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感恩是一种核心素养

发布时间:2022-03-27 22:24:18

  今天,我偶然看到了刘小溪的演讲《乌云背后的幸福线》,演讲命题是“遗失的美好”。我一连看了三遍,感同身受。她笑着讲述了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全场都流泪了。在演讲结束的时候,她问道:“我可以哭了吗?”更是让人泪奔。她的话很有哲理:“伤害你的从来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她说,揭开自己内心的禁区,是为了让我们思考怎样看待父母本能的(甚至是肆无忌惮的爱),学会包容和原谅他们。现在,有不少人指责父母之爱对孩子的伤害。其实,天下哪有只有正面作用的事情呢?凡事都会有正反两个方面,只是我们怎样去理解罢了。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嫌父母唠叨,但是我们理解他们的内心吗?在这个方面,我们的确需要扪心自问。

  眼看着就要到春节了。大家都在忙,尤其是老年人更加在意这个节日。对亲情的依恋和时日无多的隐忍,更加剧了他们对节日,尤其是像春节这样重大节日的渴盼和重视。年是什么?在我国古代可能是农耕的需求,近现代已经慢慢演变成一种情感的寄托。我小时候的印象,盼过年就是为了吃上好东西。可是,在丰衣足食的今天,吃的意义已经不复存在,只能是从物质需求上升到情感享受。所谓文明过春节,应该从每个家庭的温馨亲情开始。我们常说家国天下,是因为家风直接影响着社会风气。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社会文明程度密不可分,再多的法律法规,没有社会公德做基础,往往只能是一纸空文。有了善良、感恩和敬畏之心,就有了遵守各种规则的行为自觉。就像什么是文化?作家梁晓声的四句概括值得品味:“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我深以为然。这一切,往往是来自于家庭。所以,春节怎么过,事关家庭幸福和孩子的教育,也事关国运兴衰。

  我非常赞同:“‘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常言道,好花不常开。生活总是真实的,有时是残酷的,自然规律一直在按照自然法则运行,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时间,健康,财富,欢聚……我们总是期盼着拥有最多、最美好的东西,可事实上,“不如意”一直在伴随着我们。或者说,结果和局面本来已经很好了,我们还是感到“不如意”。所以,才有“身在福中不知福”“贪心不足蛇吞象”之类的说法。一旦贪念心起,感恩之心就会全无,幸福感也跟着大打折扣。所以说幸福是什么?不是我们拥有多少美好的东西,而是怎么看待我们已经拥有的一切。

  尽管我国各地的春节习俗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阖家团圆和尊老爱幼。有人反对春节给老人磕头,我们家一直在坚持。给长辈行跪拜礼,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种敬畏之心。这虽然不是感恩的全部,却是感恩的源泉。《孝经》中记载孔子的话:“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这当中提出了生活中五个方面的要求,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孝的基本内涵还是不变的。“事亲”是伦理道德的基础,更是社会公德的试金石。春节不仅仅是家庭聚会的盛宴,更是重建家风的契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现在,国家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是足够了,关键是我们每个家庭怎样去做。年味是什么?既是父母做的饭菜滋味,又是那浓浓的,需要用一生来品味的,亲情的味道。

  大家常说,创新思维和美德等,是教不出来的。其实,这句话也不免有失偏颇。说教和讲授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教”的本义是身教示范。《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其中的“学”,不是狭隘的学科知识,而是做事。做事和做人是分不开的,所谓学会做人,其实就是学会做事。让孩子学会做事,既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永远的职责。孔子的认识至今是有现实意义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和不孝,从来都不是小事情,也不是一个人和一家人的事情。家国天下的观念不是老古董,而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西方也有类似的观点,只是表述不同而已。我曾读过美国耶鲁大学校长彼得?沙洛维在2014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学会感恩》。他认为:“表达感恩的能力不仅是社交礼貌,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心怀感恩的人很少会妒忌他人。充满感恩的人能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压力,具有更强的抵抗力。即使在困境中,他们也能发现美好的东西,其他人也会更喜欢他们。更重要的是,人们更愿意帮助那些过去一直感恩他们的人。”“感恩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会归属感,增强作为好公民的责任,使人们对善意更忠诚。”我们又何必吝啬我们的感恩之心呢?从父母开始,到我们身边那些,曾经帮助过、支持过、鼓励过我们的人。那么,“孝”不也是感恩父母的一种方式吗?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用善良和爱,重新审视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那些事,怀着感恩之心对待我们身边的人。感恩,感恩,感恩……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