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1》影评:历史的幽灵
发布时间:2022-03-06 09:10:51
可以想见,文革题材会是未来中国电影的一大题材类型,然而在现在情形下,拍摄这一题材实在难以施展,创作者无法放开手脚。《我11》的切入点比较简单,大多数事情来自一个11岁小孩的目光所见。你可以说他看到了,也可以说他并不理解,懵懵懂懂,睁一眼闭上一眼,好似现在的官方态度。在作者的旁白自述中,他把亲眼目睹的残酷视为了成长过程中的阵痛体验。
自2003年第六代浮出水面后,贾樟柯一举成名,转战纪录片拍摄;娄烨被禁到复出,在黑暗的地下王国摸索了五年;王小帅却好像失去了方向,他拍了《青红》这种小文艺片,也交出《左右》这种俗烂的电视剧,更有选择《日照重庆》这种不上不下的商业破冰。可以说,他这些年的失败之痛远远大于收获。
由于自身年龄的限制,文革题材一向不是第六代的菜,那会他们还处于青少年时期。而第五代的陈、张、田,他们各自拍摄了一部充满代表性的文革题材,在不同版的述说里,陈凯歌和张艺谋都选择了改编,不同程度上有所回避,只有田壮壮选择了直面,结果也付出了被禁的惨痛代价。绕到王小帅《我11》的这桩事,他采用了一个取巧的做法:即说的是文革的事,比如被特地展示的两派武斗,更多的却以个人的自传经验体现出来。他看到了,但他不道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种暧昧的态度,就像片中人物谈起谢家父女的事情,大多是以小道流言的形式散播。
在很多人看来,“谢觉强,反革命、纵火、杀人犯,死刑”,结尾女声的高音喇叭洞穿了一个时代的悲剧。然而对王小帅而言,这些事情跟《青红》结尾的枪声一样,它们不过是换了见证者,重复展示。在我看来,《我11》带来的最大触动——甚至现在想起来还不寒而栗的一个画面是在尾声部分:谢家父女站在监狱门口,与王家三口视线交错。影评他们没有表情,伫立的躯体毫无反应,看上去就像恐怖片的画面,悄无声息,有如历史的幽灵。这个时候,出于很多考虑,也可能是出于害怕,王家选择了回避,同时也宣告了一个事实:我们都回避了当年的历史真相,血淋淋的事实被隐匿深藏。面对苦难、面对受害者,我们可能不忍心,也可能是无能为力,难以直接面对(事实上见证者本身也是受害者)。面对这些历史的幽灵,《我11》做的就是把它们重新招引出来。
略显晦涩的谢家线索以外,《我11》隐隐绰绰地加入很多说明性旁白,像父亲对印象派画家的一些解释,希望孩子能穿透迷雾,看到朝阳,也希望孩子能避开丑恶,保留欣赏美和发现美的眼光。可在影片的多数时间里,《我11》只是一部太过规矩的儿童片,性启蒙、伙伴得失到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全然可以说是一篇成长日记。优秀的儿童片能够四两拨千斤,借一个孩童的纯真眼光去反映大人世界的丑恶凶险,但《我11》的做法似乎比较欠缺考虑,它直接身负一大袋的时代重物,跑将了出来。这当然可以解释为:如果没有被强调说明的时代背景,很多观众会看不懂,然而主题先行是否有必要呢?更何况,这些事情在《青红》时就讲过了一遍。
那些关键的、出大事的场合,武斗、探监、杀人犯还有父亲被打,小孩子无一例外,身在现场。恐怕,王小帅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强调成长记忆。这种方式也并不是不好,只是看起来有些笨拙,残酷和尖锐程度,远不如《蓝风筝》。那个年纪,小孩子真会关心这些,还是说,在几十年后,创作者重新把修复好的记忆安插在了他身上。在我看来,《我11》片中有个相对准确的一幕:小孩子玩游戏,听到大人围坐着有说有笑,他们似乎在谈论着什么东西却又有难言之隐。他听得很完整,但却是在无意中听到的,或许,这才是第六代与文革的真实关系。其他事情,当真不如一件白衬衫来得重要。
整体而言,《我11》显得过于零碎,尤其是在小孩子的推诿扯皮上,浪费了太多不必要的笔墨。如果谢觉红是一朵过早凋谢的花,那么,王小帅就是重新往瓶子里放入一束假花,回忆当年事还有当时的自己。看得出,作者努力想去为立下一道历史的引魂幡,却碍于表达自由或者是自身所限,只能蜻蜓点水,重复了那些书面上的旧事。
自2003年第六代浮出水面后,贾樟柯一举成名,转战纪录片拍摄;娄烨被禁到复出,在黑暗的地下王国摸索了五年;王小帅却好像失去了方向,他拍了《青红》这种小文艺片,也交出《左右》这种俗烂的电视剧,更有选择《日照重庆》这种不上不下的商业破冰。可以说,他这些年的失败之痛远远大于收获。
由于自身年龄的限制,文革题材一向不是第六代的菜,那会他们还处于青少年时期。而第五代的陈、张、田,他们各自拍摄了一部充满代表性的文革题材,在不同版的述说里,陈凯歌和张艺谋都选择了改编,不同程度上有所回避,只有田壮壮选择了直面,结果也付出了被禁的惨痛代价。绕到王小帅《我11》的这桩事,他采用了一个取巧的做法:即说的是文革的事,比如被特地展示的两派武斗,更多的却以个人的自传经验体现出来。他看到了,但他不道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种暧昧的态度,就像片中人物谈起谢家父女的事情,大多是以小道流言的形式散播。
在很多人看来,“谢觉强,反革命、纵火、杀人犯,死刑”,结尾女声的高音喇叭洞穿了一个时代的悲剧。然而对王小帅而言,这些事情跟《青红》结尾的枪声一样,它们不过是换了见证者,重复展示。在我看来,《我11》带来的最大触动——甚至现在想起来还不寒而栗的一个画面是在尾声部分:谢家父女站在监狱门口,与王家三口视线交错。影评他们没有表情,伫立的躯体毫无反应,看上去就像恐怖片的画面,悄无声息,有如历史的幽灵。这个时候,出于很多考虑,也可能是出于害怕,王家选择了回避,同时也宣告了一个事实:我们都回避了当年的历史真相,血淋淋的事实被隐匿深藏。面对苦难、面对受害者,我们可能不忍心,也可能是无能为力,难以直接面对(事实上见证者本身也是受害者)。面对这些历史的幽灵,《我11》做的就是把它们重新招引出来。
略显晦涩的谢家线索以外,《我11》隐隐绰绰地加入很多说明性旁白,像父亲对印象派画家的一些解释,希望孩子能穿透迷雾,看到朝阳,也希望孩子能避开丑恶,保留欣赏美和发现美的眼光。可在影片的多数时间里,《我11》只是一部太过规矩的儿童片,性启蒙、伙伴得失到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全然可以说是一篇成长日记。优秀的儿童片能够四两拨千斤,借一个孩童的纯真眼光去反映大人世界的丑恶凶险,但《我11》的做法似乎比较欠缺考虑,它直接身负一大袋的时代重物,跑将了出来。这当然可以解释为:如果没有被强调说明的时代背景,很多观众会看不懂,然而主题先行是否有必要呢?更何况,这些事情在《青红》时就讲过了一遍。
那些关键的、出大事的场合,武斗、探监、杀人犯还有父亲被打,小孩子无一例外,身在现场。恐怕,王小帅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强调成长记忆。这种方式也并不是不好,只是看起来有些笨拙,残酷和尖锐程度,远不如《蓝风筝》。那个年纪,小孩子真会关心这些,还是说,在几十年后,创作者重新把修复好的记忆安插在了他身上。在我看来,《我11》片中有个相对准确的一幕:小孩子玩游戏,听到大人围坐着有说有笑,他们似乎在谈论着什么东西却又有难言之隐。他听得很完整,但却是在无意中听到的,或许,这才是第六代与文革的真实关系。其他事情,当真不如一件白衬衫来得重要。
整体而言,《我11》显得过于零碎,尤其是在小孩子的推诿扯皮上,浪费了太多不必要的笔墨。如果谢觉红是一朵过早凋谢的花,那么,王小帅就是重新往瓶子里放入一束假花,回忆当年事还有当时的自己。看得出,作者努力想去为立下一道历史的引魂幡,却碍于表达自由或者是自身所限,只能蜻蜓点水,重复了那些书面上的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