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时事评论

话“枨也欲,焉得刚”

发布时间:2022-09-05 10:20:29

  话“枨也欲,焉得刚”

  傅伯勇

  现在很多场合,能够听到真实声音的机会越来越少,尤其是能够听到正义与公理的声音过于渺茫。即使如各级的“两会”,那些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虽然也有“直言不讳”的,但有几人?所占比例有多大?在国家机关有一官半职的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能够“为民请命”的,几乎更是“噤若寒蝉”、“三缄其口”。何也?明哲保身也,或保官位,或保身份,或保光环,或保一切想保的东西。

  这使我想起《论语·公冶长第五》中的话来:“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这讲的是:一天,孔子在和学生们讲天地道理时,忍不住感叹道:“我还没有见过真正刚强不屈的人啊!”那些弟子都觉得很奇怪,他们认为像子路、申枨等,都是很刚强的人。尤其是申枨,他虽然年纪很轻,可是每次在和别人辩论时,却总是不肯轻易让步。即使在面对长辈或师兄时,申枨也毫不隐藏,总是摆出一副强硬的姿态。大家都对他退让三分。所以,当学生们听到孔子感叹说还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时,他们都不约而同的说:“如果要论刚强,申枨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多,怎么可以称得上是刚强呢?”一个学生问:“申枨并不像是个贪爱钱财的人,老师怎么会说他欲望多呢?”孔子回答说:“其实所谓的欲望,并不见得就是指贪爱钱财。简单的说,凡是没有明辨是非就一味和别人争、想胜过别人的私心就算是‘欲’。申枨虽然性格正直,但他却逞强争胜,往往流于感情用事,这不是一种‘欲’吗?像他这样的人,怎么可以称得上是刚强不屈呢?”孔子又说:“所谓的‘刚’,并不是指逞强好胜,而是一种克制自己的工夫。能够克制住自己的欲望,无论在任何环境中,都不违背天理,而且始终如一,不轻易改变,这才算是真正的‘刚’啊!”孔子说的“刚”,就是坚持方正,就是坚持正义与公理,始终如一,百折不回。

  而一个人一旦有了某方面的顾虑、欲望或企图,他可能就“刚”不起来了,“刚”往往就会荡然无存。譬如面对是非,他可能或狼狈为奸,或随声附和,或骑墙观望,或金口难开,或装聋作哑,或顾左右而言他,或巧妙应对瞒天过海,或隔靴搔痒,等等。譬如面对钱财,他视财如命,如果你拿钱财贿赂他,他就会大张其口,欲壑难填。譬如面对美色,他心花怒放,馋涎欲滴,如果你拿美女勾引他,他就会中“美人计”,乐不思蜀。譬如面对权力,他恋恋不舍,贪得无厌,如果你拿官职许诺他,你要他干什么他就会干什么。譬如面对读书,他求知如渴,如果你与他天天谈书,都有见地,话一投机,你可能就可以牵着他的鼻子走了。

  “有求皆苦,无欲则刚。”朱熹引谢氏语:“能胜物之谓刚,故常伸于万物之上;为物掩之谓欲,故常屈于万物之下。”这里阐明了“刚”恰恰是战胜外物的诱惑,使自己的精神凌驾于物质之上的结果;而贪欲则是精神被物质战胜,人格、精神被外物所役使、所屈服的表现。所以,不能“刚”者,往往必有所求,往往因己而忘他,因私而忘公,因利而忘义,包括一些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包括在某方面投鼠忌器的所有的人。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