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我开始喜欢自己了!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2022-03-01 19:53:25

  《我开始喜欢自己了!》是一本由[英]查克·马林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套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开始喜欢自己了!》读后感(一):得了

  这本书真的很差,很浪费我时间,不过我看完知道了w一直以来的感受和她真正想说的话。书里说感谢朋友们的陪伴,但讨厌那些轻飘飘的关心,w也经常表达这个意思,她会倾倒很多垃圾过来,然后表示不必给她廉价的安慰,就很好笑,天啊,大明星,舞台是你的,我下台坐观众,就拜托请你不要总是赠票给朋友,大家都有事要忙。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要吃的玻璃,你得病的时候它要你大口吃,我们切碎了分给每一天慢慢吃,真的是因为是朋友才会听你讲,是朋友才会给你那些廉价的安慰,你觉得怎样才不廉价?和你同听同看同感受?还是抱你,说你,保证永远陪你?可我觉得这样说很恶心,我是会这样做的,你开心我真的为你高兴,但我就是不想说,我讨厌夸奖,我讨厌肉麻,我讨厌真心话,我讨厌大家面对面掏心窝子流眼泪,你是我朋友我陪你,但是过了就不行。再说你也是真的很自以为是,就像书里写的,别人跑过来冲你嚷,发表一些混账的看法,你感觉被冒犯,一群混蛋。你不是吗跑过来冲我嚷,说一些我根本不在乎的事还觉得很有意思,你也知道我不在乎但说这些能显出你能耐啊,你跑出去,你戒酒了,死缠烂打,巨蟹座的男生,你说你好烦,我觉得你真是表演艺术家,你真的很恶心很搞笑,我每次和你说话都反胃,我究竟能不能有一段关系到最后不是两个人一边聊天一边在心里骂对方傻逼?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傻逼?我怎么还没把你恶心死?能不能别再来恶心我了该死的轻度中度重度抑郁症患者我真的不关心你到底想不想死想死你就去!没人舍不得你,没人在乎你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而你又在自己身上划了多少刀。一刀划死还是无数刀到八十再死都在你生命不可贵一点都不你随意不要委屈自己。

  《我开始喜欢自己了!》读后感(二):读后感:踩在患病肩膀上的一只脚

  算是豆瓣最早开始看到有人开始推荐就去下单购买的,正好适逢中信有折扣60元入手。既然是书评总是需要先依书而论,首先作为书的本身,极不具价值。

  1、不具对应的商品属性价值。2、不具导出在标榜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抑郁症专病团队”推荐的宣传价值。3、不具备”抑郁症疗愈笔记“题目所要表达的价值。

  1、不具对应的商品属性价值。

  打开第一页,你以为开头有点空白很正常?

  打开十几页,你想着也许快到内容了

  又打开一些呢?

  打开了几十页以后呢?

  一本看完了呢?

  一本书就结束了。

  2、不具导出在标榜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抑郁症专病团队”推荐的宣传价值。

  首先既然是专家团队,推荐的主体是什么?推荐给哪些人看并未明晰,当然作为销售和营销我很理解刻意模糊一下能有更多的购买者。那么作为被众多推荐和专家推荐入坑的我,依据客观读后感来说:

  本书具体面向的合适读者,以及专家团队所推荐的对象应该是”对抑郁症的了解仅限于这三个字的了解程度“的读者们。可以通过阅读更好的了解抑郁症的表现以及患者内心的想法,这点很好,没有问题,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但凡您对抑郁症的了解不局限于这三个字,那么我不建议您阅读和购买,时光短暂,人生只有一次。

  3、不具备”抑郁症疗愈笔记“题目所要表达的价值。

  让我们看看疗愈笔记(尊重知识产权只随手翻一页,仅供参考)

  所有宣传语、推荐语都标榜的”疗愈指南“、”疗愈笔记“里,都是这样连”不疼不痒“都起不到的内容。

  面对挫折对自己说”我最棒!“

  当自己对融入聚会感到焦虑,就告诉自己”你不喜欢我,我喜欢我就行了!“

  ……

  没有指南、不存在分享出来具有任何指导意义的”笔记“。甚至不如去百度贴吧找几个抑郁症患者的分享帖,刷刷抖音看看”心灵鸡汤“。比这些有用的多,有用多少呢?大概40多倍吧。

  那么这本书的定位,作为写读后感的普通读者,会有什么”读者建议“?

  建议阅读人群:

  ”没有听过抑郁症“

  ”对抑郁症的理解仅限于这三个字“

  ”龄16周岁以下“

  ”不要带着疗愈、看别人分享获得能量期待的读者“

  这更不如说是一本关于面向普通民众对”抑郁症“患者有一点点了解的科普绘本。

  在无数个夜晚通过百XX药物从台阶上跳到下一节台阶时在那一瞬间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是跳了有大概十几年那么久才迟缓的落到了下一节台阶上,抑郁症药物带来的幻觉、冒汗、对社交的恐惧这些远不是外人所知晓的。

  看似幽默,意图平易近人的科普绘本,却残忍的将生活艰难的患者们描述的轻松可爱的像一只小鸽子面临的只不过是不想参加酒会、今天心情不好了。

  请问这本书有给过抑郁症患者看过吗?给过多少照顾抑郁症患者家属看过?他们的家人翻了几页就会放到一边吧。

  那些灰暗惨淡的岁月现在还在蔓延在我们无限又望不到尽头的人生里,你有在黑夜站在湖水面,像黑漆漆的湖面仍进去一块石头却看不到任何涟漪和反应吗?当你扔了100多颗,神疲力尽却发现那平静的湖面真的连一个小水滴都没有产生过反应。

  那平静的湖面就是抑郁症以外的人对抑郁症的了解,大家拼尽全力的想要让外面的人了解一点点自己,却始终如此。

  日积月累,小人在湖边刻下了仍进湖面的数字,有的人是几万颗,有的人是几百万颗,有的人的数字却停在那里不动了,小人也再也没有回到湖边擦掉那些数字或增加那些数字,有的人说那个小人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大家都在想,唉,为什么不坚持下去呢?也许会有希望呢?

  湖水里传来浓重的声音:”为什么不能是小人走出了抑郁症的世界,你们不要总是这么消极好不好。“

  过了几天大家在大树边发现了小人上吊的尸体。

  是不是这个童话很无趣?我在湖边,我们尝试手拉手,奇怪的是我们看得见彼此,却无论怎么伸出双手都够不到旁边的人,就那么一排一排站在湖边,静静的看着平静的湖水。

  《我开始喜欢自己了!》读后感(三):路人能对路人做的最好的事情

  到底是什么人在看抑郁症相关的书呢?以前常规认为,以下两种比较多:患者本人,和患者的亲朋好友,因为希望得到专业的指导,也需要从他人案例上得到情感支撑。相反,“无关的”路人看得比较少。

  但其实在我看起来,在今天和未来,这三类人会越来越没区别,会变成一类人:“有机会患上抑郁症或和抑郁症患者交往的人”。因为今天的世界是一个抑郁症患病率逐渐走高的世界(根据科学猫的译后记里提到的,在那遥远的2002年,因抑郁症患者无法工作而产生的经济损失就高达351亿元,约为当年全国GDP的0.3%,同时,我国女性和青少年的抑郁症发病率已经冲到了世界前列):在未来的某一天,所有人,都在概率的大手下,或多或少地和抑郁症发生深深浅浅的联系:

  我们自己,完全可能以不算特别小的几率成为患者;或是以相对较大的几率成为患者的亲朋好友。当然,我们和我们的朋友会以一个更大的几率获得各种程度的康复,也有一部分人会因为一定的几率复发。

  总之,很多人一夜之间,就从毫无关联走向了急需帮助,或者反过来,从“怎么就我这么惨”切换到“原来这种情况这么多”。

  这过程并非那么难想象,以过度肥胖作为类比,不过短短30年间,国人过度肥胖的比例就一下子翻了几倍。肥胖成了一个越来越广泛的慢性病。而从整个社会发展进程来看,未来不怎么乐观:现代社会注定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越来越快的节奏,和越来越唾手可得的高热量,这些都是过度肥胖的大好温床。但相当多的人,也在治疗和重塑生活习惯后,重回了健康体重。

  抑郁症是同理的。我们今天的社会里,诱发抑郁症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当然最著名的一个依然是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工作环境——在过去几年,它以“内卷”这个放以前稍嫌晦涩的名字出了圈。当然,抑郁症的广泛成因是一个更复杂的流行病学问题,需要更专业的分析了。但结果已经在那里摆着:和内卷一起出圈的词,还有一个emo。

  《未来简史》里说,人类进入新世纪后,目标已经从当好智人变成了成为智神,但碳基生物是如此脆弱,几样东西会一次又一次把我们盲目自信的底裤剥下来,打回原形——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疾病,一个新冠就可以让世界的秩序重新洗牌一次。但这么多年来,抑郁症发病率虽然在持续升高,但世界似乎还没有做好什么准备来迎接这个挑战,今天大众对于这样疾病依然充满了误解和污名化。

  从现在开始,(目前自以为毫无关联的路人)越提早了解这个正在逐渐蔓延的疾病,我们某一天不得不跟它正面短兵相接时,就越有准备。这本书就非常适合当成了解抑郁症的入门读物,因为一本难得的兼具了动人和专业的书。

  我先解释下,什么叫“动人”和"专业"。

  市面上关于抑郁症的书籍,主要是两类不同的描述角度,第一类是第一人称讲述,从患者自己的角度出发,多是描述抑郁症患者的感受和经验,挣扎和复健的过程,这类书中写的好,会非常动人,能让患者明白自己并不孤单,后续前进时更有力量,也能帮助患者的亲友和路人,更直观地地了解他们的心态和困境。

  第二类是从专业度出发,做系统的科普。对抑郁症的成因,表现,治疗方式都有明确的解释。这类书通常是医学机构出的,对患者和其亲友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指南。对路人来说也许不大适合作为入门读物,但是在一个抑郁症被广泛污名化,坊间充斥着大量野狐禅治疗方法的大环境下,这类专业书籍虽然阅读门槛略高些,但是可以帮你从第一步开始就不会走错路。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两类书籍都缺一不可,都有自己的作用(就像在抑郁症的康复过程中,来自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专业机构机构的治疗,都缺一不可一样)。这本书的主线是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的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但在其中会穿插专业的贴士和点评,站在专业第三方的角度解释这些内容背后的理论和数据支撑。看这本书的过程,有点像看一部医学纪录片:

  主角是一只患抑郁症的小鸽子。

  镜头有时跟踪她的生活,拍下她在party上突然恐慌到满头大汗最后落荒而逃回家;

  有时镜头里没有别人,只有她正对着镜头,慢慢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有时会比较晦涩难理解,因为铺天盖地的情绪就是很难表达的;

  有时她连话都没法说出来了,感受是通过旁边旁白念出来的;

  每隔一会儿,镜头会切到某个书中没露面但现实中一定存在的医生(你可以把他们想象成这本书的推荐者之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司天梅,因为下面这段注释真!的!是!她!的!团!队!写!的!哟!),他们穿着白大褂,说:“刚才这段里作者提到他的自尊心不能时常保持高涨,觉得每个人好像都会过度苛责自己。其实自我评价低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疾病带来的,一个是本来就有的,随着抑郁症的改善,很多病人在短时间内就能从自我评价低变成可以客观评价自己”。也许镜头还会切向几张示意图。

  医生解释完毕后,镜头又切回小鸽子的生活。

  我总觉得,用这本书当脚本,再加一点动画和音乐,几乎是可以无缝排拍成科普动画电影的。而且会是一部既动人又专业的电影。

  说到电影,想起日漫和爆米花片中,经常有一个传奇情节:某人失去了某一项感知能力(一般是视力),但其他感知能力则得到了十倍强化,能听到多少米远外一片落叶落地的声音云云。你可以把这个理解为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存在某种互补。

  对很多抑郁症患者来说,类似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但他们不是获取信息的能力互补,而是输出信息的能力:很多抑郁症患者无法有效组织语言,有效表达自己的感受,但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方式则有可能表达出来,这个过程不仅释放了压力,找到了宁静,也能帮别人更多地理解自己。

  这位作者就是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她把自己画成一只灰色的小鸽子。原因是有次在街上听到一对夫妇抱怨街上的鸽子又脏又多,“像长着翅膀的老鼠”。她觉得鸽子这么可爱的生物很长一段时间都被污名化了,所以干脆把自己也画成一只鸽子。

  这里面既有抑郁症患者常见的自嘲和自卑,也有一种顽皮的倔强。尤其是你发现该鸽子常年有一只眼睛是飘在外面时,会觉得她更顽皮····你看,抑郁症患者照样是可以顽皮的。

  事实上,我相信看完她对自己生活的全部描述后,你大概率会觉得你和她生活的相似性大于差异性,固然抑郁症是一种确诊的病态,但“我的生活崩溃了,我无力挽回”这件事情,对大部分现代人并不陌生。大部分现代人,也就是在情绪正常和情绪崩溃中反复跳线,只是抑郁症患者因为疾病原因,在跳线时更不可控。

  尝试去理解他们的可控和不可控,既能帮你善待身边的抑郁症亲人/朋友/同事,也能让你对这项疾病有更多的平常心——这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人有一定几率患上,患者因为病痛,有时不一定能参与到我们理解的常规社交中(就像和你的糖尿病朋友吃饭点餐会麻烦些一样),但他人的支持和理解,对他们就如药物一样重要,有了这两点,他们大概率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

  如科学猫在译后记里所说,相对于捐钱之类的事情,在每一天,对抑郁症患者抱着善意的理解,就是我们能为他们做的最好的事情。其实这也是我们能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之一,毕竟如前所说,路人和患者之间差距并没有那么大。为患者创造一个更利于恢复的环境,最终受惠的是我们每一个人。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