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6-13 03:25:24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是一部由让-马克·瓦雷执导,马修·麦康纳 / 詹妮弗·加纳 / 杰瑞德·莱托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观后感(一):历史中的人物

  美国电影最擅长把历史流中的瞬间放大来拍,由点及面。

  个人是如何改变历史,改变世界的。

  我一直以为美国精神就是英雄主义,个人英雄主义。

  其实,更像自由主义。

  每个人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而不是去管别人在做什么。

  推崇个人的自由,不仅仅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更是不干涉别人做的事。

  因为尊重每个人的价值,所以才能自由。

  这个电影,我觉得,离不开个人如何去改变当时社会这个套路。

  渺小的个体如何同巨大的利益做斗争。

  美国电影的永恒主题。

  只是,它不是英雄主义。

  他不需要崇拜,不需要励志,也不需要续集。

  它说的是一个人,怎么样为了活下去,活得更久一些,去面对,接受,斗争,学习。去思考,反省,后悔,改变。

  去接受以前不屑的人,去感受以前没有的感情。

  所以它不是英雄主义,它只是说任何人都有改变自己和改变他人,和改变整个社会的能力和权利。

  其实民主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言论自由是民主的基石。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观后感(二):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观感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影评

  光看马修麦康纳的飙戏就大呼过瘾,格局大气,内容与风格相辅相成,总想多给它一些美好的词语。但这不是最打动我的,想来是它里面所传输的思想吧!因为它把艾滋病患者,同性恋,去除猎奇性、奇观性,当做普通人来看待,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感情纠葛,他们就是我们这样实实在在的普通人。何况它发生在德州。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德州,作为紧邻墨西哥的的西部地区。德州我们最为熟知的是德州扑克(当然德州扒鸡是山东的)。在并入美国时它是以独立的国家加入的,从根底这一方土地的居民就保有州内高度自治的独立性与排他性,地域广阔农场众多,盛产牛仔和枪支,造就了这里的名分彪悍。怎么说呢,就是盛产老炮儿,在这就得讲规矩,不服就干的个性。觉得政府的措施与本州不符,就组织武装闹独立,不听话的总统肯尼迪就是在德州被打死了,而李安拍的《断背山》里的杰克最后也是在德州遇害,德州排斥同性恋,李安这样的安排自有他的深意。

  电影里也多出表现得了艾滋,就会被戴上“基佬”的帽子,可想面对同性恋与艾滋病患者的双重标签,戏中人物的处境何其艰难。但电影的笔墨并不着重于此,镜头语音并不花哨,甚至画风有些粗粝,一开场跟拍镜头的组接,好像CCTV5的体育赛事直播,直白有效。一个普通的德州牛仔跃然于屏幕之上,他满口脏话,粗俗,不讲道义,还吸毒和滥交。一个普通的德州混子形象跃然于屏幕之上,而之后晕倒检查到得知患上艾滋病的交代一点不拖泥带水,回溯剧情,一开场看得羞羞的性交和得病因果,观众至此不禁要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了。

  而接下来回家吸毒,滥交。只不过借罗恩之眼继续告诉观众他就是这样得艾滋的,30在主角眼中是催命符,在观众眼中却是剧情的强心针,他真的只能活30天了吗?当然不,要不剩下的100分钟怎么编啊,编剧会愁死的。

  命悬一线,穷困潦倒,接下来是解决生命问题了。特效药xxx出现了,随之而来的是二三号角色的登场,给予医疗指导的女医生萨克斯与帮忙赚钱的雷蒙。

  接下来不过是都往好的发展了,不知有吃不完的药,还有用不完的钱,酒足饭饱思淫欲。不止要宣泄一下肉体上的性欲,还要抒发一下精神上的欲望。所以就有了卫生间搞艾滋妹与西餐厅约会女医生的戏了。而此时导演也给了他似真似幻蝴蝶的梦,一群蝴蝶簇拥着他,挺喜欢这一画面的,美丽也有些许安慰。

  生活如此美好,还能让你美上天了不成,戏再这样演下去就没意思了。于是他所触动的利益集团出招了。打回原形的罗恩此时才体会到这些黑心药商和无良药监和自己杠上了。自己是保命,而在他们看来则是虎口夺食。而雷蒙的死更感觉自己这一群人是被榨取完最后价值被遗弃的省会残渣。痛定思痛,同为弱势,罗恩决定散尽家财帮助患者买药治病,同时也一直和他这些人诉讼到底,不指望赢,但要告到他死……

  最后判决失败,虽有遗憾,但在我看来这更写实。不管是制药公司还是药监局亦或是不作为的司法机关。丑恶嘴脸已经展现,隐瞒已暴晒于阳光之下,官商勾结,愚弄百姓,看看自己的生活,咱又不是没体会,社会本如此,何必又捏造一个官腔的虚假梦境给大家呢?

  对应开场牛仔透过栅栏看着场上的牛仔尽情挥洒。结尾,牛仔虽身体欠佳,但还是骑上牛背奔出栅栏,我们成了栅栏下围观的吃瓜群众,而牛仔罗恩则成为了场上与困难搏斗,尽情展现人生的耀眼明星。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观后感(三):生命无价

  生命无价。然而人类在与疾病的对抗中总是处于下风,每当刚刚找到抗击一种疾病的方法时,新的致命疾病就会纷至沓来。艾滋病,自从发现以来便大肆侵袭人类,一直到现在,人类还没有找到对抗的办法,每年有无数人因为它而倒下。

  当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绝望、挣扎是最本能的反应。不管是混不吝的罗恩,还是温柔的雷蒙。在那个年代,在那个地方,对同性恋的排斥在某种程度上竟然超越艾滋病毒。但罗恩和雷蒙成了最好的拍档,雷蒙为了罗恩卑微地去求父亲,罗恩拥抱了雷蒙,这是超越爱情,甚至超越友情,对彼此的依恋、感谢和尊重。伊芙一开始就是个对生命尊重爱护的好医生,但她恪尽职守,尊重FDA和医院的一切规定,最终她重归对生命良心正直的根本,看清了医院和FDA的自私,给予了肯为所有患者抗争的罗恩掌声和拥抱。罗恩不是什么道德模范,他干的都不是正经买卖,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一开始金钱为上,对于没有经济能力的患者不接纳,但是当雷蒙死去后,他对生命更加唏嘘,对与自己同样患病的人心生同情,宁肯卖掉车少赚钱也愿意给穷人患者提供药品。

  在看此片的时候,我一直在感慨,这个马修买康纳怎么可能是之前我一直吐槽只会演小妞电影的马修麦康纳,而以前那个只在爆米花电影里耍帅的马修麦康纳又怎么会是如此忽然天成的罗恩?厚积而薄发,千万不要小看好莱坞对演员的锻炼。马修在林肯律师、mud里已经算成功转型,但这部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简直是无懈可击,也把他送上了奥斯卡提名的位置,当然竞争激烈,不知最后花落谁家。提名已经是肯定,谁敢说他演得不好?连汤姆汉克斯的船长都没有提名撒。

  而杰瑞德莱托大概拿男配没什么悬念了吧,把如此娘炮的gay演得让人那么心碎那么发自内心的怜爱。电影是精彩,而演员是完美。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观后感(四):向死而生的勇气

  近期,国内各大院线正热映电影《我不是药神》,社交媒体对这部影片也可谓是好评如潮,除了精彩纷呈的剧情和出神入化的表演之外,本片折射出的东西还有很多,尤其是直面了公众普遍关心的药价问题,随之引发的争议与思考如潮水一般汹涌而来。不少影评人在介绍这部影片时,会拿这它与另一部电影相比较,那就是2013年上映的美国影片《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如果真要给出评价的话,个人感觉《达》片可以称得上是珠玉在前。

  光看标题,《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会让人误以为故事发生在富豪如云、一掷千金的豪宅会馆,但如果看到本片的台湾译名--《药命俱乐部》,就会恍然大悟,原来电影描述的只是一群病人求医问药的故事。这部电影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表达的主题也极为严肃认真,讲述了德州电工罗恩·伍德鲁被诊断出罹患艾滋病以后,为求生辗转数地求医问药,由于电影中所提到的治疗药物--DDC在美国被禁售,被迫远涉重洋采购药物,并就此组建了所谓俱乐部,和其他病友一起分享来自国外的所谓“禁售药物”。影片中的男主角罗恩是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美国工人,嗜好烟酒、粗鲁无礼、生活混乱、极度厌恶同性恋,但在他寻药治病的过程中,一切都在悄无声息的发生变化。面对步步逼近的死神,他从起初的惊慌失措,到后来的积极应战,直至最后的坦然面对,不仅积极自救,还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了许多和他一样不幸的病人。看过电影的人都会记得其中的一幕场景,罗恩有个病友雷蒙,不仅是同性恋,还是易装癖,属于当初他极度鄙视的那类人群,但随着两人患难与共并肩作战,罗恩慢慢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两人一起去超市时偶遇老相识,对雷蒙出言不逊,罗恩果断出手要求他跟雷蒙握手表示歉意,为他的病友赢回了尊重。电影开篇时,医生宣称罗恩只剩三十天的生命,但在他自己不屈的努力下,活过了七年,对生命还有了一次全新的认识和升华,可以说,男主人公成功地完成了一次从肉身到心灵的自我救赎。

  《达拉斯》的情节与《药神》有颇多相似之处,一样的重症患者群,一样坎坷的求药经历,一样艰难的四处碰壁,虽说剧中男主角购药的起因动机不尽相同,但救人和自救的理想并无二致,电影同样聚焦低收入的病患群体和黑幕重重的药物市场,只不过前者剖析得更为清晰透彻。《达拉斯》中提到了同性恋、艾滋病、医疗体制等诸多深刻的社会问题,讲述的故事沉重且残酷,但导演没有过度渲染苦难,也没有故作悲天悯人的姿态,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对徘徊在生死线上的这群病人,讲述他们如何为自己的生命和治疗权奋勇抗争,呈现出强者的姿态,马修麦康纳扮演的男主角就是这些人最好的代表,面对骤然袭来的厄运,我们是否应该束手就擒?电影给出了鲜明的答案,即便是面对死亡威胁,也要敢于反击,哪怕被认为是不自量力的还手。罗恩对抗的不止是疾病,还有制药商、医院和药管局,面对不公的制度,他像个真正的牛仔,给出了有力还击—让药管局见鬼去吧!看到这一幕,不禁想为这个男人击节叫好。

  和《药神》略微有些冗长的附加字幕结尾不同,《达拉斯》的收官强劲有力,牛仔罗恩骑上了狂暴的公牛,在颠簸不堪的牛背上,勒紧生命的缰绳,正如同他面对病魔所做的那样,坚韧强硬、绝不放手。俗语常说,千古难事唯有一死,但选择艰苦地活下去更为不易,这才是真正的勇气。正如尼采留下的那句名言: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观后感(五):With You and For You 与你同在,为你呐喊

  With You and For You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人物镜像与话语方式分析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以下简称《俱乐部》)相比好莱坞大制片厂流水线影片的大成本和大制作,作为独立电影,其投资甚至不足550万美元。然而,成本的低投入并不代表影片制作的畸形--从2013年9月的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开始,《俱乐部》就在一年一度的评奖季里饱受赞扬,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更是证明了它是一部高水准影片。

  能在仅仅9席的“最佳影片”提名中占据一席,无需赘言的是《俱乐部》对于电影基本元素及视听语言的综合运用是出类拔萃的,因此,针对纯粹的视听语言技巧分析,个人认为影片中的人物镜像与话语方式更具有探讨性。

  一、人物镜像

  电影是一门观照现实的艺术,其来源于生活,自然反映的也是所处生活中的人的生存状态。但“每一位电影创作者都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这也决定了不同电影的创作者会通过不同的、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认知,而影片《俱乐部》对于世界的观照方式来源于编剧与演员的一“内”与一“外”。 所谓“一内一外”是指,在故事剧本的内在创作方面,编剧对故事人物形象细节和个性进行了高度萃取和凝括,通过戏剧化提升展现现实人物的风貌。同时,对于如何“外化”展现剧本的精髓,男主角马修·麦康纳和男配角杰瑞德·莱托两人作为演员则以广受赞扬的“神演技”而完成了其作为电影创作者的使命。正是这“一内一外”,使得《俱乐部》成为了一面镜子,展现出了最真实的现世中的人。

  1.人物设置:剧本的内在修炼

  一个“非典恐同牛仔艾滋患者”与一个“异装癖同性恋艾滋病患者”,光是看故事的人物形象设定观众就能猜到影片会有多精彩---主人翁罗恩·伍德鲁夫是位男权思想浓厚的德州牛仔,在因为和妓女的不正当性交而染上了艾滋病之前极度排斥同性恋人群,错误地将同性恋患者与艾滋病等同了起来。编剧聪明地刻意强调了罗恩一开始的“恐同”观念,为的是罗恩在日后不得不与同性恋者打交道的过程变得更加锋利与凛冽,正是命运的无情对固有的“傲慢与偏见”的强烈冲击,人物在最终改变对同性恋人群和生命本身的看法时,戏剧的张力才得到最高限度的扩大。

  男二号雷蒙与罗恩一样都是艾滋病患者,但与具有深刻“恐同”思想的罗恩不同的是,雷蒙本人就是一位同性恋者,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异装癖者----他留长头发、化妆、穿高更鞋。在传统的好莱坞影像里,这样的人更多地会被冠以具有侮辱性的称号,最终命运往往也逃脱不了或变成喜剧人物被嘲笑,或变成反面人物被唾弃的窠臼。但在本片里,雷蒙的形象相对于传统的定位有了新的突破:他自尊、自我,甚至带点阳刚男性的自大,最重要的是,直至最终他都是一个完整的“人”的形象,而不仅仅只是电影的一个“元素”。

  与大片里只有“高大上”形象的英雄不同,创作者让罗恩和雷蒙的形象高度凝练了他们所代表的一类人的特性:牛仔的狂放粗野与同性恋者的敏感细腻,他们是普通的平凡人,有抗争,有妥协,有激情,有悲伤,有人的每一种七情六欲,正是因为这种立体式刻画,观众看到的才不是平面的、没有现实生活中熄火气息的人物形象。

  2、“神演技”:演员的外化演绎

  影片《俱乐部》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表演有两段----

  马修·麦康纳在影片中饰演的主角罗恩患艾滋病后独自前往墨西哥走私救命药品,此时已是医生对其“仅剩30天生命”的第29天,起先他开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却突然感怀生命无常,于是停下车拿起手枪欲饮弹自尽,可求死的念头败给了求生的欲望,在艰辛的挣扎中,罗恩终究抗争不过满心的苍凉而失声痛哭。全片自始至终没有听到主角罗恩说一句“我要活下去”,但是每一个观众都可以从马修张弛有度的表演中看到罗恩的隐忍、悲怆、无奈和无法磨灭的无畏。

  另一段最佳表演则来自于最佳男配角杰瑞德·莱托。杰瑞德饰演的雷蒙身患艾滋病多年,到底抗击不过死神,他了解自己行将就木,但到了生命的最终他也仍然不忘他视之为尊严的“美丽”:他站在镜子前,为自己擦粉上妆,要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漂亮的天使”。在以往的影像作品中,异装癖在观众心中的形象多是“特立独行”,甚至是“恶心”,而在这一幕里,杰瑞德的每一个眼神和动作动能将观众带到情境中去,让观众终于无视成见,在缓慢却蕴含着巨大引力的节奏里感受到了故事人物生命将尽的痛楚。

  不管何种类型的影片,能抓住注意力、激发观众情绪是很见表演者功力的,而马修与杰瑞德这两位功力强劲的演员几乎以“爆发的演技”撑起了一部影片所要具备的全部戏剧张力,可见二人获奖实至名归。

  不得不说的一点是,对于“最佳影片”提名作品的评价,好莱坞主流评论界的焦点向来集中于导演和电影故事本身,而评论界上一次出现像今年这样“一边倒”地趋向于赞扬主角与配角的情况,还要追溯到62年前的第24届奥斯卡。当年的最佳女主角费·雯丽和最佳女配角金·亨特以接近完美的演绎成就了轰动电影届的《欲望号街车》,而出演这部电影却错失当年奥斯卡影帝的男主角,正是日后凭借《教父》三部曲而蜚声世界的马龙·白兰度。

  除此之外,人们还津津乐道于马修和杰瑞德这两位男演员是“用生命在演戏”:为了完美刻画艾滋病人形同枯槁的形象,两人分别在半年和一个月内暴瘦了42斤和28斤,被影迷们戏称为“弹簧形身材”。或许这些只是花絮,但这却说明了两人的敬业精神,而奥斯卡最值得致敬的部分,恰好是电影人的精神。

  二、话语方式

  艺术审美过程的主体包括了创作者和受者,采取怎样的话语方式让观众感知,是导演和每一位电影创作者首先要考虑的事。简单说来,话语方式包括叙事方式和主题凸显方式两个方面。

  平心而论,《俱乐部》在叙事方式上并没有长足突破,其采用的是“平凡--麻烦或灾难--抗争--救赎”这一经典的好莱坞叙事方式,影片中“竞技牛仔”与“野花框画”也只是起暗示和推动情节作用的普通戏剧元素,因此,相对于大放异彩的人物表现来看,影片的叙事方式只能算中规中矩。

  不过,《俱乐部》作为一部区别于大电影制片厂之外、前后制作周期长达25年的的独立制作电影,能够得到好莱坞电影,尤其是近两年愈发保守的奥斯卡的认同不会是没有原因的,而归根结底,其原因在于影片的主题时刻凸显着美国时代精神的痕迹。

  毋庸置疑,电影是时代的“镜子”,从电影丰富的视听语言中不但能认识电影所“再现”的那个时代的表象,更能从中读出饶有趣味的潜话语。显然,电影影像的背后,更多的是精神内涵的东西,我们可以从每一部奥斯卡电影中窥见美国的时代史和它所构建的美国精神。

  本文的标题出自杰瑞德·莱托在凭借此片夺得2014年第86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之后的获奖感言,这恰好在说明了《俱乐部》的主题的同时又体现了奥斯卡精神:

  This is for the 36 million people who have lost their battle to Aids and to those of you out there who have ever felt injustice because of who you are or who you love. Tonight i stand here in front of the world, with you and for you.

  可见,影片《俱乐部》中导演所努力凸显的正是20世纪末以来美国所宣扬的“美国梦”和美国精神。故事虽然讲述的是主人公对体制的抗争和命运的抗争,但其“以小见大”的方式实际上要表达地正是现实中无数“平凡的大多数”的抗争。奥斯卡影像在主题上打的始终是人性牌,导演在展现主人公故事的时候,非常清楚他们想要受众“感知”到影片中的人物,而不只是简单地停留在对影片人物的单一价值判断上,而观众想从影片中看到的更不是别人的成功,而是从别人的成功能想象自己的成功。就这一点来说,《俱乐部》无疑是成功的,它极其精巧地处理了时代和人性的关系,让人性在时代中彰显,并体现出对受难者的终极关怀--“with you and for you (与你同在,为你呐喊)”。

  (全文为本人课程结业论文,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观后感(六):我发誓,再也不在手机上看奥斯卡提名影片了

  看了剧照才知道自己好多细节都没看到。

  那个时代的美国社会,给我就只有‘混乱’二字了,恰逢昨晚是在做思修练习册做累了才随便找了两部电影看看。思修啊~~~妈蛋!搞得我精神有点恍惚了,全是什么社会主义社会,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

  意外得知自己得了艾滋的罗恩·伍德鲁夫由开始的不相信,倒计时第一天继续着他的酗酒吸毒滥交生活,到后来去图书室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几近绝望,感受周围人的鄙视远离让他像一头困兽一样发怒打人。影片外的我。就那样看着他一个人在车上大骂然后仰头闭眼,深深的寂静,看着他在后来那几天里找尽一切办法,只为了活得更久点。生命进入了倒计时。那时的我在想什么?嘲讽,是的,接近无语的怜悯,直到这个时候他还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回顾一生,有什么意义。意义。意义。

  片中,有两次他一个人对着镜子静静地看着镜子中的自己,两次,我都很触动。我一直觉得当一个人独自对着镜子看着里面自己的眼睛静静地,那是在思考在与生命对话。

  找到了延续生命的方法之后,他就想着从中赚钱了,诶,这个时候我对他丝毫没什么好感。

  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他的呢?应该是在超市时候的那一幕吧,感动了Rayon也感动了我。至此,他的活着并不单单以他自己活着而活着了,公开反对政府反对医院反对制药局,延续着大量无助的艾滋病患者的生命,即使倾家荡产。即使结局终将是死亡。

  怎么说呢,这么沉重的题材。以斗牛的场景开始以斗牛的场景结束。生命就像是在牛背上,你所要做的就是紧紧抓住缰绳不让自己掉下来,如此卑微的生命呵,可是我们不能放弃啊。就像瑞恩临死前说的:“我不想死。”

  每个人都希望活着,然后在活着的基础上追求活得更舒服,最后才是追寻活着的意义吧。这是一般人,也是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性。但生命总会出现那么几个例外的,一如基因有突变。哈哈,这样的人才能使人类前进一大步吧。额,貌似又走题了,脑子里总是喜欢乱七八糟地想,表又表达不清。= =,终究学识不够。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观后感(七):活着才是活着吗

  加拿大导演让·马克·瓦雷执导的影片《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诊断出艾滋病的Ron(马修·麦康纳饰)在被告知只剩30天生命的情况下,结识了女医生Eve(詹妮弗·加纳)和变性异装癖病友Rayon(杰瑞德·莱托)后,对艾滋病患者以及同性恋的认知改变,从而创建了“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为大量的艾滋病患者提供药品,并不断与药管局斗争的故事。

  历史洪荒的滋养

  贯穿影片的矛盾点是——药品。一为AZT药品的使用,制药公司与药管局在利益的驱使下在没有长时间跟踪研究药物副作用的情况下就将AZT投入艾滋病的治疗使用中,AZT一年花费1万美金是当时最为昂贵的药物。药品的高价值并没有带来对等的高效用,在短短的几个月后,它破坏了人体正常的免疫细胞表现出极强的副作用。Ron在使用AZT后被墨西哥医生挽回生命就对AZT深恶痛绝。二为走私药品的使用,Ron为了让自己以及广大的艾滋病患者最大限度的享有生命,钻着法律的漏洞大量走私治疗艾滋病的药品。患者的大量流失使得药管局盯上了Ron的走私药品行为。

  医生与药品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影片平静地展现了医患关系的不纯洁性,即生命与利益的拉锯战。可见的明显的价值对比是药管局与制药公司的AZT售价为1万美金,而Ron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会费是400美金,价格有差但深层目的皆是通向利益。杀一个人杀一百个人的本质都是杀人,如果真要追溯,岂不是“五十步笑百步”?揭露社会性问题的难度就在于它没有脸谱化的标准,没有界限分明的黑与白,一切源自社会、人性的复杂性。制药公司有错吗?就像影片中说的它只是一个公司,是生意人,生意人不在乎利益那就是慈善企业;药管局全错吗?它的职能是为公民服务的政府机构,药管局与制药公司狼狈为奸必然是错,但政府机构正常运转是在一套完整体系流程下的,毫无疑问Ron走私药品的行为是不符合所谓规定的,药管局揪着他不放却是某种程度的尽职;Ron就全对吗?他的会费是400美金,他冷血地将手中只有50美金的少年呵斥出房间,如果他没有利益的回报,他哪里的钱买凯迪拉克、世界各地地贿赂医生走私药品?以上三者的差别是Ron在Rayon死后,再次看见那位凑够400美金的少年,决定收治没钱的患者,并且卖掉了自己的凯迪拉克。在剧作中重要的一点是人物要有转变,Ron就在影片的最后完成了这种转变,从不学无术的“痞子”成为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英雄”。

  Ron所代表的艾滋病患者群体与药管局的斗争在被法官驳回的法庭中落幕,但生命没有落幕。无数的艾滋病患者在争取有限的生命,他们给予败诉回来的Ron衷心的掌声,这是对生命的尊重的抗争,是在无法阻止的庞大社会体系中的人性的相互取暖。社会题材影片的结局往往因为其真实性而更加令人绝望,没有“邪不胜正”的大团圆结尾,它们只是社会问题的搬运工。个人的力量或者说肉体的力量何其微不足道,“众人拾柴火焰高”无法在历史洪荒中掀起滔天巨浪。滔天巨浪是即时、直观、瞬间作用的,而Ron的斗争只是水循环落下的小雨滴,落下时微不可见,成为历史的滋养,潜移默化地走进改变这洪荒。

  牛仔与花

  影片的主人公Ron,他有着瘦削立体的脸庞,白衬衣舒适地敞开胸口以上的扣子、有褶皱,穿一条阔腿牛仔裤,头上是革制的棕色牛仔帽,戴黑色雷朋眼镜,是典型的西部牛仔形象。他还热衷流连斗牛场、酒馆,喜好喝酒、嗑药、玩女人,这是西部片的风格。事实上影片的背景是80年代的德州,三四十年代兴起的牛仔文化逐渐被雅痞文化所取代,有迹可循的是片中Ron的职业是电工而他却崇尚着牛仔文化精神,最终走私药品的Ron也西装革履、衣冠楚楚起来了。影片在揭示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很好地还原了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大环境的悄然转变。约翰?韦恩说:“在西部片中,牛仔可以没有表情不说话,但是枪却不能不响。”枪在牛仔文化中有精神意味的不羁,Ron在得知自己病情后翻箱倒柜地搜刮出全部积蓄买了一把枪,在阳光照耀下的德州广袤的公路上,坐在车里的Ron失声痛哭却最终没有打响这把枪,这似乎预示着牛仔文化的失落。全片采取手持摄影的方式,使得影片画面全程处于自然抖动的状态,一方面更接近营造观众的直观视线体验,一方面也暗喻了Ron动荡不安的心理历程。

  当时的人们对同性恋无疑谈虎色变,普遍盲目认为艾滋病是同性恋才会感染的。明显对同性恋厌恶的Ron在得知感染艾滋病后被周围的人嘲笑鄙视为同性恋,内心的愤怒前所未见。然后杰瑞德·莱托饰演的变性异装癖病友Rayon出现在他的生活中,Rayon将他们的房间刷成喜欢的紫色、将自己的照片偷偷放在Ron打手枪使用的美艳照片中、为了帮助Ron丢失尊严请求富豪父亲……Ron渐渐地走进同性恋的世界,发现同性恋也会哭、会笑,有悲伤、有痛苦,是平等的我们。是的,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生命的存在都值得被尊重。只有在生命面前,人们庞杂的社会性质的标签都会被一一撕下,政客、富豪、穷人、同性恋、精神病患者……他们最后都赤裸裸,等待给予生命的判决。因着这样纯粹的平等,是否升起某种悲壮感、仪式感,而这悲壮的仪式,总该匹配对等的尊重。

  三种隐喻:小丑、花、斗牛。小丑站在斗牛场的中间,吸引发疯狂窜的斗牛的注意力以便失败的牛仔被人抬出去救治。Ron的房间里放着的小丑雕像,嘴唇鲜红是极大的笑容,却双目紧闭笼罩一种命中注定的哀伤。转变后的Ron就是这样的小丑,他挡在千千万万艾滋病患者的面前,首当其冲心甘情愿不求回报地与药管局抗争;Ron离开家的时候只拿了买枪的钱以及母亲的画,画上是一朵花,这幅画最后送给了他喜欢的女医生Eve。花携带情愫、有着温暖的震颤,是对母亲的思念是对爱人的祝愿,是最柔软的铠甲;首尾呼应的手法:开始Ron在看台下一边与女子性交一边透过木栅空隙目睹牛仔被疯牛甩落生死不明,结局Ron作为牛仔骑上一头疯牛与之正面交锋。完成了直视生命载体存在的各种形式并保有绵长尊重的仪式。

  (喜欢就去关注微信公众号:纸痒挠挠)吧,更多有趣的影评等着你喵喵喵*-*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观后感(八):在于自己,还是在于别人

  八十年代的美国,西部,达拉斯,画面旧旧的感觉,没有胖子,大家似乎都很瘦,眼神都有点迷离,却固执坚持自己的想法——比如讨厌gay。吸毒,醉酒,性交,生活就这样,踩一脚油门,扬尘而去,蛤蟆镜,金表,金链子。日子已经可以满足了,一群电工,都买得起毒品,玩得起3P,生活还有什么不好的?就那样的一口酒一口烟一次进出的身体,还有什么值得留恋。死了就死了,不会再回来了,但是他们还是想活下去。

  自我意识,生存的意识,在知道自己的境遇后的情绪过激反应,散落在医生身上的宣传单、病历单就像是张狂的内心对一切的藐视——老子有病?我看你们才有病!还只能活30天?去***,FFFFF,我好得很。

  回过头,平静下来,发现小弟弟不再起来,发现自己的女人被同事上了,只能在事后有点嘴劲——美女blabla,只是一切都开始让自己牛逼的内心开始纠结,我是不是病了,我是不是真的要死了,我是不是真的只有三十天了,我不要这样,我不能这样,我想要活下去。

  这时候,你发现,美帝的社会配套设施多门的完善,美帝人民的个人基础素养多么的高——去图书馆查资料,使用电脑找解药。能记住各种复杂药名和症状名字,背过GRE单词的那些大学生们都很头疼医学的单词吧,看看人家一个小电工,年岁已高,酗酒吸毒型生活紊乱的人都可以记住那么多单词,还能有条理地去和专业的Doctor叫板。

  美国不给我药,老子就去墨西哥。不得不称赞,墨西哥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某种程度上,一种偏执的精神让墨西哥人变得与众不同,成为美国人的救星——那没有执照的医生,一颗救人的心,虽然有些不羁,但是很靠谱。

  我可以走私药回来,我还可以很牛逼的装律师,这也说明宗教环境很好,让大家彼此都可以相互尊敬。当然,一个HIV的携带者还可以和FDA对质法庭,这也是不可以想象的——原谅我的一颗本土思维大脑。

  人性,在最后才是慢慢展开的,彼此的接受和互相的帮助才是要义,抛弃所有的顾虑,不要固步自封,一切都会好。

  老美很多东西都是那么真实,至少我知道,我不想死,也不想没有钱。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观后感(九):oh!cowboy

  就聊聊30天之前的内容吧

  抗拒!不接受这个事实。知道自己染了艾滋,wc怎么可能呢?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接受这个事实,他用自己方式,一个牛仔的方式,接着去追求自由,酗酒嗑药,直到被朋友们排挤。依旧硬气地说,:m~f~ 中指!ok 一个牛仔就是该这们硬,到时候告诉你,在艾滋面前你会怂。每一次短暂的耳鸣声伴随着嗡嗡作响的声音之后,都是一次沉重的思考,转折点,和对自己的发问,之后身体的每况愈下。即使医生让他留在医院里说可能会好过一点,他拒绝,因为他说,他宁愿死在路上!就是这个一个牛仔的秉性,从得病,被排挤,被安慰,医生的建议下,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被情调,放大很多次。吃着药依旧尼古丁,嗑药,喝酒,法力无边的同时,毒性也非常大。但是他终究屈服了。

  高速公路上的自问,内心的哭泣,在强大的病魔下,让牛仔奋起寻找出路,倒下去了就爬起来,我可是:: Brave bull rider. !

  真是的康叔真tm的帅,帅爆了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观后感(十):保持清醒

  叔本华说的:快乐是否定性的,痛苦是真实存在的。任何快感只是一时的,但是快感带来的后果却为人生定下了痛苦的格调。深思熟虑后发现,我应该摒弃已有的病态想法和无聊的偏见;死亡是撒旦或者上帝给你下的逮捕令,但具体哪一天被抓住,至少不会是医生决定,不会是别人决定;谁是真正的药贩子,时间会透露真相;世间是复杂的,擦亮眼睛看清冠冕堂皇的骗子和穷困肮脏的君子;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合法,什么是非法,到底是谁说了算?;如果有一天权利和利益可以掩盖所有反抗的声音,使之悄然无息,请坚定内心,即使不能发声;谁又是平凡?我并不知道瘦骨嶙峋的马修在现实中曾是奥斯卡男主,只是就把他完全当成了一个艾滋病患者,这个患者是一个fuck不离嘴的德州老痞子,无好感,直到片尾字幕打出其死亡日期我才感受到震撼,震撼的不是数字。他的生命是自由的,其它伟岸的词语都不适合用在他身上,活的愿望太强烈,在接到死亡通知书之后还对女人,干酒保有兴趣,这本来就不是一个绝望的人可以做到的,调侃生命的幽默为这部片子去掉了一本正经,他骨子里没有懦弱,影片人物的内心戏并不多,但罗恩几次的掉泪还是能让人感受到他的孤独恐惧他把这种感受藏到了心底,从行动去争取活的时间,在其中他发现了隐藏在药物背后的巨大陷阱。我认为他搞的达拉斯俱乐部初衷并不是为了拯救同病相怜的人,但没几个像他一样在知道真相后决定说出实话,大多数都选择妥协。雷蒙是个招人爱的角色,花枝招展的打扮给影片赋予了更多色彩,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外表下也有着强烈的对死亡的恐惧,他也可叫做她,和罗恩在超市碰见了一位老熟人的那一幕充满感动,这位老熟人请允许当时年代并没有对这样一位男扮女装的gay抱有友好和尊重的态度,但罗恩强制要求熟人和雷蒙握手,雷蒙淡淡的一笑深深吸引到我,无奈,感谢,安慰......都在其中,他把自己藏得很深,深到在父亲面前才表露出内心的恐惧,他需要被认同。那个年代独有的巨大偏见和无知在现在看来甚是可笑。哦~他是杰瑞德·莱托啊。演技太高就看不见演技了。最后,为什么要让罗恩这个痞子一直穿上与其不符的衣服带上与其不符的眼镜?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