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行
夏日某天,晨光熹微,在通往东方的310国道上,只见一名“骑士”正行色匆匆,低头弯腰地做着飞快蹬车状,其风尘仆仆的脸上,不时有汗水浸出,又不时流露出自信、自得之色。那么,骑着山地车的这人究竟是谁呢?(置一悬念,乃借用小说《平原枪声》引子的写作手法也。)
镜头推拉,由远及近,变成人物特写。哦!原来这个老小伙子模样的“骑士”是育苑春泥啊!(呵呵!我自己。)
(人物定格,推出片名《渑池行》)
(背景音乐响起,抒情而舒缓)
清风拂面,花开正艳,鸟语啁啾。
一条乌黑长龙也似的道路径直向前蜿蜒伸展而去,路两边的青纱帐翻滚着翠绿的波浪。
有目标的地方就有路,有理想的地方同样也有路。道路随地势变化而高低起伏,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景色随车轮飞转而一一变换,忽而是广袤的田野,忽而是山势巍峨。
大车、小车疾驰而过,荡起的烟尘顿时形成黄色之雾。
(画外音:敢问路在何方?路在“骑士”的车轮下)
稼穑正旺,瓜果飘香,雨后湿润的大地上散发着阵阵泥土的芳香。路边,树木蓊郁,村舍若隐若现,一派祥和气氛,恬淡而宁静。宛如淡墨之山水画一般。
这是一条漫长而遥远的路,这是一条刮过夏商周之风,下过汉晋唐之雨,飘过宋元明清之雪的神秘古道,这是一个寻觅千年历史痕迹、感悟历史沧桑的访古之旅。
这一条路,它一头连着古代,一头连着现在。
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名人贤士,不胜枚举。在张茅,那赫然醒目的“姚崇故里”石碑映入眼帘,使我不禁对这位大唐时“三朝为相”的贤相人杰肃然起敬。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在硖石乡车壕村的古道上,透过那千年的车辙印迹,我分明聆听到昔日人喊马嘶的喧闹声和兵车、独轮车“吱吱呀呀”的碾压响声。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是一千多年前那位伟大“诗圣”夜间投宿此地时亲眼目睹的一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场面让诗人义愤填膺,写下了不朽诗篇《石壕吏》。何谓水深火热,何谓民不聊生,如此可见一斑。
沉浸在怀古之中,思绪犹如白云悠悠。往事已矣,沧桑巨变看今朝,如今这里早已是通途大道,宽敞平整,四通八达。正是“路漫漫,坡高高,‘骑士’蹬车弯着腰”。沿着“两京锁钥”的古道,我这个“骑士”终于一头扎进古城渑池的怀抱。
(画外音: 这是一个因水池或池塘的一种蛙而得名的县城,神秘而古老,它的历史就像是存放很久的当地盛产的仰韶老窖一样,回味绵长。音乐起。)
渑池是古代水池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际有池,世谓之渑池矣。”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渑池,古城名,在秦赵会盟之地。”南宋蔡沈《禹贡注》曰:“渑,当作‘黾’,水虫也(即金线蛙,又名土鸭)。城西有池,注水即生,因名渑池。”渑池出现至今已有二千三百余年的历史。
今渑池县境内尚有天池、藕池、大池洼、小池洼、池底等地名。从这些带有“池”字的地名看,可知此地在古代曾是一处低凹沼泽这地。
渑池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县境内仰韶文化实物遗存证明,远在5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古人类活动足迹,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就是由瑞典学者安特生初次发现于渑池仰韶村。秦时置县,至今已2000多年,留下了不少名胜古迹。1925年,渑池县始有中共党组织的活动,渑池曾建过八路军兵站、办过豫西公学,发生过上官子平叛乱(“豫西事变”主体)和马跑泉事变,县城先后经历三次解放,许多革命烈士长眠于此,境内留下很多革命遗址和纪念地。
在海露街,观瞻了传统教育基地——八路军兵站(刘少奇旧居),当年,就是在这里,刘少奇写下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一不朽名篇。
一路寻访,来到了著名的“古秦赵会盟台”,这里曾是蔺相如唇枪舌剑战秦王,为赵国取得外交胜利之地,历史风云早已散去,只留下了一座苍松翠柏掩映的高台,供后人们凭吊,怀古探幽,抒发情怀。据说,“盟台夕照”曾是渑池的八景之一。
如今,古城焕发了生机,早已扮上了靓丽的容颜。会盟大道,仰韶广场……一处处新的景点,让人耳目一新,恍若隔世。
游兴方浓,流连忘返。在返回的路上,一边骑车,一边哼着“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
往西的路上,人车远去,渐渐变成一个黑点。(音乐响起)
(剧终。显示演职员名单,策划、制片、导演、演员、剧务均系一人,即育苑春泥。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