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房客》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10-17 11:25:47

  《房客》是一部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艾弗·诺韦洛 / 玛丽·奥尔特 / 阿瑟·切斯尼主演的一部犯罪 / 恐怖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房客》观后感(一):影像呈現聲音

  希治閣導演的<<房客>>, 未看電影已看了很多關於她的文章, 早留下名作不可錯過的印象.

  星期天下午可惜鬧肚子(我人生最大的痛), 到入場已是20分鐘後, 那個著名的男主露面鏡頭沒看到, 幸好, 影評人登徒先生來映後談 (敢取這種筆名就知勁), 他介紹這首度亮相有多勁, 又重放那一段, 我真好命, 總算在電影聖殿看回這希導藝飛沖天的第一次, 因這雖不是他處女作, 卻是他首部公映作品, 票房大爆, 前2部不被看好的作品才得以公映.

  這是香港電影資料館重映希治閣默片六部中的第一部.

  片中最拿手當然有很多希氏後來常用絕活, 90年前已用玻璃拍腳底仰拍這招已技驚天下, 天才就是天才, 這次看到另一個主觀鏡才最離譜, 男主吻向女主, 越來越近, 畫面男主全臉很亮, 登生解釋按當時打燈, 男主應已被燈光燒焦了, 真不知如何拍的, 我卻想的是這招被無數A片模仿了無數次!!! (是的我看了很多)

  看到最多的是希導對聲音出神入化的表現, 默片, 1927, 他用影像即讓看官想像到有哪些聲音, 那會戲院是現場演奏配樂, 我說這給樂師指明了配樂的方向, 證明他用影像說故事的能力有多強. 我發言拿著麥克瘋, 緊張得聲音顫抖.

  而登生映後談滔滔不絕講了一小時以上的優點, 無意重復, 電影有名你叫, 影像第一, 希導即是第一, 希導就是電影.

  登生還請我們看了一段……他說不要說出去, 總之是電影片段, 不說的話就此打住.

  《房客》观后感(二):短评一下。

  1,奇怪房客进入房间,把所有相片背过去的细节,想起《爱德华大夫》用刀叉划桌布的暗示。

  2,对金发和脚的偏爱,同样在最早期展现。

  3,默片时期对色彩最大限度的运用如同《快乐园》

  4,在一个鞋印上叠影,展现细节,和悬疑线索的端倪,日后被用很多很多,虽然并不高明,但好用。

  5,当房客向警探交出柜子钥匙,也是他的秘密所在,一把手枪(被误以为杀人工具),一个地图(被误以为谋杀计划),报纸剪报,以及最后万般阻止拿出的一幅照片(被误以为第一个被杀者)。

  其实只是主角的妹妹曾被杀,复仇者被误认为是行凶者,日后更是屡试不爽。

  只是这里,考虑到已与女房东产生感情,剧情编织上照片是已被谋杀的未婚妻?会不会更好。

  万般不想拿出照片,和不想被女房东得知的逻辑也通顺些。

  也符合男人的本性,呵呵呵。

  6,最后被追捕时,手铐掉在一个围栏上,上下都是人,所有人打他,上下不得,好情境。

  7,最后医院大团圆,照片依然背挂。

  8, 人物造型設計有茂瑙,弗里茨朗影響。

  《房客》观后感(三):帅哥:谁说我不是凶手了

  警告:这篇影评毫无技术层面的分析,技术议论文爱好者止步!

  影片的最后,“All stories have an end.” 希胖的恶趣味和暗示很明显了,无非是应片商要求进一步强调帅哥的清白身份,可就算是这样,也不代表帅哥就不是杀手呀,可能悬疑就这样吧,就是猜不透,帅哥可以是凶手也可以不是还可以是帮凶更还可以是钓鱼凶手的高智商帅哥,哎哟...不谈了谈谈帅哥吧

  帅哥出场配置:停电惊吓,遮住下巴的围巾,精致的眼妆,波浪小卷发

  ext morning 以及数日之后越来越越agreeable的帅哥配置:特别鸡儿好看的笑容,复古浴袍诱惑,甜甜甜的音乐

  可就算帅哥这么甜,我还是觉得他就是凶手,只是他遇到女主是一个转折点,可以看到他的克制,吊灯的摇晃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帅哥看了墙上的金发美女图,一次是帅哥看到女主被丑警察用手铐调戏,前一次是想犯罪,是克制不住的犯罪本能,而后一次呢,有点像妒火中烧。到后来帅哥逃走告诉女主待会路灯见,到达路灯下后帅哥的一系列动作:遮住下半张脸,蜷缩,颤抖 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犯罪吧,而且这路灯正是发生过凶案的现场,只是后来女主不是从前面来,看到的不是他蒙面的样子,从后面来,吓了我们帅哥一跳,吓得衣领都掉了,更别提杀人了。帅哥这种,更像是病态杀人,特定因素会激发,如金发,如黑暗,甚至他杀人的时候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帅哥不知道自己就是凶手,不知道就是自己杀了妹妹,他一直在追踪自己,还记得帅哥出场的时候吗,停电,黑夜,蒙着面,就那么傻愣愣的站在门外,后来来电了他才好像清醒过来,也就是说他出现在女主家里完全是个意外,而帅哥之后说的“他作案的地点逐渐接近你住的那条街,而我却失去逮捕他的时机.." 又好像表示他来到女主家是有计划的,这是一个疑点,还有一个帅哥妹妹死之后,为何不见我们的帅哥呢,帅哥应该是离妹妹最近的人了吧...

  后来在医院,画面变成紫色,医生告诉女主:“病人承受了极大的精神压力——”,精神压力?

  还记得帅哥有一次突然严肃一本正经的对女主的妈妈说:“应该用更严格的标准来衡量人性,并非钱。” 我就知道,这是一个深陷折磨的令人心疼的帅哥了,他的黑眼圈也说明了问题。

  END BUT 我还是要夸一夸:帅哥笑起来真的太好看了

  《房客》观后感(四):杜比环绕声:希区柯克的《房客》浅谈

  杜比环绕声

  http://www.mtime.com/my/104151/blog/1265832/

  1927年的英国电影《房客》是希区柯克的第一部电影。

  影片背景与雾都伦敦的几起连环杀人案有关,死者都是在星期二被杀,都是金发女郎,而且凶手每次做案都会蒙面,并且留下一个布条,上面写着“复仇者”。

  影片开始,希区柯克用无声的镜头刻画了案发现场群众的反应,先后刻画了发现尸首的女人,围观的群众,小酒馆里面的描述。那些群众演员表情惟妙惟肖,为影片整体铺下了“惊悚”的氛围。

  恐怖在蔓延,信息从警官传到记者,然后是报纸铺天盖地的渲染,通过收听广播的人的反应加剧了恐怖效果。这种犯罪题材影片表现“凶杀”的手法,其实在很多影片里面出现过。可以说,是很多后来的影片在设计结构的时候,借用了希区柯克的这种铺垫手法。

  但希区柯克并不是要表现这个“连环杀人案”,正如他后来的一些影片一样,刻画大事件或者要表达思索总是从小场景下展开的。影片镜头很快转到了一个“家庭”,影片也就从开始的一个叙事线索过度到两个,并把重点转向这个家庭。

  这是一个挺温馨的三口之家,女儿是一名模特,父母慈祥好客,而且在这个家庭里面还经常活跃着女儿的追求者,一名警察。晚上这四个人一边做面食一面谈论着“复仇者”的事儿,警察很暧昧,不时的做点儿小动作。这种典型的英国沙龙式的家庭场景被“房客”的出现儿打破。伴随着敲门声,屋内的灯光变的恍惚,希区柯克告诉我们,好戏上场了。

  看过一些研究希区柯克的文章,很重要的一个印象就是希区柯克在影片中所提供的“污点”。房客的出现印证了这一点,“戴着礼帽,用围巾蒙着脸,闪闪发光罪恶的眼神”,这一切都提供了剧情发展的戏剧性。房客的举止很怪异,这引起了母亲和女儿的好奇心,也引起了警察的“敌视”。当镜头凝视房客的时候,也增加了很多观众的兴趣,“他是谁”?

  女模特的热情和优雅吸引了房客,他也变得“阳光”起来,只是,当他晚上蹑手蹑脚一个人出去的时候,母亲对这个新来的房客产生了莫名的恐惧。这种恐惧在夫妇二人之间滋长,与此同时,房客的绅士风度和异性相吸的快速进攻,让女模特陷入爱河。当然“警察”那愤怒的眼神,也让这个小小的房间充满了戏剧冲突。夫妇二人冷眼观瞧,警察与房客明争暗斗。似乎这个时候,“复仇者”的连环杀人案的背景暗淡了很多,但暗流潜伏。

  夫妇二人的怀疑在没有得到印证的情况下,开始干预女儿和房客的来往,房客飘忽不定的表情增加了影片悬疑的色彩。危机就要爆发了么?还是所有的心里暗示都只是假设,希区柯克此时卖足了关子,那还是让爱情继续吧,这顺应故事发展,也能把影片中各种冲突的暗流引向表面化。在这其中,希区柯克开始使用他那些小技法做大文章,浴室外房客拧转球头锁的罪恶之手,浴室内表现的缕缕春光,都似乎要预示着什么,但实际上,房客表情一变,就成了“爱情故事”。

  夫妇二人,尤其是那位母亲很为自己的女儿担心,房客的某些举止越发的匪夷所思,似乎越来越像那个“复仇者”。当夫妇二人无力阻止他们眼里的“悲剧”发生的时候,他们求助与警察。夫妇二人这条分支线索在影片中很大程度上主宰了观众对房客的判断,当人人开始为女模特攥了一手心的汗时,冷酷的警察出现。影片中各种暗流也都集中在一起爆发。

  但此时希区柯克并没有明白的表现出“房客”是不是“复仇者”,但大量与“复仇者“关联的线索,在沉浸在爱情之中的女模特和房客之间投下了一个阴影。这种效果在房客和女模特约定见面的时候体现的尤为突出,希区柯克在不紧不慢的讲故事,包裹着那些不确定因素。当房客在酒馆被人怀疑为”复仇者“时,群众爆发了。他们相信就如同观众相信,房客就是该死的复仇者,女模特是个可怜的"爱情毒药”受害者的时候。希区柯克抛出了他的故事的结局,“复仇者”被捕了,但复仇者压根没有在镜头前表现一下。后面的镜头讲述变成了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观众被愚弄的心满意足后,希区柯克在银幕后面微笑。

  整部影片观赏下来,虽说这是希区柯克的第一部电影,但自我感觉和后来的电影中在悬疑制造,污点投射以及多线叙事上,希区柯克已经具备了他一直的风格。这是一部很典型的“希区柯克式”电影!

  影片花絮:

  在这部《房客》中,助理导演艾玛(Alma Reville)在拍摄完《房客》之后,成为希区柯克的妻子,婚后继续和希区柯克合作拍片,研究学者称希氏风格的女性视角在很大程度上受艾玛的影响。

  《房客》观后感(五):幾個段子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8031858/

  1.裡面有有一句台詞評論the Lodger:“Even he’s a bit queer, he’s a gentleman." 主演Novello本人確實是一個queer--同性戀

  2.Hitchcock本人在裡面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在三分半左右的地方,背對著鏡頭打字,第二次(據說,我沒有仔細辨認…)是在最後的群眾裡。他的妻子Alma Reville也客串了(聽無線電的女性之一)。Hitchcock本來不是故意要龍套的,可是當時發現人手不夠了,就只能自己上陣。

  3.Hitchcock本來設想的不是這樣的結局而是開放性的,不點出是否有罪(也有人說是拍成罪犯)。可是studio覺得Novello不能當罪犯,觀眾會不高興不喜歡(因為Novello是偶像),拒絕了Hitchcock的設想,Hitchcock就只好妥協了。 他在訪談裡向Truffaut抱怨過。

  4.影片開頭的時候,Hitchcock本來想讓受害者被從泰晤士河拖出來,背景是Charing Cross Bridge。可是Scotland Yard拒絕了他。在來來回回談幾次後,Yard終於說除非他可以一晚上拍了。Hitchcock就很開心地讓拍攝人員和演員去Charing Cross Bridge拍。可是從developers那裡回來後,在橋這裡拍的這段找不到。Hitchcock和助手找了半天原始的片也找不到,結果最後終於發現,原來拍這一段的時候,他的cameraman忘記給攝像機裝鏡頭了。。。

  5.Yacowar本來給The Lodger起的名字是Jonathan Drew,可是在演員表裡面沒有列出過,大部分的filmography也沒有。如果仔細看嘴唇的話,在電影場景裡可以看到他說自己是Jonathan。

  6.最悲劇的是電影拍完後Gainsborough的studio chief(Woolf)覺得太藝術性了覺得不喜歡。制片人(Michael Balcon)就把Ivor Montagu叫過來咨詢。Montagu很impressed,但還是把intertitles從400減到了80,然後要Hitchcock重拍了幾部分高潮追逐的戲,最後又讓居住在倫敦的美國人E. McKnight Kauffer設計了新的title art。

  7.雖然這是Hitchcock導演的第三部電影,可是確實讓公眾看的第一部。然後再加上以上幾點,Hitchcock討厭studio politics是應該的。。。

  《房客》观后感(六):《房客》——怀疑不该是定罪的唯一标准

  1955年的英国神作《贼博士》里,犯罪团伙第一次出现时绝对致敬了本片的创意:都是天色昏暗的时刻、都是陌生求租的拜访者、身子出现而脸挡住的神秘、眼睛里的神经质凌厉透骨,故意制造的危险氛围让造访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来者不善。只不过《房客》的原版造访者以误解和矛盾迷惑观众,主角是憧憬爱情的少女;而《贼博士》的借鉴则是为了烘托喜剧氛围,主角是气不死的老妇。

  影片以“开膛手杰克”为原型,讲述了接连有金发少女被杀的惨案背景下,一个年轻男子来求租,而房主一家都怀疑这个陌生房客是连环杀手的故事......

  故事的结局实在是太光明了,与前面整个危险讯号的铺垫对比十分突兀,尽管是为了突出误会刻意制造的谜团,但如果改编成开放式的结局或许更完美。一个善于伪装的杀人犯、一场以为错抓了好人实际上是错杀了好人的连环圈套、以为收获了爱情实际上收割了永远解不开的谜题,比起有秘密的好人,难道不是有争议的好人更吸引人么。

  影片许多镜头堪称神来之笔:

  房客第一次登场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即便被以后的导演拿来用到烂都不会过时:和杀手相似的装束、眼镜从低垂的无精打采到突然瞪大的焦虑、外面环境的昏暗与屋内的明亮让这位深处交界的造访者善恶难分。可以说全片的重点都被这一个镜头定格住了,我们是看客,我们也是自封的法官,而真正的我们是结局那群听风就是雨的路人,以为眼前的人是杀手,便群起而殴之。警察给出了另一个真相,立马拍拍屁股走人。与其说希区柯克在拍一个悬念故事,倒不如说他在享受吊打观众的过程。

  第一晚房客在楼上走来走去时,地板变成了透明的模样,观众直接看到了房客的脚在头顶上走来走去。这个镜头奇妙的地方就在于,它大大满足了看者的偷窥欲。我们所有的揣测、怀疑、恐惧,都来源于对他人的窥视和猜测。在自作主张化身法官的时候,首先却变成了一个偷窥狂,凝视着深渊过久,故而被深渊凝望。于是从老妇偷听房客行踪、到跟随着老妇的目光把房客屋子翻了一遍,直到警察到来亲自搜查那个被锁住的柜子,导演从始至终满足的,都是看者的偷窥欲,这场狂欢真正到了《后窗》达到了高潮。通过偷窥释放恐惧,满足私欲,用集体正义打击个体获得英雄感,被放大的其实是个体的渺小和可悲。

  在这个老妇偷听房客下楼的镜头里,房客手扶扶手走过回旋楼梯的镜头很惊艳,后来在许多电影中都有看到借鉴。

  房客的种种行为产生的讯号无一不把观众往凶手的身份上联想:金发少女的画像让他焦虑;夜晚不睡觉在房间来来回回的走;出现凶杀案的时间恰好他也蹑手蹑脚的出过门;第一个死者正是他的妹妹,而灯灭之前妹妹正在他的怀里跳舞,随即被杀;虽说包里和凶杀案有关的东西被他说成是为了调查真相,可深锁在柜中甚至不惜袭警潜逃就说不过去了。

  古书中有个故事叫《疑邻偷斧》,与本片的手法异曲同工:有个人怀疑邻居偷了他的斧子,于是看他的一举一动都像个贼,等到自己的斧子找到了,再看邻居怎么都不像坏人。影片先发制人制造了迷惑观众的假象,到真相到来时,却让一群乌合之众吊打无辜的男主。从邪恶残忍的连环杀手、直接过渡到忍辱负重的绅士富二代,这大起大落的如此刺激,让人忍不住想尿尿。

  虽说最后是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不过女主很明显是劈腿第三者了啊,面对男朋友的求婚不拒绝、面对房客的英俊不放弃,最后和情人偷情被男朋友发现才算是翻了脸,大概是电影史上最早的绿茶婊了吧。

  还有一个疑问:你们看的版本里,也有带歌词的插曲吗?

  《房客》观后感(七):hitchcock的表现主义

  我始终认为,hitchcock深受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影响,本部电影恰是一个明证,(在一团浓雾中出场的房客,在房客到来时忽然把房东吓倒的那个布谷鸟闹钟,随着房客局促的脚步不停抖动的吊灯,似乎随着房客下楼的步伐(堕落的灵魂)一同下坠的楼梯……),但直到影片行将结束前的一刻,观众们才恍然大悟,这一切的一切,都是hitchcock在把他们耍着玩!真是精彩之极!

  要知道,这只是hitchcock挂职导演的第三部作品!真是"自古天才出少年"!

  在hitchcock的电影中,"爱情"绝对是不会少的元素.(这也成了hitchcock日后的招牌,"悬念"加"浪漫"),不论是警察和女主角的"红心"游戏,还是房客和女主角的火炉旁的国际象棋赛,抑或是房客和女主角在片尾的深情拥吻……,都可称上是让人迷醉的戏码!

  Hitchcock在这部电影中对于新闻舆论和社会大众盲从意识的批判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高叫着星期二(杀人犯作案日)是我的幸运日的报贩,比如那群差点打死无辜房客的群众们.

  最后来谈谈电影中那个从来没有正面出现的真正凶手,他为什么向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们复仇,这实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当然,可能这根本就没有解释,hitchcock只是借了"恶魔杰克",这个现实生活中,曾经出现过的魔鬼,作为一个纯粹的电影线索罢了.

  《房客》观后感(八):大概是为刷完希胖的作品才看的

  片子太老了,默片感染力还是有限,修复版画质好了很多但还是影响观看。

  里面有段莫名其妙的人声配乐,我还以为是bug,因为那段似乎有两个配乐叠加,不过好像很多人都看到这个版本。

  几个镜头不错:手扶楼梯向下的镜头,十字映在脸上的镜头,老太婆房间里倾斜的窗户影子颇具表现主义风格。

  最近看了很多老片子,都是为了了解影史去看的,要说观影体验并不算好。尤其是画质。还是看看四十年代以后的吧。

  除了开头女人镜头和女主工作中看到一个蒙脸的人被吓到以外,没有恐怖的地方。

  楼梯这个场景算是在希区柯克电影里出现很多次了,不过这里的楼梯倒是没有预料中的惊悚的感觉。

  悬念的话开始也是笃定男主不是凶手的,因为我相信有那种套路,下象棋添炉火那个镜头之后,我就彻底明白导演要大量误导观众的套路了。男主被捕时一度动摇了,但是很快反转。总之大多数时间剧本不是很抓人。

  不过我觉得最大的原因还是不能欣赏默片。

  《房客》观后感(九):你不拿我当凶手,我跟你急!

  从房客的亮相开始,希区柯克就在引导观众往此人就是系列金发女郎命案的真凶去联想。首先是他的蒙面装扮吓了房东太太一跳。接着当老公不慎跌倒女儿笑声响起,导演又不失时机地切给房客特写,借此提示观众此人对年轻女子声音特别敏感。楼上屋内墙上挂着的艺术春宫画让房客极为不适,他要求房东太太马上摘掉拿走。这是片中最明显的一处对观众的心理暗示。只不过接下来的情节却让人大惑不解:为什么女儿走进房间后,他却像是为美丽动人所吸而引目不转睛盯着对方看?这不是与摘画所表现的厌恶女性心理特征相矛盾?

  英俊房客,果不其然让正与处在热恋中的漂亮的房东女儿移情别恋。希区柯克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爱的转移:楼上她与房客玩的是格调高雅的国际象棋,气氛浪漫温馨。可警察男友到来后,游戏形式陡然变成了带手铐。粗鲁不说,还弄疼了手腕。不过应该说明的是,国象和手铐这两种东西在促进两性互动上本无高下之分。问题的根源出在这位警察先生身上。是他过于猴急地把本该在婚后床上激情上演的节目搬到求婚时段来彩排,那自然事与愿违。

  希区柯克早期影片中,经常出现女孩的男友是警察(《讹诈》《房客》),或男人的女友是警察局长的女儿(《年轻姑娘》)式的角色关系。这样编排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当然它可以让警察角色尽早参与到故事情节之中,并对无辜的主人公造成某种潜在威胁。但另一面,不管你对他们多么恐惧和憎恨,警察的工作说到底还是在维护法制和社会稳定。因此,他们所能制造的威胁是极其有限的,是不可能给当事人带来生命之忧的。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在希区柯克最有名的早期作品《三十九级台阶》《贵妇失踪》以及中后期多部作品中,警察所充当的“反面人物”都被外国间谍特工或变态杀人狂所取代。

  故事继续发展,女孩有了房客更多独处的机会。她的金发、以及剪刀、拨火钳等道具,都成了制造紧张和悬疑的工具。但希区柯克显然忽视“狼来了”的心理效应。悬疑设置过于多,又多集中于房客与女孩两人身上,反而给观众以故弄玄虚的感觉。特别是房客真正身份曝光后,这种感觉尤为强烈:要替亲人报仇就去报呀,何必以蒙面装扮、行为诡秘搞得好像自己就是真凶一样?影片结尾警察登门搜捕时,房客的反应更将这种“无理头”发挥到极致:既然照片上的人是你姐姐,那就乖乖去警局配合查证排除嫌疑即可。何必逃跑?自相矛盾同样出现在房东太太身上。一个月的预付租金使其对新房客好感倍增,以致警察出于对她女儿的担心而询问与房客在一起是否安全时,她竟信誓旦旦道,“他不是那种人”。可同样还是这个老太太却在毫无征兆地去监视偷偷溜出门的房客,仿佛她怀疑此人已久的样子。

  希区柯克虽经历过默片时代,也经常在访谈中大谈“Pure Cinema”理念,但个人认为他的默片水准并不很高。这里除了上面提到的情节不够严谨,手法不如美国时期那么纯熟专业外,标志性的喜剧风格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英国喜剧总体上是一种以语言幽默为核心的喜剧,可默片恰恰又不能提供声音。所以希区柯克无法通过片中的人物对白去表现他黑色幽默。而设想一下,如果换做有声片时代,本片的警察肯定不会如此僵硬呆板,房东夫妇也很可能被改造为两个生动鲜活的喜剧形象。

  最后说说希区柯克的特技镜头。巴拉兹的《电影美学》在谈到关于默片时代的声音的叙事功能时举了一个例子:某部俄国影片,上流舞会中乐队突然演奏起民歌,引得达官贵人们一片骚动。在此处,乐曲具有叙事功能,它是引发听众行为变化的原因。可由于这是一部默片,观众听不到声音,所以就无法理解到底为什么会出现现场哗然的状况……总之一句话,这样的情节不适合用默片来表现。在我看来,本片中最著名的那段用透明地板上来回走动双脚来代表急促的踱步声的镜头就属于这一类。没错,是可以寻找其他途径去间接传递相同的信息,但无论怎么作终归不如让观众直接听到踱步声。就像默片里的角色对白时打出的字幕卡,无论你处理的如何花样翻新,都不如让观众同步听见演员的对白。从这个意义上说,希区柯克的“以画代声”虽极具想象力,但对于提高影片品质的实质贡献却不大。另外,这个镜头前的天花板吊灯晃动也不够真实。通常一个人不管多么焦躁不安,他的踱步也不可能让楼下的吊灯乱颤。这么大动静只有阿斯泰尔的卡利欧克舞才能制造出来。

  《房客》观后感(十):如果爱上默片皆因此片

  第一次看希区柯克的片子。虽然是默片,自己英文也不好,但是还是看的津津有味。

  除了卓别林的片子之外,也是看过的唯一的默片。

  因为没有演员的对白声音,所以默片的表演更像是舞台剧一样,画面定格的时间也比较久,对演员神态的刻画要多一些。

  虽然是悬疑爱情吧,但是在我眼里,却是满满的欢乐。男主角房客的气质真的是忧郁、优雅,好的没办法说。

  也因为是默片,电影音乐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但是这部片子配乐实在是太棒了。真的是在听一场交响乐演出。

  另外片中,房客的手沿着扶梯不停滑动,这个镜头拍的真的是太漂亮了。悬疑惊悚,精美质感,全都在里边了。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