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何以持续“高热”不退?
近年来全国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莘莘学子为追求他们的“做官梦”(当然,这也是“中国梦”之于个体而言的一部分)而血拼;为成为那“百里挑一”的新贵中的一员而赤膊上阵!其惨烈程度丝毫不亚于中外战争史上任何一场战役。
“360行,行行出状元”。在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当今中国,这句流传千年的经验之谈,理应比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和实践价值。换句话说,就是成为某个领域的“状元”——成功者的可能性提高了。但为何会出现目前这种千军万马挤“公门”、而且热度持续上升,有悖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奇特现象呢?其实不外乎历史与现实两大原因:
1.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进程中,特别是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读书人(知识分子)占全民的比例极小,而且在科学技术极其不发达、农耕文明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中,受儒家“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文化思想的浸染,使读书人把出仕当官当成人生的终极目标。于是才有了“范进中举”的历史奇观;于是也便有了“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繁盛”。存在决定意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这种文化现象无可厚非。但当“官本位”作为一种主流意识被长期强化,并被深深植入中国知识分子的骨髓后;其“文化糟粕”的贻害将是巨大的。这就是我要说的历史原因。
2.在这里,我还想引用司马氏的那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趋利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人往高处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原没有什么不对。但当“官本位”这种传统文明中的糟粕被人为地强化,官员选拔、任用机制又“与时俱进”地为其提供滋生的土壤时,其对社会肌体的破坏作用就无以复加了:一是价值观念的“复古”。知识分子把出仕作为最重要的选择目标。一切为了做官和升官,把做官、升官看作人生最高价值追求,把“升官”作为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在大部分社会成员看来,“做官才有出息、从政才是本事”,有了官位就能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于是,“学而优则仕”,是否入仕为官,能否官居高位,成了衡量一个人奋斗成功与否的标志;“商而优则仕”,不少商人经商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从政,是为了用钱“捐官”、“买官”,一些地方政府也投其所好,只要纳税多,就可以戴不在编的官帽子。这与封建社会有区别吗?二是把是否做官、官阶高低当作评判其社会地位的主要标准。在中国社会,所有职务职称、个体身份、地位都相能折合成一定级别的官阶,并以官阶定尊卑、高低,而不以真才实学、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来衡量个体的价值,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的社会心理。由此造就一种对权力、官位、官员的崇拜和敬畏,进而导致长官意志、权力至上观念的盛行。更不可思议的是,那种人身依附意识及其现象又在人民共和国死灰复燃!官职似乎可以衡量一切:政治待遇、社会名声、经济收益、工薪多少、住房大小、专车档次,等等。三是当官是当今社会最完美、含金量最高的职业。这主要指的不是其明面上的经济收入比社会平均水平高多少;而是其官位的"附加值"无可估量。从一不小心栽了跟头的极少数大小官员贪腐的数额就可以看出,十万百万不算贪,上千万元沾点边,亿万“腐翁”“找”不见。这就是说,只要步入官僚机构这个“圈子”,只要你多少动点心思,仕途一帆风顺、平步青云自不必说;经济利益上的“实惠”才更让人垂涎欲滴!贪腐成本之低,恐怕也是让人才扎堆的重要原因吧。这才是最可怕的!然而,就如同一个人持续高烧的结果,是使身体受到严重创伤,乃至丧失生命一样;而当一个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持续“高热”(如中国的楼市)时,其后果就可能是灾难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