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越光宝盒》影评:平庸恶搞,高尚致敬

发布时间:2024-08-02 11:30:03

   《越光宝盒》影评:平庸恶搞,高尚致敬

作为致敬类的喜剧电影,《越光宝盒》已经尽它最大的努力将搞笑做到最好,然而有碍于中式喜剧的禁忌以及缺乏对于喜剧的涵义的再描述,即使是《大话西游》的导演,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也未曾有过更新的突破。当人们感慨当今的喜剧电影不如从前搞笑和欢乐的时候,我们可以再回头看一看九十年代以前的香港喜剧电影,我们会发现我们再也找不回单纯的喜剧元素,因为现在的华语喜剧电影不知由于什么原因,总是要加入做作的感情元素,当演员的演技和剧本环境都没有水平的时候,这种做作的感情元素,也只能是中和喜剧效果的拙劣的构造。幸好这部电影的感情流露恰到好处,在电影的任何的时间段我们对于情绪上的破折都可以忽略,电影本身确实是想要做到恶搞到底的效果。当我们探讨近期喜剧电影因为什么而变得做作不堪的时候,我们的追溯就定格在了《大话西游》上。实际上作为名震华语影坛的喜剧神作,《大话西游》在结尾处的故事叙述实际上是一个悲剧,也就是说它在用一连串的喜剧效果去铺垫一个悲剧的结局,自然近期做作的喜剧风气的“始作俑者”就是这部电影了。但是在周星驰、吴孟达、罗家英及朱茵等明星过硬的演技,以及故事构架的强力下,悲喜之间并没有半点违和感,作为港式喜剧的代表作,其无论是在无厘头诠释还是在哲理与情感的造诣上,都被人们当做流行的元素来看待。而这种语言上和动作上的经典,似乎无论如何也恢复不过来了,即使是周星驰后期的作品,也很难将这种尽善尽美的搞笑元素逐一展现,最多也只能靠特效和新兴演员来增加亮点。

近两年来的大陆喜剧电影如《火星没事》、《大笑江湖》等,都是在借鉴香港和美国的喜剧剧本,并进行本土化的加工和模仿,可问题是它们既没有将模仿发挥到极致,也没有将创造力发挥到极致。结果导致了原本可以将娱乐气氛调动起来的的搞笑题材,在结尾竟普遍变得极为沉闷,而那些导致沉闷的元素,无非是无聊的爱情告白,以及无数的悲情渲染,仿佛喜剧片生来就是为了让人哭的。或许一笑到底已经不是现代人的时尚,而搞笑本身也已经不是原本的意义,但是娱乐的本质就是令人舒适,而一个蹩脚的爱情情节只能让人感到恶心,实际上不只是蹩脚的爱情,连蹩脚的搞笑也会令人感到丧失乐趣。虽然《越光宝盒》极力将搞笑元素变得纯粹,减低了悲情元素所占有的比例,但是电影中的诸多搞笑元素中,令人感到蹩脚的元素确实占有很大的元素,如果它是为了迎合更多人的需要的话,那么以降低电影质量作为代价,也难免过于严重了。导演和编剧对当代搞笑材料的不了解和生硬的套用似乎是这部电影的对话产生诸多违和感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对于音乐的热衷和对老式港片语言方式的摒弃似乎又使电影降低了水准。当我们通过这部电影回忆以往的电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部电影用它自己的努力将它所致敬的电影衬托的更加出众,而《越光宝盒》本身似乎并没有超脱原来的诸多电影,像美国的《惊声尖笑》系列一样成为独立的喜剧电影形式存在并被大多数人认可。而看过电影的更多的人会选择遗忘或放弃注意。

但是对于致敬这一主题,我们不得不说电影已经极力做到了最好,对于剧情的安排以及对电影元素的穿插,编剧似乎更加习惯做得平滑而顺畅,对于“赤壁”的主线,我们可以将它们理解为对《赤壁》本身的带有讽刺性的热情。当我们欣赏镶嵌在电影中的各种致敬元素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众多明星的云集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致敬行为,演员似乎十分乐于这种对自己的电影的恶搞,从八十年代的周润发、曾志伟到现在的众多明星,他们的这种态度似乎从某些方面说明了一种玩乐式的电影观念。然而我们在对比美国的喜剧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华语喜剧在恶搞程度上的限制,也许是有碍于公映审核,有可能是我们的搞笑气氛和搞笑创意的缺失的缘故,假如喜剧电影没有彻底的恶搞,在一定程度上就不是彻底的致敬,与此同时,观众感受的原作的亲和力和对于故事的依赖性也就随之减弱或者消失了。或许是我们对喜剧本身的要求过高,又或许是每个人对喜剧的诠释都有不同,所以对于娱乐性电影来说我们似乎不必做过多的评论,但是对于传统喜剧的热爱和怀旧更令我们不禁对现有的喜剧作品有所感慨,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期待着更好的戏剧作品的出现。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