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去铅华,教育到底还有什么
前些日子,先是去兄弟乡镇的学校参观学习,然后马不停蹄的去齐河和枣庄参加了两个省里组织的教育教学的会议,期间看了几所学校,听了几场报告。很难得能静下来,于是乎想梳理一下这段日子的思考,于是趁着听报告之余,对照着所观所想,认真的比对,可是短暂的明晰,然后就是长时间的短路。尤其是回到学校,坐下来提笔整理一下的时候,一些颠覆性的东西,令我长时间的不能自已。突然间发现,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是那么的遥远。对于教育而言,我们行走的是一条迂回往复的路,甚至说走一步,退两步,何时才能达到彼岸呢?
看的学校,有的一看就是坚持在行动在做教育,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瑕疵。而有的学校,明显就是在作秀,尽管很热闹。于是我就想,洗去铅华,教育到底还有什么?
教育的职责是培养好孩子,好孩子的标准成绩肯定是占一定的比重的,然后呢?
我曾经无数次的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去考虑过这个问题。孩子的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品质也要好;成绩也要好;孩子的人生还不能太枯燥,就应该有些特长和喜好。这些怎样才能达成呢?那天,我的母亲称了我的孩子的书包,我有点嗔目结舌了。
这些天在思考毕业班的工作,今年全市的应届毕业生比去年多三千多个孩子,去年比常年就多两千多。按照招生的惯例,在适当扩招的话,也要有一半的孩子没有高中读。那么,谁来为这些孩子埋单?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肯定不是为了升学,而是为了国民素质的提升。当然这是场面话,那么这九年之中我们一直试图在孩子心中播种的以考学为价值取向的目标,在中考完成后轰然倒塌,他们身上除了残存的并不丰硕的成绩,还有什么呢?
找一个合适的契合点,太难了。好身体、好品质、好成绩、好特长……平衡点很难掌握。于是我想到了课程!
教育的载体是课程,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而主要的课程是国家课程,落实国家课程的主阵地在课堂。那么如何落实是关键,我思考最多的就是我们的国家课程是如何落实的。最重要的是要尊重规律,科学规划。体育课上好了,就会增强学生的体质;思品课上好了就会提升学生的素养;语数外等思维、表达、逻辑、计算等能力的培养也可以衍生出喜好和兴趣来,那么至于音乐、美术、信息课程更是促进孩子发展的必须。这样细分下来,国家课程落实好,就能达成培养好孩子的基本目标。但,往往是我们在落实国家课程的时候,定位在了“单一的分数”。
听莱芜老乡张华教授的讲座,又进一步增强了对课程的认识。地方课程就是把国家课程与当地实际相结合,而校本课程就是与学校实际相结合。那么相应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就远不止我们平时所研发的一些门类繁多的课程种类。那种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课程秀,绝对不知课程的真谛
再说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沸沸扬扬的这事件那事件,导致教育价值取向严重扭曲。片面的解读和宣扬,让孩子处在了一个真空包装时代,人送外号不可说,怕伤害那“幼小的脆弱的”心灵。因材施教,蜕化为一刀切。人人自危,个个自保,听之任之,于是只有让他“自然生长”。那么,这样教育的变异,我们怎么面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