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客》:一部真诚的影片
所谓的真诚,并非像许多商业电影所说的那样是从头反省到尾,真诚,是每当自己要忘却历史时就勇敢地鞭策自己一下,好让自己不忘掉曾经的是非;所谓的勇敢并非“不怕死”和逞威风,而是虽然害怕死亡,但依然去面对,虽然有过耻辱,但依然去正视;所谓的反思绝不是简单地批判法西斯和反战,而是要更为全面地去看待历史,敢于从多个角度去探讨战争中的各种话题,这才是有意义的反思,只会在口头上一味地谴责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反思不是谢罪,勇敢不是鲁莽,真诚不是做秀。
本片从新的视角去看待曾经令人发指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此类影片还有匈牙利和德国合拍的《命运无常》等等)。剧组并没有把主人公斯文设定为一个“觉悟”的“ 忏悔者”,相反,斯文年轻气盛,时常与他服务的对象——一个从集中营里生还的老人发生小摩擦,即使到了最后,斯文依然免不了产生厌倦和回避的想法,他卷起铺盖准备回柏林去,可当看到又一群德国青年来到了奥斯维辛时,斯文止步了,并和这群青年一齐留在了波兰的土地上……
“不是每个(德国)人都能像你一样正视历史”,这是影片中一个德国人对斯文说的话,这话可谓一句鞭策。其实正视历史的同时,也要正视到这一点,否则就谈不上正视历史。
这就是真诚,这就是勇敢,这就是反思,无需过多的修饰。
罪犯只有受到了惩罚,才会去反省自己,惩罚,是一个罪犯反省自己的“前提条件”,犯了罪后若没有受到惩罚,绝大多数人是不会反省自己,相反有的人会因为时间久了以后,慢慢地替自己找开脱的理由,甚至认为自己当初也是“迫不得已”的,自己也是“受害者”,如果对方不那样对待他,那么他就不会犯罪了……要有约束和惩罚,才会有人遵守规矩,否则要法律干什么?这就是人性。但并非说罪犯反省了,他就不值得肯定,不反省了,我们就得为他找理由说这是“人性的证明”。
无论真诚也好,“装的”也好,如果连表面上都不“装”一下的话,还谈什么进一步的反思呢?难道要向日本那样拍出一部《自尊——命运的瞬间》,让“聪明机智”的日本律师将南京大屠杀的证人驳得“哑口无言”,才能算是“真诚的反思”吗?
德国人能够在战后诚恳地反思自己,原因是众多、而非片面的,既不是所谓的“受到外界压力”,也不完全是“善于思考”,更重要是日尔曼民族渴望再度崛起的决心,日尔曼人不希望只当一个受白眼的二流强国,他们既不想像日本那样虽然强大但处处受鄙视,也不想像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那样虽然不被人鄙视但不够强大,尊重与富强,日尔曼人是两者都想要得到,这才是德国人能够深刻地自我反思的最根本、最本质、最深层的原因。但即便如此依然值得赞扬,因为并不是每个罪犯都会认真地去反思自己,顽固到底、死不悔改、执迷不悟的大有人在。
德国人已经做得够好了,至少德国人在历史功课上算是做得很认真的。
影片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例如波兰老人的一句话:“(关于集中营,可以)给年轻人们看《辛德勒名单》,电影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更深……”这话透露出了电影在宣传一种观念和文化时的重要性,可光是这样就是正视历史吗?这话多少有些无奈,对于这位老人来说,纪念集中营的活动已经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电影不可代替的。
根据以上这条,顺道说说我们的抗战史。在现实中,很多人只把“正视历史”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将其付诸于实际行动上。抗战和韩战的老兵穷困僚倒的现象在社会上比比皆是,甚至烈士的墓碑也破旧不堪,例如缅甸战场上,中国远征军许多军官连个坟墓都没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缅甸日军的坟墓豪华无比,就连战马也有纪念碑,年年都有日本人前往缅甸悼念阵亡的日本士兵,而在日本本土,许多日军老兵过着滋润的日子,靖国神社里的“英灵”亦享受着政府官员的参拜。
我们对于抗日战争地位和作用的重视往往只是口头上、理论上的,实际上并没有把它放在那么重要的地位上。我们在高喊“打倒小日本”的同时,很少去看望那些时日不多的抗战老兵,而对于抗战史的研究,远远不如台北、不如日本、甚至不如苏联,更别提和研究解放战争的史书相比了。
正如这部影片所展示的那样,需要正视历史的,不仅是作为侵略者的德国,受害国波兰亦需要反思,同样,需要反思的不仅只有日本,还有我们中国。真正的正视历史,绝不是只会在口头上高喊“打倒小日本”,而是给予烈士、老兵和幸存者更多的温暖和关怀,还有积极地组织和参与各种纪念活动,很遗憾地说,我们对抗战的纪念,不但比不上西方的诺曼底登陆,也远远比不上每年的八一建军节和两万五千里长征、以及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过客》:一部真诚的影片 作者:极北天狼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