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进站》经典影评10篇
《火车进站》是一部由奥古斯特·卢米埃尔 / 路易斯·卢米埃尔执导,短片 / 纪录片主演的一部法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火车进站》影评(一):当一部片太好莱坞了,和看小白文也就没区别了
此镜头在影片1小时05分左右出现
00’00″ 一下车乘客无一例外全部都向左走出镜,目的是尽力遮掩大巴门玻璃反射造成的穿帮
00’15″ 主角离开月台,刚好有一个女乘客从他身后穿过,此时近处另一辆大巴从左方入镜,大巴驶过先经过月台一根立柱再行至主角身后,此刻的角度可以完美遮掩会产生穿帮的大巴玻璃门上的镜面反射,之后大巴行至右侧,女乘客跟男友相遇拥抱,再次完美遮住要命的反射。大巴从右侧出镜后镜头摇向左侧,又一辆大巴驶来,男主角转头张望,提步快速穿过道路,大巴的位置和行驶角度可以保证前挡风玻璃不会反射出任何摄影机拍摄的画面。
00’28″男主角走到近候车室位置,近处立柱有个盯梢的,这时镜头除了向左水平移动外还要向近处对焦方便看清盯梢的人,然而此处稍微有些仓促,略微慢了半拍,近处稍微有点失焦,镜头移动也稍微有点快,但也不排除导演安排,因为快速焦距转换在现代设备的技术上难度不是太大。之后男主角穿越有一大片玻璃门的候车室,这个镜头非常要命,镜头在远处跟,然而当镜头摇向左侧时势必会看见大片玻璃门上的反射,然而奇迹出现了,一个背包的女士刚好出门完成了这次完美的镜头左摇。然后男主角进入了候车室,但候车室要命的两个隔间之间有玻璃,导演很聪明,在左边场景的布景里做了手脚,因为之后镜头也再也没多向左有一丁点儿的移动,可以推断在左边不可视的区域,上方有些许用于体现自然玻璃之感的补光,其他的光全部挡死,或者有黑布遮住整个中下区域的所有布景,造成的结果就是玻璃反射几乎消失了,但在主角、玻璃和摄影机接近的这一刻为了保险起见导演又安排了两个乘客走过,但此时其实玻璃里的反射几乎已经不明显了,之后主角大步要迈出候车室大门,大门当然是玻璃,但此时面朝摄影机的方向几乎是逆光,所以完全没什么可担心的,绝对不会有什么反射可以看得见。
00’46″主角出门,抬头望天看见有飞机飞过,这个时候摄影机做了个90度的圆弧移动,但实际上是一个移动圆弧半径不断变大的圆弧移动,略微仰角,此时摄影师变了焦,没错,是个变焦加移动的镜头(Trans-Trav)为的是保证大步后撤避免之后的右摇镜头正对候车室玻璃大门产生穿帮的反射,然后摄影机右摇时一个Zoom拉到中景,当然这个安全第一的导演还是安排了一个乘客走向候车室稍微遮挡一下玻璃门,但从角度上说这时已经完全不可能在玻璃门看到穿帮的反射了。
00’56″ 主角向右行走,摄影机同时向左平移,这个时候又要出现一个在近景石柱后的盯梢者,但这次的对焦简直是无懈可击,时间掌握的十分精确,结合之前的情况可以断定摄影机一定没有任何编程完全由摄影师手动控制。
01’02″ 主角经过的画面远端有一些年轻人聚集,此时有一个快速的Zoom拉近,当然此时也要对焦,这些年轻人起到了在万一失焦情况下挽救画面的作用。
01’05″ 主角一个回头,摄影师迅速再次环绕主角做了个环绕90度的绕动,然后摄影机后撤,再左转(后撤),总之紧跟主角,这一段同步跟的相当不错,单帧画面主角都相当清晰。
01’21″ 换面右端一辆车鸣笛驶过,主角扭头一望,把观众注意力带走一点,因为摄影师要上电梯了,可能会稍微有一点画面不稳定,但值得膜拜的是这个镜头很稳定,如果不是镜头突然仰起很难发现主角和摄影师已经一起上了电梯。此后可以发现画面右端的桔红色瓷砖呈现完全的哑光状态,两种可能:一,运气好碰上个年代久远的地铁站瓷砖不怎么亮;二,摄制组事先喷了大量发胶。当然我倾向于后者,而且是整个地铁站内部所有的瓷砖,因为之后的右摇又会有一大片瓷砖,完全完全的高哑光状态,几乎连顶部布光的反射都看不见,如果是的话,那么工程量浩大,起码要用50瓶发胶,因为扶梯下来的这个通道内部要向从布光上做手脚几乎不可能,顶部几个大灯一览无余,纵向空间狭小,内部虽然有不少石柱但是相对还是开阔,所以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总摄影师设计的整个场面。
02’07″ 在环绕了几圈完全把观众绕晕了之后打斗就开始了,打斗还是中近景画面加上全景环绕的,内部一览无余,估计这摄影师屁股后头跟着至少有导演场记加助理总共3人吧,而且很有可能从一开始就强力尾随,这个时候录音估计是不可能的了,所以现在回想一下之前的场景和镜头,这个没有收音师的三人合体团队多么强大,外加一个强大的后期录音的团队,不然这一段是死活都不可能有声音的。之后这段打斗的节奏控制我就不说了,已经足够强大了,这个时候动作设计的节奏在强大的场面调度面前已经份量不够了。
最后飞刀插人的镜头完美结束,完成了瓮中捉鳖的主角朝着进来的同个方向又跑出去了。
《火车进站》影评(二):谢谢,卢米埃尔兄弟
五分,是我假设我身处于当时时代背景下生活的人们所打的,感谢卢米埃尔兄弟,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新的影片记录的时代,从此,后世所能见今之事物,不再只是一张张黑白照片,而是真实的、会动的新东西了;五分,也是为我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所打的,感谢卢米埃尔兄弟,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影像记录对生活帮助和影响如此之大的时代,我喜欢电影,他教会了我很多很多,我对他的感觉,像是师生,从他那能学到很多人生的启示,我尊敬他;又像是朋友,从他那总能得到很多欢笑和感悟,我喜欢他;又如同一对恋人,从她那,我总能找到慰藉,最孤单的时候,她也总是能陪伴在我的身旁,我爱她。
正如同影片中的火车一般,电影,一部一部、一步一步地在努力前行着,即使乘客换了一批又一批,车窗外的风景飞过了一幕又一幕,可是,这辆列车始终只能停靠一时,但却永远都会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只是本站上车的乘客,很遗憾,当到站之时,都会缓缓离去,而它,却将会始终承载着我们这一代、上一代、上上代......的志向、意愿、希望等各类愿景,继续驰行......
《火车进站》影评(三):从惊奇,到日常
昨天膜了传说中的影史第一片,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1895年,1分钟。
一列火车从远方驶来,缓缓停靠站台,人群迎面奔向火车。
这段影像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再稀松平常不过。不过,120年前的观众,却着实被这一分钟吓得不轻。因为从来没见过运动的影像,观众们以为火车将要从荧幕里冲出来,恐惧得四下逃窜。
这是一个有趣的片刻,电影的童年。对比起来,童年刚刚接触影像的我们,大概有过类似恐惧和惊奇的反应,和对影像这个怪兽无数的幻想。
尔后,技术慢慢变成了身体感知系统不可切割的一部分,身体不再排异。从惊奇,到日常,便是这百年间科技作用于我们的一个缩影。科学造梦,也吞食梦。
《火车进站》影评(四):大快人心的《火车进站》
1895年12月28日注定是载入电影史册的一天,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巴黎的一家咖啡馆公映了两部短片,一部是《工厂大门》,另一部就是这部《火车进站》。
有人认为《火车进站》的内容过于简单,它只有短短50秒,没有任何情节,没有其他镜头,也确实它的意义大于内容,是电影的鼻祖,也是纪录片的先驱,其先锋性奠定了它在影史上的地位。
除此之外,我认为它身上有着不少闪光点。
比如透视感极强的对角线构图。把火车轨放在斜对角线上,火车从右上方驶向左下方,极富穿透力。试想一下,如果把摄像机放在与火车平行或垂直的位置,那么画面就缺少了一种三维的生动。就像从背面去看一个丰腴的女子,很难去体味她身段的曼妙。
再比如音乐的妙用。当时的电影技术还处在原始探索阶段,默片自动隔离了火车进站时的噪音和尘土,再配上动人的钢琴曲,有一种在高级酒店吃臭豆腐的奇异之感。随着火车由远及近,伴奏也越发急促,烘托着乘客们企盼上下车的那份兴奋心情。
据说影像中有位害羞的少女,发现镜头后匆匆躲避。大概是我看的版本像素太渣的缘故,我实在分辨不清其中的人脸表情。只好借用诗人庞德《地铁车站》的两句诗来形容:“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影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卢米埃尔兄弟热衷于纪录周围发生的一切,劳动工作、家庭生活、新闻事件和街头实景都是他们常见的拍摄题材,因此他们的电影也被称为活动电影。卢米埃尔兄弟无意让电影成为一门艺术,而是用实践证明了“电影是生活”。你可能会苛责他们缺乏一种对生活的提炼和加工,但我认为这恰恰是一种孩童时期的质朴。任何剪辑都是电影的语言,而单镜头却是纯粹的。通过他们的单镜头你能看到最真实的上世纪初的景象,真正把解读权完全交给观众,可谓是无我之镜。
文 | 郁森
《火车进站》影评(五):电影作为视觉奇观而诞生
对于光与影的尝试,卢米埃尔兄弟不是第一个,他甚至不是第一个制造摄影机放映机的人,但我们无法否认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拉辛大街咖啡馆地下室的第一次放映真正标志着我们今天所说的电影正式诞生,一方面,这种公开放映(而不是像爱迪生致力于私人放映)并且收费的行为是后来电影的样子,另一方面,且是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电影选取现实,表现现实这一重要的功能,正是他的电影实验将电影带上了正轨,让电影逐渐成为一种语言,成为一种艺术。我们给予《火车进站》这么高的评价,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复杂的摄影技巧,或是含义多么丰富的电影语言,这个片段很简单,就是一个火车进站的纵深镜头,以及人们在镜头前走过的样子,之所以这么高评价,是因为这就是电影最初的样子,一部部我们称道的佳作的源头,我们评价一部电影的水平不能把它放在现在的评价体系下去,更要放在历史当中,毕竟,就是这个我们如今毫无感觉的片段,在当时可是吓坏了很多观众呢。
《火车进站》影评(六):一点随感
今天看了卢米埃兄弟早期制作的几部小电影的合集。看上去人们对这几部电影的顺序争论不一,我也就不去断定哪一部为世界上第一部电影了。(比他们更早的时长2s的《朗德海花园场景》就不说了)
抛去电影本身,我更关注的是当时的人,坐在放映机前,坐在银幕前,心里关注在意的是什么呢?是这些没有情节的场景吗?毕竟这些场景与人们其实都是大家日常生活里司空见惯的事情,搬到银幕上就变得格外有趣了?观察《火车进站》里每一个地勤人员以及乘客的表情?还是关注《工厂大门》的构图,还是……?
从小就习惯银幕的我们显然是不得而知了,大概对于这种新技术的好奇与惊叹会比较多吧。
当这些镜头被修复再放出时,银幕前的我们成了偷窥者,企图从画面上偷窥当时人们的生活,不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镜头里的人们早已作古,也并不知道他们会与百余年后的人们产生这样微妙的联系。
历史,时光,技术发展,真是妙哉!
《火车进站》影评(七):遇见电影——一生所幸
只是50秒的固定镜头却看到泪目,不是因为内容,而是因为想到了自己和电影。
对于我来说,遇见电影可以说是一生中最大的幸运。电影教会我的是从哪里都学不来的,电影让我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不想做什么样的人,在面对某件事时改怎么解决,怎样思考。
电影让生活中一切的不可能变为不可能,在电影的世界里,我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任何人。想象自己是电影中的角色,控制剧情发展,或者只是一个路人,一个旁观者,静静看着一切发生。在电影,所有wildest dreams都不在疯狂。
我的生活因为电影而有了目标,而且我坚信自己会坚持下去。
谢谢你,电影。
《火车进站》影评(八):感谢科技,感谢时代~!
对于火车进站这部电影而言,最喜欢的应该是之后看到的,当时在荧幕前看这段视频时的观众的反应~
一直很羡慕那些生活在时代进步或者技术变革时候的人们,因为他们有过从无到有的体验,更能体会到这种技术或者进步带来的不一样的体验。
感觉火车进站对于19世纪末的观影者而言,就像是罗拉快跑对于20世纪末的人观影者,以及,阿凡达对于2009年的观影者一样。至今忘不了去影院看3D阿凡达时候的头晕目眩(也许也跟我本身带着框架眼镜有关…0.0)以及身体许多条件反射的反应。
想起来上电影史课的时候,老师在放火车进站之前,我总在想,这部电影既然这么有意义,一定有一个很吸引人的故事,或者有什么经典的画面或者运镜。但是令我惊讶的是,没想到看过之后真的是如片名所述,就是简单的火车进站的如实记录而已,但是就这样简单的镜头赋予影像的意义,就足以使它身上承载着如此之多的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