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消逝的星星》影评10篇

发布时间:2022-10-22 14:35:50

  《消逝的星星》是一部由吉安尼·阿梅利奥执导,赛尔乔·卡斯特利托 / 周婷 / Angelo Costabile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逝的星星》影评(一):我们心里的星星

  这是一部,我很喜欢的电影。为此,我专门到了女主角的老家,偏岩,那是一个干净的山城村庄,村口有巨大的黄桷树,还有一条小河、、、青石板路非常干净。

  我去过大西北,领略过那里的荒寂和纯良,或许,还没有开发的地方,尚存星星、、、好像人心,没有被污染的时候,还有闪亮的星星。

  平淡无奇的镜头,沉默的诉说,灰暗的空间,高楼,男女、、、异国男子,整个电影,没有演员。仿佛,都是他们的人生,而我们这些旁观的人,或多或少都夹杂了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但是,任何观点和判断都无意义,不会因此而鲜亮,也不会因此而腌臜、、、

  我走过长江三峡,乘过最垃圾的渡船,开车路过移民库区,我到过上海,住过最豪华酒店,去过欧洲,在圣诞夜听颂歌、、、、

  心里的星星,会照亮我们脚下的路。所以,不论你走在哪里,是坦途,还是坎坷,,,这些星星,都不要让它们暗淡下去。

  在我的观点,这是一部令人沉默的电影。很多时候,不是压抑,也不是感动,只是感动深受的理解和触动。

  《消逝的星星》影评(二):不完美与真实

  虽然影片情节相对平淡、有小地方不甚完美,但却十分吸引人,处处是文化冲击所带来的不完美与真实之美。总体感觉所有的细节是如此的自然,似乎没有经过安排。还记得一些很有意思的片断:

  男主角在上楼时说造大楼的人忘了造电梯。

  男主角被女孩子脱外套时的紧张表情令人惊奇。

  卡车司机的自言自语。

  ......

  很多类似的情节给忧伤的氛围增添了色彩与美感,本人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氛围。里面的很多流行音乐也很有生活气息和中国特色。

  还有,女主角的眼神很酷,可以用男主角的那句话形容:“Sembra arrabbiato anche quando ride!”(似乎笑的时候也很愤怒)。可能是这个世界有太多令人愤怒的地方了。

  另外,影片只是撇到了五星红旗(影片的主题):

  女主角说:Qualcuno dice che le stelle della nostra bandiera significano: onestà,pazienza,giustizia e solidarietà.(有人说五星红旗的四颗小星星象征:诚实、耐心、正义、团结)

  而这些东西在今天似乎消逝。

  男主角曾说:Mi basterebbe che ci fossero meno profittatori,arroganti,cialtroni...e un po’ più di rispetto.(只要奸商、贪官、无赖少一点,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尊敬就够了。)

  ...

  《消逝的星星》影评(三):消逝的星星和别的什么

  只看了一遍,不敢妄评,但是总想说出点什么。

  影片开始于一家关闭的意大利钢铁厂将厂里的高炉卖给了中国一家贸易中介公司,而厂里的维修工发现高炉有问题,于是自己制造了一个配件并决定亲手交给买了高炉的中国工厂。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一开始本以为是另一出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可是阴郁的音乐和灰暗的色调并不是那一出鲜亮的风景。

  影片一直在刻画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但并不是刻意的评判出来。我一直奇怪,这部四个国家合拍的电影,居然说的是中国的故事,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组合,但是一点也不牵强。

  随着故事的发展,剧情变成两个人的故事,一个女大学生,生在宜昌,一个意大利工人,没有结婚。两个人的生活就因为高炉联系在一起。故事的地点也从上海立刻移动到武汉。电影一直采用一种单一的交通工具表现地点的转换,每次几乎都有不同,经历了武汉的事情,电影更深的表现了中国的国情,起码不是外表的那种,导演试图说明一点,这就是真实的情况。

  两个人从水路转移到四川,这里和贾章柯的新片三峡好人竟有些重叠。看着三峡地区的美景和那个即将来到的大坝,男主角只有沉默。其实,语言这个东西可以记载文明但是也可以制造隔阂,如果不是一个意大利人的固执,这个故事可能就这样结束了。

  在四川这片地方,一样没有那个高炉,但是,他遭遇到了更多的中国人的现状,这次的旅行,好像并不只是送一个配件那么简单,这其实是一个中国的故事。

  最终,两个人来到了包头,女主角道出了自己的问题,这仿佛就是中国的问题,在外人眼里,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但是总有一些地方,并没有按照那个准则去发展。五星红旗上那五个星星,代表着什么,还有谁去思考过?我们抓住了许多东西,但是放弃了更重要的,而这些,没有人能还给我们。

  男主角把配件给了包头的炼钢厂的一个懂技术的人手里,完成了自己的愿望,而那个工人把这件东西交给了并不了解的人手里,结局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不像看到的。

  电影给了两个人很久的正面特写,我们能看到的就是两个人的情感,写在脸上,我们自己,也同样具有这样的表情,只是我们不会发现了。

  谁能抓住那些星星,最这些为了自己而不是金钱,谁可以?

  《消逝的星星》影评(四):来自无产阶级兄弟的不满

  无法理解这片子在中国为何会被捧成是中意友好的典型,因为整部戏从名字就能看出来“消逝的星星”,是在描述一个业已消逝掉信仰的国家。剧情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位意大利工人不远万里来中国学雷锋,主题思想一句话概括,就是中国已经变修了。

  这部片在中国反响平平,除了主旋律的炒作,也只是在文化交流电影放映上,淹没在一堆杰作中。倒不是说这片子差,但任何一个人把这片子和《甜蜜生活》、《豹》这样的一起看,都不会有任何想法的。反倒是在意大利还算不错,我去verona附近的大音像超市,铺天盖地的就是这个的dvd。在意大利本土电影已基本玩完的今天,这已经算是很大的成就了。

  其实我们总觉得西方不了解中国,在他们眼里中国还是文革落后贫穷的样子。其实西方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了解中国,尤其是知识分子。可以说这种了解是基于在知识分子中普遍存在的崇洋媚外的态度的。欧洲知识分子装逼,常用手段也是学佛什么的。所以在意大利这样一个文艺至上的国家,既然当年能把国宝安东尼奥尼送来拍记录片,现如今对中国的关注也不可能少。只不过关注点不同,造成了很多“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局面。比如当年各大德语媒体热炒的蔡明亮,即使此人曾经参奥(奥斯卡),他在中文媒体的影响力还是小的可怜。甚至大批文艺青年都没听说过他的名字。

  所以当我看到这部电影所反映的当代中国的种种时,我不会感慨一个意大利人怎么会这么懂。中国永远不是个例,意大利人好歹也见识了隔壁一片共产主义国家的转变。市场经济?他们早见过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如何面对来自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冲击,令他们愕然的是除了仍然僵化的体制,中国人民现如今身上比他们还彻底的不留一丝社会主义的拘谨与纯洁。

  可能中国人会觉得你作为老牌穷苦资本主义的意大利,有什么资格来指责我中国不够社会主义。但实际上现如今的意大利执政党就是代表中下层的左翼联盟。上任的保守势力代表贝卢斯科尼政府贪污到近乎崩溃,于是被在野党揪住狠狠赶下台。虽说这届政府也不算干净,但至少我想是比贝政府干净一点的。而左翼政府为了标榜自己的这种干净,自然要指责一下现在的中国,以及塑造一位光辉闪闪代表意共辉煌形象,长得一表人才的雷锋。

  不过他们的确有资格抒发这种不满。以前的共产主义是什么?是融合了暴力、亡命、革命的浪漫主义大成,但看共产主义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梦幻的色彩。现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却失掉了最关键的这个理想主义的浪漫气质,变成了干巴巴的奇怪的东西。意共固然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但它至少是为劳动人民说话的,而且它懂得尊重理想主义。

  当我在意大利看到城墙上飘扬的大红镰刀斧头旗时,当我看到革命青年还在贩卖自制的革命观点小册子时,当我看到有人在深夜的广场进行着政治辩论时,当他们问我关于共产主义的看法时,我不由得觉得非常的羞耻,因为在我的国家,连在街上发《共产党宣言》的传单都会被公家请喝茶,除了政治课本上的标准答案,除了新闻联播的的三个代表,我对共产主义又能说什么呢?

  所以即使这电影太过矫情,那个长得堪比小马尔蒂尼的意大利活雷锋怎么看怎么自恋,我还是想推荐更多的人看。因为这部电影能够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意识形态到底应该怎么样,我们到底在改革开放中丢了什么。这些东西,可能外人比我们看得更清楚。

  但愿我们丢的,只是那红旗上的几颗星星。

  《消逝的星星》影评(五):一部抒情的纪录片

  觉得导演把握的度很好,没有刻意地煽情之类的,剧情比较简单,重要的是用来填充和表现这个剧情的那些背景。电影中的女主角或许象征的就是那个时期的中国,从农村中生长起来,“即使在笑的时候,也是愤怒的”。而那样的生活给予她的性格是,坚韧,节俭,节俭到了宁肯使自己受辱的程度。

  大环境是,工业高速发展,人们都很勤劳,吃苦耐劳。但人的生存环境却十分恶劣,从表面看是人与人之间缺乏相互尊重,大人和孩子都在工厂满是尘土的环境中生活、进食……而实际上却应该是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缺乏尊重,是决策造成的落差,而决不是人性本质上的堕落。不过,说起来,人性本来就是会被环境所再塑造的。看到男主风尘仆仆的奔波,我非常有同感,那种尘土弥天的现实带来的巨大冲击,我在一年前体会过。可我自己也是这样的渺小,也在涡轮中被动地被抛掷着,找不到自己的武器和力量。

  具体而言,比较有冲击力的几个场景和画面:长江、三峡;工厂里的孩子和工人的生活场景;高楼里的集体宿舍,逼仄的房间,随意裸露四肢、牺牲私人空间的青春女子们;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货车上拉载的工人,同样是拥挤不堪的;随处都是钢铁厂,工人们上下班的场景——那似乎是既象征着崛起的希望,同时又艰苦异常的。

  看的时候也会想起被称为“凯里风光一日游”的《路边野餐》,除去《路边野餐》要表达的诗学思想,比较一下两片中的农村风光,还是《路边野餐》更具情怀一点,有一种亲密感。《消逝的星星》有另一种真诚感,也是弥足珍贵的。

  《消逝的星星》影评(六):酸三色

  在看《消失的星星》的过程中,我始终放不下女主角拙劣的表演和处处凸显的编剧硬伤。到最后结尾女主角无知并且生硬地说出关于消失的星星典故时我彻底崩溃。如此强烈的说教被一个他国工人说出时,这为他国导演的自以为是昭然若揭。中间夹杂的大量类似纪录中国全景的镜头更是潦草慌乱,人们怪异、殷切、茫然、麻木的表情被描写的有如灵异事件。意大利工人行走其中完全是落入凡间的精灵啊??因为那是精灵世界的,所以卖给落后国家一两个致死的零件也是正常的事情。诚信啊道德啊只是要求他们的法则而已。如有违反,小心叫你们国旗上的星星消失??

  对于这部电影我的主观情绪确实不小,但相对于导演的只少不多。对于他反映的中国,我不敢说是绝对的真实或是不真实。我没有去过四川,不知道那边合租的人喜欢裸露相向,并要把门敞开;我也不可能以外国人的身份出现,所以我见不到瘪嘴的老人满脸堆笑的给我让座。但以我包钢家属的身份,可以判断那些工人是不可能随便装一个零件或扔一个零件进垃圾堆的。

  当然,中国社会确实存在很多问题,飞速发展下的畸形成长。但请不要把自己放在一个高度上指手划脚。

  《消逝的星星》影评(七):摩登下的缺失

  我作為一個意大利語學習者 平日里經常和意大利打交道 機緣巧合之下知道了此電影 看後沉默 引起沉思......

  本片的時間背景是在21世紀初 是一部幾乎完全是在中國取景拍攝完成的意大利電影 他并沒有像一些西方國家的一些介紹中國的電影或紀録片一樣 以“西方中心論”亦或是某種政治偏見來介紹中國 導演極其純粹且客觀地反應了中國當下的各種社會問題 安全生產與利益間的取捨 責任心的缺失 人口問題 就業問題 貧富差距問題 企業管理問題 女性問題 兒童的成長問題 等......

  從基層民眾的艱苦的生活 低廉的娛樂方式 以及他們純樸善良的性情 描繪了一個真實完整的中國 也讓我從一個外國人眼中看到不同於自己心目中的中國人的模樣......

  Vincenzo和劉華的幾次相視而笑 僅有的一次擁抱 讓我感受了這個物慾橫流 車水馬龍 人心惶惶的社會下來之不易 而又十分無奈的溫暖......

  星星 明亮美好 指引人方向 它正在我們很多人的世界中消逝......

  《消逝的星星》影评(八):消逝的信仰

  我平时看电影是只看大片的,在豆瓣上逛了很久,加上之前和文艺青年鬼混,我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审美水平已经被好莱坞搞坏了。这辈子就没看过什么文艺片,可是今天突发奇想看了《消逝的星星》, 感觉相当惊讶。

  电影情节是说一家濒临倒闭的意大利炼钢厂把旧的高炉卖给中国的工厂,但是一个维修工知道高炉有缺陷,等他自己制作出替换部件的时候高炉已经被运走了。虽然只会用中文说“你好”、“谢谢”,但是他还是决心亲自把零件送去中国。但是当他来到上海时才得知高炉已经被转手到武汉“某家”钢铁厂。顺着一本字典他找到了当时的翻译,两人开始了一段特殊的旅程。

  两人从上海出发到武汉,辗转重庆、宜昌,直到包头。和许多国产影视不同,影片中看不到一个光鲜靓丽的帅哥美女,色彩基调也弥漫着一层灰色。在旅途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纪录片般真实的中国:城市阴霾的天空,到处都是工地,项目的重复建设,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大众的愚昧、封闭和猥琐,也逐渐走进到两个主人公的生活:一个是婚姻失败的中年工人,带着一点理想化;一个是年轻的未婚妈妈,孩子无法上户口,自己还要在外地完成学业。

  电影里没有外国人印象中脸谱化的中国人,我们看到的基本都是我们平日里都能看到的场景,但是当我们从电影中看到这些时,却显得格外刺眼。

  影片有几点让我相当惊讶,第一,我一直觉得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因为拍摄到的内地还是相当落后脏乱,但是在一个细节里,我看到了卡迪拉克CTX的广告。

  第二,这部电影并非出自国人之手,而是由意、法、瑞士、新加坡四国合拍的,可是比任何一个中国导演拍得都更接近真实的中国。

  顺便说一下,影片最后,千里迢迢被送来的零件终于送到了工厂,男主角如释重负,却不知零件被工人们随手丢进了废料桶。两人在草原上的火车站再次偶遇,延绵的铁轨消逝在远方。

  影片名在剧中只出现了一次,女主角解释五星红旗上的星星代表什么含义,但是在现实中,就像影片题目一样,代表信仰的星星已经消失了,生活是盲目的,没有人知道自己会走向何方。当代的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年代,向着一个未知的方向发展。

  《消逝的星星》影评(九):一个意大利人的中国观察

  一个在中国的意大利采购团晚宴上出现的意大利工厂技术人员,做着如他的名字——文森佐?布纳沃伦塔,在意大利文中“好心人”的意思——同般的事情,从意大利迢迢千里到了这片东方的黄土大地,为的是替那座出售给中国炼钢厂的高炉换上没有缺陷的配件。整个故事被认为是这个意大利男人的中国“责任”之旅的记录,但是纵观整部片子下来,这段旅程比起所谓的“东方使命之旅”的心底问责,似乎另外一个标贴:“中国腹地中的人们记录”会来得更贴切。

  这部由意大利人拍摄,而且由该国当红的男演员——卡斯特里托担纲男主角的片子,可见影片导演阿梅里奥的雄心。经由阿梅里奥之手的这部片子,并不寻常,影片几乎完全取景于中国大地,男主角以外的其他角色也几乎全是中国人。如此的配置构想无时不在显现着。这是一部透过文森佐所显现出来的意大利人的中国探索:从上海短暂的停驻,然后是武汉、重庆这一中华腹地的亲历,直至最后内蒙边上的铁道——在这个外国人的眼中,中国印象被依托在主角之上的镜头慢慢构筑起来。从中记录下来的,是西方影片中那个即使稍带神秘却已然鲜活蓬勃的中国的另外一面。阿梅里奥,连同他的文森佐并没有把视线分给千篇一律的发达城市的大都会的纷繁景观,一直泛着尘土有些沉郁的城乡、旷野土地面貌才是影片的大环境;这其中的,文森佐眼下的人们,那些生活在真实的和那市井、城镇同样不鲜亮的人们才是影片的描述体。

  被文森佐在图书馆中找到的翻译女孩刘华,不仅是帮着他解决语言问题寻找购买了高炉的工厂的向导,她还作为一把开启文森佐在中国的另一视界的钥匙——这个感觉在城市中没有实在的容身感,更确切的是承受着命运的挤压的女人,带领着他去直面这些中国腹地的其他同样远离了西方人想象中美好社会的生活愿景的人们。当他踏足这片陌生的土地,当他着眼他所及的人们,眼下,是真切的中国。

  那座住了八千人的重庆某栋楼房,电梯是要收钱的,里面不是简单的住房,这是拥挤着一群人的一个群落。在楼梯口摆卖食物的妇女,在屋子中的小型工作坊中忙碌的人们,在入到楼房的某个犹如宿舍的房间中睡躺着的女人,隔壁间却是窝在小窝中没有表情地上网的情侣……还有那个楼梯中迎面的神情木然的老伯和不时弥漫的那阵云烟,一切有点虚幻的犹如香港影片中的天水围破败的市井,但是一切在镜头的视觉中却又是一份真实质感。阿梅里奥的镜头就和他依托的文森佐这个男人,有着一样的严肃、细密和务实的气质,跟随着镜头不断体味故事的铺张开来,越发有种错觉这是一部记录片,远胜于一部故事电影。

  老屋中拜神的老奶奶;工厂中分着伙食的劳务工,他们的那些在宿舍边上默然的孩子;渡轮上夜晚中热情歌唱的船客;就连尘土飞扬的马路上的司机和车上的人们,他们的形象全然看不到一丝的艺术修饰,在荧屏前的他们是如此的写实。跟随移动的镜头视及他们,是看到一个社会另个生活层面的触动。文森佐已然不是一个技术工程师,也不止是一个踏足中国的旅人,他是一个带动着荧屏前的观众的视角的观察者,细密而真实。甚至让人忘却这是一部讲述故事的电影,而不是这种无时无刻泛着写实观感和触心的冲击的社会记录片。

  文森佐对着那个当着他翻译的女孩刘华说,她所遭遇的生活的挤压是“常有的事”。然而“不是每个人都会遇上”,女孩的回答很实在,这是一个被生活打压到了社会人流的底层,面对着无奈的生活的人发出的控诉。阿梅里奥很实在地在叙述,向他影片的观者呈现他故事主线——意大利男人的责任旅途之外的深层愿景,那些过着他们没有体味过的生活的人的映像。这个才是他动用炙手可热的卡斯特里托,不远万里到中国拍摄一部意大利电影的雄心所在——展现一个他想要诠释的中国社会中的一面。

  所以,最后的责任之旅是否应该完美并不重要,哪怕那个颠簸长途的零件最后只是被扔在钢铁堆中——或许这部片并不需要一个完满解决。当然阿梅里奥还是留给了我们一样东西,希望的光芒——那两个在车站相遇的男女,相视而笑,冲着那似希望的微光的,在写实之外,还有着寓意的遗留。

  《消逝的星星》影评(十):看不出来是在说那里

  比中国还中国吗?感觉不出来,觉得只是外国人想象中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样子.稍微拖了一下,那个公安局的镜头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不知道各位有谁见过那么破败的公安局.拜托,中国的公安局啊,出了名的油水足,连个衙门都修成那样,谁信啊?

  再比如女主角因为考不上大学而只有学意大利语,不知道那位可以给我推荐一下去那学(大学以外)?据我的常识,考不上大学,还想当翻译就只能学英语了,日语可能也还勉强,意大利语?还不如学伊拉克语好了.

  总之,整个电影就是外国人在没有实地考察的前提下对中国的一个想象,充斥着各种符号性的意象.可能有20世纪70年代的场景,也有当下时新的问题,更多的不过是一种猜想,不说它是恶意的,但却是不负责任的.就象让我们凭空想象非洲国家的样子一样,只有不真实的意象.

  看了那么多叫好的,说比中国还中国的朋友们,不知道觉得它所描绘的中国有哪里象我们足下的土地的?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