,说到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说到杨过早经离丧,再牵扯着杨过为郭襄十六生辰大操大办,再远一点,又有郭襄为了心底那个越久越抹不去的名字寻遍天涯海角,再有,四十岁的郭襄终于大彻大悟,削发为尼,创立了峨嵋派。

热热闹闹的开场终究只落得清冷收场,多一个人青灯古佛旁。

记得当时看的结局的时候是一个人在家,看完之后心如刀割,哭的稀里哗啦,那应该是我第一次被剧情感动,觉得很不甘,不是滋味,很苦涩。很难形容那种心情,觉得应该完美一些的,可是又觉得这样才是最美的。

陈奕迅有部电影忘了叫什么名字,里面有句话,说回忆因遗憾而美丽,现在细细想来,的确如此。

今天下午感觉有点闷,下班回来想找点歌听,结果不知道怎么就搜到一首《醉笑陪君三千场》。有点诧异,因为以前在小说里看到过这句话,但写的是“醉笑陪君三万场”,一字之别。由于特别喜欢这句话,我就查了一下,结果更是大骇,这句话的出处竟是东坡先生的《南乡子》——然而我却不知,简直惭愧!

明明白白,这是从先生的词中化出来的。更郁闷的是,这阙词我读过,但是却忽略了这几句。

后来三毛写《滚滚红尘》的剧本,更不得了。三毛真的是一个很具有传奇色彩的女子,《滚滚红尘》是取材自张爱玲的经历,这样的创意已是难为她从何处想来,更妙的是有一段话,句句善翻古人之意,化古人诗词于无形。

“醉笑陪君三万场不用诉离伤”就是出自刚才说过的《南乡子》了;“踏尽红尘何处是吾乡”是翻自《定风波》的“此心安处是吾乡”。

先生被誉为“豪放派”的代表,而张爱玲的绮丽颓伤,三毛的忧郁伤感,在我看来,三毛除了《撒哈拉的故事》里的几篇格调明朗,其他的文章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体现着她骨子里的忧伤与怅惘,都与先生的风格大相径庭,但三毛偏偏在这样一个有张爱玲影子的剧本里写下这么多先生的词句。我想,倘若先生在世,知道三毛如此做法,定然是微笑的。先生文风豪放、情绪豁达,然而这豁达之后却是一生历经磨难,先生的词句背后沉淀着一笔写意的荒凉!

林语堂在《京华烟云》里有一段话,大抵意思是这样的:十七八岁的女孩子是读不懂苏东坡的,她们只喜欢李清照的婉约。

这话说的好!的的确确说得透彻!林语堂为先生写过传记,他还是明白先生的。张爱玲、三毛都是有经历的女子,光彩的外表下是一颗沧桑疲惫的心灵,她们在夜深读书时看到先生那些苍凉的句子,她们是能体会其中心情的,虽然际遇不同,但人生的忧伤情绪却相同,在心头激起微微疼痛。三毛果然聪明,把先生的句子用来形容她们的心境,她在写作时必然感到熨帖。

在百度苏轼吧看到很多喜欢先生的人,且年龄都是十几岁的孩子,最多也是二十几岁,我也是其中一员。都这么年轻,却又都有那么多沧桑心事,否则怎么会喜欢先生如痴如醉?

只是世间难再有东坡,我们生活在一个速食文化的时代,一个缺少大师的时代。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