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经典观后感10篇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是一部由许鞍华执导,斯琴高娃 / 周润发 / 赵薇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观后感(一):后现代的大姨妈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或者有打趣者称之为《后现代的大姨妈》和《后姨妈的现代生活》,可能是我今年以来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之一。
影片题材选取了中年人的情感危机和外地人向往大都市两个着眼点,以高中生小外甥的视角来观察身处两种巨大困惑中的姨妈。中年人题材一直是香港导演许鞍华比较衷情的一种,作为香港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她早年的《女人四十》和后来的《男人四十》都比较为人熟知,她对于人到中年的心理变迁、社会地位更迭和情感需求拿捏都十分细腻、精准。往往还会把一个小人物的变迁和遭遇置于时代变迁、社会动荡的大时代背景下,借以角色的面对生活作出的选择,折射人物的价值取向,描摹心理活动。
中年题材似乎一直是近年来较少碰触的一类,前者如导演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虽然有一对关系微妙的父子,但全片写人物少,写乡土的眷恋情和父子情多;后者如导演路学长的《卡拉是条狗》,虽有个中年落魄的老二,但也是侧面反映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社会问题多,写人物少;况且以上两部片子几乎没有触及人物的情感(特别是爱情)生活方面,相对单一许多。
其实中年题材之所以很少人碰触,相信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市场。中国的娱乐观众很不成熟,《新周刊》们一年一年地发榜,盘点中国电视,回回最火的都是选秀节目,生猛也罢,美丽也罢,个个选手登台,下面喊“好”的总是些最高年龄封顶至大学生的粉丝们。没错,他们闲呀。君不见,《美国偶像》中各年龄层粉丝一大群,那才是社会娱乐消费成熟的表现。国内这厢,中年歌手,中年演员,中年题材,总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小歌手走红,总没有电光火雷,飞砂走石的武侠片或者魔幻片招人待见。
所以这一次,许鞍华导演找来了《孔雀》的编剧李蔷,选取了中年人的情感危机和外来人口对都市的向往两个相当现实的点切入,李蔷在《孔雀》中表达了1980年代人们在青春期强烈的自我展示和自我救赎欲望,这一次则除了中年人同样强烈的上述心理之外,还更多了人们对于社会的自我照应和体认。看豆瓣上有人说姨妈和潘知常浓情蜜意之后,在租住的二层房间围栏内畅快淋漓地唱出一段京剧来,是久旱逢甘霖后的得意。觉得说的很准确。
斯琴高娃,女主角的演员选的很好。可以说既照顾了市场,又丝毫未损影片主旨的表达。而高娃老师在片中准确生动、扎实深厚的演绎都不断为影片加上了不少分数。至于发哥,演出控制的游刃有余,演员表中特别把他放在“特别演出”一栏,相信也是报答许导演当年的恩情,同时只收取了比较贴心的费用吧。
影片配乐特别值得一说。片中配乐所占分量不少,几乎从片头响到片尾,我想说,之前张艺谋也好,冯小刚也罢,武侠片中通通采用来自日本的作曲家进行配乐,坦白说,一直没听出什么好来。到《姨妈》中终于忍不住要赞一声“好”,石久让的西洋乐和中国民乐有机结合,一改我往日印象里西洋乐与民乐放在一起时的凌乱和相互妨碍,对于《姨妈》一片表现剧情和带动观影情绪,堪称完美。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观后感(二):色调人生,这是我正式写的第一篇影片分析。
这是老师没有改过的初稿,有纪念意义。
色调人生
——浅谈《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的色彩运用。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是一部极具后现代即新型主义色彩的影片。它用丰富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位中老年女放弃家庭,独自一人在上海奋斗,以追求心目中的略带有理想主义的生活,最后却不得不在生活无情的辗转之中,放弃自命不凡的追求,随女儿回到原本的家庭的故事。而其中,导演对于色彩的运用,最为可圈可点。
一、 鲜亮光彩的颜色所代表的情感基调
该影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姨妈生活积极的时候和生活逐渐转入窘境以及生活陷入困境的时候。而红与绿等一系列的亮色就代表了第一个部分的整体气氛。影片的开始,从姨妈接到宽宽回到家中这一部分开始,场面的灯光调度就以鲜亮,光明的基调存在,以黄色光为主要颜色。呈现出姨妈在上海的后现代生活之中的积极,鲜亮的生活态度。不难发现,斯琴高娃饰演的姨妈出场的时候,撑着一把分外显目的绿色阳伞,在火车站周围的的人群中被突显出来,这就暗示了她力求与其他群众不相同的态度。之后,随着人物宽宽与姨妈的戏剧冲突的加剧,姨妈身上以衣服为代表的局部色彩就发生了相应变化,影片该部分以此烘托姨妈的性格特征,比如从先前的绿色碎花上衣,结合整个房间同样鲜艳的绿色,到之后提着绿色的礼品撑着绿色的伞再指责街头做菜的大妈要爱护环境,都能体现出姨妈清高,自命不凡的特征。再如在第二天宽宽因为吝啬的问题冲姨妈发火之后,镜头再打到姨妈身上的时候,姨妈的衣服已经换成了主色为紫色的绿色碎花上衣,突出了姨妈老气,斤斤计较的特征,暗示姨妈的物质本质。这之后片中第一个情节点的出现,就是宽宽离家出走,镜头给到宽宽坐在布满偏绿色光的出租车上,数秒之后转场出现女生飞飞红色头发的大特写。此处一是让人们对女生飞飞提起关注,代表了宽宽对女生飞飞的鲜明情感。二是暗示女生的出现,将会带来一定的危险。后来姨妈在警察保护下放钱时穿的竖条纹衣服,有表现紧张的作用,事情结束之后的横条纹衣服,暗示事情稳定告一段落;我把宽宽离家出走至找飞飞一系列事情发生解决之后离开当做情节点一。这之后,导演安排表现了姨妈一个人追求理想生活的一个段落:宽宽离开之后,姨妈换上了白色带有紫色斑点的衣服在房间里逗鸟,配合背景的音乐,烘托出姨妈平和的生活状态,意在交代姨妈这样的追求的生活还算快乐自在。接着转场至一片枯老发黄的树叶的大特写,随着镜头的上摇,镜头中心由枯黄叶片逐渐转向青葱的叶片,打光也更为明亮,再加上紧接着姨妈的中景,穿着粉色的衣服打着太极,这些都突出了姨妈追求理想生活的后现代心态。可以发现姨妈与周润发饰演的潘知常的第一次相遇,姨妈穿有粉色的衣服,周润发是浅蓝色的衣服,交相映衬。紧跟其后的一组全景之中,其他听戏的老头老太都是以黑色灰色衣服为主,只有身处前景背对镜头的老头穿有一件大红色的衣服,镜头后景,就是姨妈和潘,伴随几个特写镜头,表现姨妈对潘表现出的爱慕,暗喻爱情。片中最多出现的就是红和绿两种颜色,几乎伴随整部影片,在姨妈与潘发生一系列的剧情转折及人物冲突之中,人物的色彩设计都不缺乏这两种颜色。红色上衣绿色外套,绿色上衣红色外套交替表现出姨妈与潘人物关系的辗转;当关系进一步的时候姨妈的全红色泳衣却在水中褪色,体现了姨妈确信自主理想生活已经出现但她无法驾驭。与此同时,出现情节点二。
二.逐渐暗淡的颜色代表渐入窘境的生活
由于轻易听信潘的话语,姨妈的多年积蓄被骗。(片中没有说潘是不是好人,但别有用心的给了一组镜头,表现潘对姨妈的爱护,是一个开放性的情节)此处便是情节点二,从此处开始,影片主色调开始发生变化,打光逐渐生硬偏冷,有色光不再,更多的是白光以及现实的自然光。人物的衣物多出现以棕色,深蓝色为主,人物矛盾加剧,戏剧冲突加强,影片逐渐由理想睡梦般的形式主义基调,转入冷清的现实主义基调。在这个部分的结尾,姨妈躺在医院里,构图以惨淡的白色为主,阴冷的打光,突出姨妈生活已经陷入惨淡。之后出现的月亮将画面色彩转入红色光为主,暗示姨妈仍然对理想的生活充满憧憬。这一组镜头很值得赞许,光毕竟是虚幻的,红色的暖光,与现实白色病衣同时存在在一个镜头之中,表达了姨妈即便拥有伟大的理想但还是要向现实低头的残酷。
三,硬冷纯粹的色彩代表陷入困境的生活。
情节点三,就是姨妈跟随赵薇饰演的女儿回到东北。此处的打光已经是无色的硬光,主要色调以灰色等暗色为主。观察宽宽再次来到姨妈家中路上的全景,以全部灰色的水泥布景,除了一红一绿的热水瓶,家中也同样是清一色的暗色基调。此时结合人物,便是身穿衣物已经没有半点鲜艳色彩的姨妈,她面临的是生活的崩溃,同时体现出的是理想破灭的悲哀。最后,导演安排了一个非常具有刻画性的镜头,在老头拿走红色的热水瓶之后,整个画面中基本不存在突出的颜色,整个镜头以灰色为主,伴随周边放着京剧的音响。此刻,姨妈咳嗽声不断,面目生硬,而与此同时她对于热爱的京剧已经没有感觉了。
。整部影片的风格从形式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影片的色彩也跟随剧情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鲜艳到生冷的过程。色彩的变化,也就代表了主基调的变化。同时在其他视听语言的极力烘托之下,姨妈的后现代理想就这样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之下逐渐变得空洞,直到破灭。而这部电影就是导演抒发对现实无奈、残酷的形式化表现,明显也略微夸张的色彩转变,更好的印证了这一点。
——2013年7月24日星期三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观后感(三):一霎时把前情俱已昧尽
斯琴高娃说出“慢慢觉”这三个字的时候,我还没完全进入状态。总觉得她和卢燕说的上海话里面有股浓浓的一板一眼的京腔,让我有种不自觉的抗拒。而那三个字仿佛一下子击穿了我。那是爷爷的口头禅。自从爷爷三年前去世,家里就再没人那么说了。她虽然说的那么不经意,但又让我想起了爷爷,想起了上海。
片中的上海并不是常见的那个繁华的大都市,大部分场景都是里弄和那栋没什么特点的老房子。上海基本上是一个符号,一个背景,尤其是与影片结尾的鞍山部分对比。整部影片的风格也有点夸张,不太像许鞍华以前几部电影的感觉。斯琴高娃和卢燕的表演老道而略带舞台味儿,又把这种夸张和后现代衬托的恰到好处。
影片用一段京剧《锁麟囊》引出周润发饰演的骗子潘知常的出场,姨妈迎来了本来应该平淡的晚年生活中最大的转折。只可惜,周润发这段的配唱用的是一位青年坤旦的录音,听起来极为古怪,若能改为年纪相当的乾旦的录音,效果一定更好。周润发拿出早年演出港式喜剧的劲头,用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还有张嘴闭嘴古诗词,再加上那两撇小胡,塑造出的是一个太过明显的骗子。(不过,他在路边倚着雨伞而站的样子,仍然令人心动。)而姨妈偏偏看不出来。爱情中的女人就是这样几乎没有智商。但我相信,她内心中一定充满幸福。从开始时的小心翼翼、遮遮掩掩,到后来的全心投入、飞蛾扑火。尤其是他们俩穿着戏装在阳台上那段,完美得近乎虚幻。不过,也因为太完美所以注定破灭。编剧还是比较善良的,让潘知常在姨妈身边坐了一夜才离开。也许是想暗示他对她还是有感情的,但骗子终归是骗子,当他披着风衣以小马哥的姿势消失在走廊里,姨妈也彻底崩溃了。而水太太的死和金永花的入狱,则是更加意外的打击。赵薇饰演的女儿的出现也并没有带来希望,而是将姨妈拖回她曾经逃离的过去的生活。
当片尾,姨妈做在小摊前麻木的吃着咸菜,旁边的收音机里又传出那段《锁麟囊》,真是恍若隔世。我突然想到《锁麟囊》这戏其实简单来说,讲的就是一个因果报应的故事。而里面除了片中用的,另有一段著名的唱段唱词:
一霎时把前情俱已昧尽,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
我只道铁富贵一生注定,又谁知人生数顷刻分明。
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到今朝哪怕我不信前尘。
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他教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
休恋逝水、苦海回身、早悟兰因。
姨妈早年狠心撇夫弃女,毅然回到上海,半辈子也许风光却注定孤寂。最后,却又被迫回到鞍山,在前夫和女儿的身边艰难维生。岂不正是“人生数顷刻分明”,怕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教她“休恋逝水、苦海回身、早悟兰因”。于是,“一霎时把前情俱已昧尽”,姨妈的一段后现代生活也就此落下帏幕。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观后感(四):有一种喜剧是悲剧
这是一部我看完之后苦思冥想却不得其解的电影。很少有看不懂的电影,更何况这是一出喜剧。看完之后开始回味其中的每一个镜头,却怎么也体会不出喜剧的成分。反而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感叹,觉得悲从中来,而非喜出望外。
姨妈的人生是一种悲剧。艺术是残忍的。把一种悲剧转化成为一种喜剧并不是最根本的目的。而最根本的,就是在其中感受到一种意义所在。这样才能够让艺术所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的本质得以表现。平心而论,在这个电影中,无论是元老级的 斯琴高娃 周润发,还是争议级的 赵薇史可,都已绝佳的演技,将这部绝对生活化的影片,提高了多成价值。 昨天看完 夜 上海 时,的确有太多想说的话,可是表达时就变了味道。今天欣赏完这部优秀的影片,有一种想说,但是说不清楚的感觉。觉得有话要说,却最终还是不知道能说些什么。可是如果不说,就觉得心中很压抑。因此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比 夜上海 更有观看价值。像流水一样平常而又确确实实不平淡的情节,让人一下子从生活中似乎挖出了些什么久违的东西。那可能是一种向往,也可能是一种放弃。很抱歉,我现在处于思维混乱中,无法阐释清除。
有时候在想,一段人生,如果把它当作一道考题去做,自己最终究竟可以的多少分。如果只是想得满分,那么满分的人生究竟是什么样子,又该如何拿分。这似乎就是在问,怎样才能是我的生活有最高的质量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吧。很多人觉得,只要快乐,就是最高的质量。或者还有些人觉得,能够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就是质量。无可厚非。已经真正的明白,价值观 三个字 在不同的人身上有着如何不同的体现。就好像姨妈一样,当年义无反顾的放弃婚姻和孩子回到上海,或许追求的只是上海这两个字而已。而后来的精打细算与投资失误,也是其爱财的取向。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爱财的人。可是并不是所有爱财的人都是贪财的。如果像姨妈这样,对待感情对待身旁的亲人多了几分狰狞,对待钱财对待身外之物少了几分冷淡的话,世界,或许只剩下了黑白的色彩。生命,又会有怎样的价值?
不过很庆幸的是,姨妈并不是一个单单纯纯的利益的追求者。那个在城市中努力的尽着自己应尽的义务的人,那个徘徊在十二层楼的楼梯间喘着大气的人,那个因为一只死猫而胆战心惊,为了几片菜叶而勇敢依法的人,似乎并不只是一个小市民那样经不起推敲。
可是那个指着天宣扬义务,对着地祈求保佑的,时而高大,时而又显得渺小的姨妈,最终,不还是流落他乡,沦落为一介衣食难保、在寒风中吃着馒头夹咸菜,品尝着晚年疾苦的人么?生活在这世界上的,有哪一个不是凡夫俗子,又有哪一个不想过上好日子?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在概括人世间利益熏心的悲凉?还是仅仅在阐释,这个世界上由生如死的一条规则?悲哀的是我们活在当下,却都无从知晓。多少人为了生计,绞尽脑汁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丧尽天良。我们咬牙切齿甚至破口大骂,却很少想像,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这个环境,究竟有没有给与它们一个机会,让他们找到一条谋生的途径,为未来,找到一条出路。或许对于他们,我们已经不公平的剥夺了他们“未来”的权利,因为他们不曾敢于梦想。
姨妈就是这样,虽然不如影片之中一家外来打工者生存的不易,却也还是在奢望富贵人生的同时,计较着生活的每一笔开销,甚至体恤着每一分钱来得的艰辛。这不就已经很好了吗?可惜不知足,使她多了机会,却也栽了跟头。更可惜的是,这个跟头,让她一蹶不振。
我发现自己对这部影片越写越有感觉,乃至此时此刻很想大哭一场。这或许就是喜剧的魅力,是任何一出悲剧,所不能表达的后续力量。
问问良心,是什么样的力量,可以让一个母亲,亲手结束自己女儿的生命?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可以让一个母亲,义无反顾的背叛自己的家庭?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可以让一个女儿不愿回馈母亲爱?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孩子,竟然想出绑票的主意,来为一位素不相识的网友易容?又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可以让一个活生生的人,为一只下落不明的猫,丧失生命?
扪心自问,我们每年政府40%的内部开销是不是过于庞大?那些在电视萤幕上总是出现的 从紧张的财政开支中拨款...用于... 的语言,除了刺痛着我们的人民,有没有深入每一位当事人的内心?扪心自问,我们的经济建设是不是已经在改革的潮流中开放的刹不住车?我们还要等待多久?
只可惜姨妈并不明白,她的翻版,在她的身旁,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不屈服于命运的他们,每天都奋斗者试图改变命运,却不知道自己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人,即使可以复活,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耶稣,救了自己,还是救不了世界。孤独地幸存成为了上限。没有下限。多么可怕。又是多么可笑。
当然,对电影还是有很多不解之处。比如两次出现的夜景是代表着什么...
这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
它带给我们的是触动,而不是感动... ...
原来,有一种喜剧叫做悲剧。
也有一种悲剧,叫做喜剧。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观后感(五):赌徒许鞍华
2005年周润发已经宣布不接国产电影了,所以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找来周润发来主演本身已经是一件挺了不起的事了(当然,发哥近几年也接了不少国产“大片”)。这种器题材其实挺难拍的,太真实了,太生活化了,我觉得华语电影圈里能把这种片拍得这么好的寥寥几位——贾樟柯、李安、蔡明亮,当然还有许鞍华(个人观点)。
说道赌徒,不得不说许鞍华真的很爱电影,总觉得她的世界里只有电影和她的亲人,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之前的一部电影是“玉观音”,讲真,玉观音拍的是挺不好的,(可能跟回归后整个经济和政治环境让导演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但是,在票房口碑都不大好的“玉观音”之后,许鞍华敢接“姨妈”这种电影,能说她不是赌徒吗?更何况,单从剧本来说”姨妈“跟”女人,四十“又是多么像,所以说,许鞍华真的是一个很爱赌的导演。不管输赢,因为她总能找到投资方(没办法)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观后感(六):荒唐的无奈性
一
看完电影很自然的想到了池莉和阿来的小说
每一代人都将随着时代的变迁步入 后现代格格不入的生活
看似荒唐更多的还是无奈吧,有多少人能紧跟时代步伐呢,我们今天在说着美式英语告别上个世纪的英式腔调
没有人知道我们明天会说什么
生活无法预知,这是生命的意义也是荒唐的根基
看着我们的父辈,他们无法理解现在年轻人怎么会和他们过去有那么大的不同,他们吃的是霉豆腐,上学走几里路,学费是几块钱,
当然更无法了解为什么现在流行女生短发男生长发
荒唐的背后往往是悲凉,被时间隔离,和身边的亲人貌合神离
二
其实,我更想说的是这部电影没有那些描写后现代生活的小说来的好看。
但也许是对主题的偏爱,我还是看完了。或者是描写后现代的小说太多了,感觉电影远没有我看的那些小说来的深刻和细腻。
又或者文字本身就比影像深刻吧
三
总觉得那个叫斯琴高娃姨妈的小孩出现的很刻意,他和整个故事的关联性并不大,对于姨妈的故事可有可无,于是他好像是被导演叫出来表演的,匆匆来去为的只是突现姨妈的落伍,手机网络都不懂,落伍了吧。其实没有你的表演,姨妈一样可以很自然的从生活感受得到落伍。窃以为作得痕迹深了。
赵薇在戏里的表演不错,改变了我对她以往的看法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观后感(七):老太太真的成了老太太
本来是冲着金像奖最佳配乐看的。不料这种小市井的故事确是有几分生动有几分深刻。
姨妈是个自命清高的人,看她的房子看她的生活都无处不透露甚至是展现出她的小情怀。这可能就是上海人骨子里那种优越感。但当她对寄宿的外甥抠成那个德行时,我心里在想:上海人也不过如此,斤斤计较,还不如咱们过得洒脱呢。
公园里偶遇的唱京剧的迷人老夫,开始一段浪漫的黄昏恋。
不过你难过我也难过这种话从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太太嘴里说出来还是怪奇怪的。斯琴高娃同周润发对戏的一段实在精彩,美好得让人信以为真。那段京剧从屋里唱到阳台还真像几十年的戏友。可是结果还是这么赤裸裸。傻瓜都看得出来他在骗他。潘如常风流倜傥脱口而出的诗词确实吸引这位读过大学的老太太,哪怕他骗走她一点棺材钱,她都愿意相信他是真心的。
配乐确实好,是久石让的风格。小喜小悲,可正是这种真实的起伏让人不自觉就代入其中了。
我一直避免看这种小市民的电影,因为觉得压抑,可这就是生活。最后叶如棠啃着馒头和着咸菜,还她年轻时欠下的帐了。老太太真的成了老太太。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观后感(八):后现代的都市生活
影片以姨妈为主线展开,带出了几组人物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故事:姨妈与侄儿宽宽,姨妈与邻居水太太,姨妈与陌生人金永花,姨妈与暧昧的潘先生。最后回到姨妈自己的生活。围观中展现了姨妈这样一个丰富多姿的人,表现她的后现代的生活,以及导演对这样一种生活的态度或是看法。
后现代生活中每个人的生活状态。以姨妈为典型,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却因为经济的窘迫而不得不接受现实生活。她说一口标准的被认为过时的英式英语,甚至还带着知识分子可能都不具备的社会责任感,骂楼里面的小市民是瘪三,对他们的市井气息嗤之以鼻,谁会想到她的过去呢?因此,姨妈自命清高,她觉得自己不被理解而不愿过多人交流,其实折射出去,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这样的:在后现代的都市生活中,个人空间的过度私人化。我们不了解我们生活中的人,我们的邻居或是朋友,不了解他们的过去或是家人,只知道作为个体存在的这样一个人。就像姨妈我们一直以为她的女儿在美国,她的一生都是在这样一种自我满足中度过的,原来她也有不为人知的过去。她与周润发谈恋爱了,练周润发的背景都不了解。我们也不知道水太太是否有着一段心酸的过去,我们只知道她把那只名叫飞飞的猫当做了生命的寄托。
后现代的都市生活中,每个人都形成了既定的生活方式或是生活状态,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去,处于希望被人了解得同时又更不希望被别人干扰的矛盾状态中。但是人毕竟是社会化的动物,同社会的接触是必不可缺少的,这种接触集中表现为交流,更进一步,与人的交流。于是水太太与姨妈为一些生活琐碎小事冷嘲热讽,姨妈会去帮助别人,会答应陌生人去家中吃饭……以此减少自己都市生活的孤寂感。每个人在把社会的接触当做自己心中孤寂的倾诉出口。而且,每个人都找到了一个被姨妈成为“谋略”的生存方式:既能最大程度的保留自己的私人空间,又能与社会有必要的接触。我想这是后现代都市生活最重要的特征。
有趣的是,许鞍华并没有一味的批判和反思这种后现代生活的对人家关系的疏离,反而为我们留下了人际关系的一缕温情的余味。姨妈做错事情后会不惜去弥补(想把高价买来的坟墓作为飞飞的墓地),姨妈在赶走金永花后,在门背后若有所思的听着门外的一举一动,金永花会在门上留一条鱼;宽宽在临别后为姨妈留下手机……最妙的是周润发与姨妈的关系,影片也始终没有告诉我们姨妈是不是被骗了,即使被骗了,周润发还是会陪着姨妈一个通宵。或许导演对后现代生活的一点希望。
另一方面,许鞍华对姨妈这个人或是说对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的一种嘲讽。姨妈身上也有小市民性:舍不得为宽宽开空调,水电费AA,甚至整个影片的前部分都是带着这种嘲讽的意味。影片以宽宽的视角切入,后面随着宽宽的离开,视点的转换,但这种嘲讽并没有马上停止,姨妈带着自己织的游泳衣去游泳结果被认为是例假来了,偷偷摸摸得带人回家吃饭等。
影片态度转变发生在姨妈跌倒后,由此引出来的她的年轻时的往事,我们才姨妈后现代生活的另一个维度。这以后导演的态度转为同情和哀叹。观众看到的是姨妈不得不再次向生活低头,跟着女儿回到东北老家。明月的出现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明月本来是希望和光明的象征,结合姨妈回到东北老家,表面是家庭圆满的回归,可是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并没有完全和解,后现代生活的本质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她说:“上海呆不下去了。”,尽管回去之后会不知如何面对她曾经伤害过的丈夫与女儿,可一个人孤苦伶仃,不回去又能怎么办呢?回来东北后,她选择失语,与丈夫没有交谈,在女儿和男朋友吵架时也一言不发。透过一轮圆月,姨妈背后的凄凉和尽览无余。
在影片中,明月还出现了一次,宽宽半夜醒来发现明月,原来宽宽也有心事。因此,这种无法释解的东西不仅存在姨妈象征的上一代身上,也出现了宽宽代表的下一代心中。明月似乎成了厄运的征兆,这个厄运是无法消失的,是会陪着每个人一生的。有一种对命运的无力感。
我将它解读为导演不能为后现代生活找到一个调和的出口,尽管导演表达了她一定的乐观希望。
许鞍华的后期的电影,依旧缺乏电影性。影片的一头一尾都显得突兀,对镜头的有些生硬,画面也略微粗糙。它的优势在于对社会人物的把握精准,特别是社会底层人物的塑造上,多面向而显得生动,这也是影片能够打动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由这样的社会人物带出的社会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像金永花生活所迫不得不杀死自己的孩子而坐牢
我们怎么解决后现代都市生活的困境,社会如何提供一个给底层人物生活的空间。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观后感(九):我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姨妈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是继《疯狂的石头》之后让我看完了还意犹味尽的一部国产好电影。剧中主要演员入木三分、非常出色的表演就无需我在此多作阐述了,他们在表演方面的天赋已经不需要任何的电影去证实了,这种出色已经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了。我所感动和感慨的是剧情,是剧中所孕育着的你、我、他的后现代生活。
姨妈就是一个有些文化、有些存款、有些想法、有些无奈、有些不甘心、有些清高的四十多岁将近五十岁的中国妇女。她想过优雅而又舒适的生活,所以有机会从东北回上海的时候,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自己的丈夫和女儿;她渴望亲情,所以在外甥骗她钱的时候还会帮着他向警察隐瞒实情;她渴望爱情,所以当她看到眼前这仪表堂堂的中年男子的时候会抛开守身如玉的清高而激情四射地投入他的怀抱;她渴望奇迹,所以当她听到有个发财的机会的时候会毅然决然地挖地三尺把自己终身的存蓄全都抛了进去……
看过《疯狂的石头》的人应该习惯电影里的这份冷幽默了,我基本上也是从开始一直笑到她从天梯上摔下来为止。然后,影片换了一种表现手法,开始走悲剧路线了,我的心酸就从她摔下天梯的那一刻从心底泛起了。
姨妈回到了东北,过起了一家三口团圆的日子。白发明显地四处散落在她的发间,她不停地拖着地板,而她的男人却悠闲地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刷着牙一边哈哈大笑,情不自禁时还将嘴里的刷牙水直接吐在了地上,姨妈没有任何脾气地继续把地板拖干净。电影放到这里,我真的很生气,这样的男人,换成是我也一样会头也不回地离开他!最后一个镜头:姨妈坐在自己摆的地摊前,从饭盒里拿出几根酱菜就着大馒头吃了起来。此时此刻的姨妈,就只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太太,没有优雅、没有亲情、没有爱情、更没有渴望,她甚至连摆在眼前的地摊上的这些小商品是不是卖得出去也不关心了,没有叫卖,更没有讨价还价,那种对生活和对未来的淡漠深深地渗透在她的神经和血液里!
命运,强悍的永远是命运。
我们又何尝不是现实生活里的“姨妈”,不断地争取,不停地努力,不懈地抗争,到头来才发现一切的反抗都是徒劳的,都是苍白而又无力的,我们终究不是强悍的命运的对手!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观后感(十):儿戏的"后"
人生很多事情是需要谋略的.
英式英文最有品位!
文言文好啊,可现在谁还说啊?!
“吉日良辰当欢笑,为什么鲛珠化泪抛?此时却又明白了,世上何尝尽富豪。也有饥寒悲怀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轿内的人儿弹别调,必有隐情在心潮。”
姨妈也是需要品位的人呢!尽管她口口声声"在这种年头,有人帮我发财就是最大的爱了."她对这个物质流淌的世界保持着既憧憬又警惕的若即若离.尽管她被同化,被骗子捧句"佳人"便以为圆了昔日的梦,便不关门的吊开了嗓子,她却不肯轻易妥协,所以她不可能在这里久居.
姨妈也是有追求的人呢!当年抛夫弃女,没有多少人能为"无论如何都能活下去"的生活有这般执着和勇气.可这楼下尽是棚户的地方,真能觅得她的幸福?一切粉底般姿态在遇到真正生活的冲击时才会被泪痕涤洗."我都这把年纪了,你要是十七八岁骗骗我,我还能挣回来对吧.可是如今你在决我的路啊!"她那外来的灵魂,便真如十七八岁的无知又倔强的少年一般.结果只换来跳入泳池中化散的血.
生活不允许你后现代,尤其是在这个不属于你的城市中过活,你不可能"后"过它和一直在它其中适应妥协的人,你的"后"在他们眼里只是华而不实的儿戏罢了.
但或许,姨妈比那些人更坚强,积蓄一夜之间成空,她也能沉沉入睡;而不像平日一把岁数还花枝招展的空虚的邻居,只因一只猫而自身的空架子毕现.只不过她也不是铁石心肠为了生计而对自己女儿下手的保姆.那么,她就在内疚与果敢中,梦想与现实中,终于从走入这个城市的同时,理好行囊准备离开.
.S:姨妈离开上海时出租车里看到的市景,让人立马想到了<迷失东京>中的同样伤情,看来在临别一个城市时才真正读懂它的人不在少数.久石让和耶稣玛丽项链虽相隔太远,但也可算是名副其实的"异曲同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