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占鹊巢》:嫉妒与爱是一对姐妹
有人从甲骨文等古文字的研究发现“姨”次于“母”、“叔”次于“父”、“弟”次于“兄”的本质原因,是由古代农业结构决定的。在西方早期的儿童观中,很长的时间都把儿童看作小大人。近来的心理学更是把出生顺序作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话题,前不久还听到这么一说:一个男子的兄长越多,他出现同性恋的可能性越大。钱锺书在也发现:“小孩子总能讨大人的喜欢,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间就免不了时常冲突。”一个妖媚的美眉会引起同龄女孩的妒忌,有些高龄的老太婆也难免把妒火藏于释然一下中,大谈本分的道理。《长歌行》:“青青园中葵,焜黄华叶衰。”忽转而来的凄惨现实,在教诲读者要珍惜青春的同时,也仿佛一个可怕的恐吓。这如同一个老人对一个游戏的孩子冷静地来一句:“玩吧,马上就要死了。”说到这里,我发现我们的文化中对“小者”这个概念的心理是极其复杂的。爱幼是传统美德,恐后浪是本能原则。人们对“小者”的诸多心理大凡可以证实这种矛盾。
电影The Other Boleyn Girl中,姐姐Anna野心勃勃,工于心计,很外露地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妹妹Mary呢?她也并不简单,如果她真爱自己的所谓田园宁静生活,在亨利八世受伤时,她大可不必出现。而且,她告诉舅舅妹妹私下结婚的事情同样表现了自己对权利的贪嗜。她像一只猫,一只窥伺着什么的猫。那么,“什么”是什么呢?
是爱情,建立于权利和威望上的爱情。
当一个人沾染上爱情这种东西,就难免要碰上嫉妒。古代波斯国王薛西斯有个可怕的妻子,把与薛西斯有染的女子之母做了大型整容手术:割了耳朵、嘴巴、舌头,还不忘把乳房割下来喂狗。研究一下“嫉妒”(jealous)的词源就发现,它来自古法语gelos,除了“嫉妒”还有“热情”的意思。正是这种热情,姐姐Anna将刚刚生完孩子的妹妹的心上人抢过来,还把她打回老家疗养。
爱情中的人本来就有病,此二女的嫉妒不属天生的,是这场暗藏财富、地位、声望、权势的爱情诱发的。大家如果要平衡一下对“小者”的心理,不妨看看《简爱》中的几姐妹,相对于Boleyn姐妹来就和谐多了。
真正接近姐妹嫉妒情节的电影,似乎是《致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