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黄土地影评

发布时间:2023-05-03 03:36:10

   黄土地影评

初看《黄土地》,从头到尾,深深地沉浸在那种令人莫名的悲情中,感觉很奇怪,感动而又压抑。陈凯歌的这部电影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看过后令我们深思。有时不禁在想,为什么现在在电影界却再也没有出现这样的影剧?现在的大众向往的是媚俗化,导演必要趋之若鹜,不知是我们的悲哀,还是时代的悲哀。

《黄土地》被称之为第五代电影的石破天惊之作,极妙。

在画家眼里,色彩是有生命有感情的,然而作为影评者,在这部影剧里,我们也看到了生命,死灰一般的生机。红黑黄的色调奠定了此片的基调。黄色,历来受到封建帝王的偏爱,它承载着尊严与权力。黄河,一条被称为中华母亲河的河流,她又承载着多少的文化呢?这里的黄土厚重的凝沉的色与大爹的脸色,憨憨的脸色呈现出一种统一,黄色它占据了影片大部分画面,体会到的还是如黄土般的厚重。伴随着孤独的唢呐的呜咽声,红色映满了眼帘,新娘的轿子,新娘的红衣,红色的对联,这种强烈的红充斥着我的眼睛。黑色,在我们现代人眼中,与白色堪称为经典色,但有时候人们还是会对它产生神秘的感觉。在此影剧中,开头出现的新郎的黑脸,和将近结尾出现揭盖头的黑手,给人以一种隐隐作痛、压抑、不甘心的感觉,替那些女子悲哀。

同时,在影片中还运用了一定的修辞,例如对比联想、象征的手法。比如,黑暗中一只男人的黑手揭开了红盖头,翠巧表现出惊恐状,甚至是难以表达的恐惧感,无声地向后挪动;紧接着的却是在延安喜庆火热的情景,以湛蓝的天空为背景,庄稼汉们腾跃着打着腰鼓的奔放欢腾的场景。前一个镜头留给我们太多的想象,而这两个镜头之间的连接又是那么的突然,一种视觉的冲突又给了我们对这两个空间时间的强烈对比,黑暗与光明、无声与喧腾、压抑与奔放,叫人思索。

影片中出现了多处的象征意义,无不倾诉着属于这片土地上的一切。例如出现在黄土高坡上的那棵树,存在于厚重的黄土,弯曲的小路和压抑的天际之间,孤独而立,守望着这千百年来的黄土地,它是否也感怀过中华民族历史的沧桑?还有那弯弯的小路的造型,像极了人一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其中还有三叉点,任人选择。让任引起一种人生体验与思想认识的反映,这也照应了翠巧的人生。唢呐,一种可以被用在任何地方的民间乐器,在黄土高坡那片土地上尤盛,不管是婚礼还是葬礼。有时候唢呐声对于我们来说,闭目听来,根本就分不清是婚礼还是葬礼。有一次看电视上讲,民间送葬吹的唢呐声是带着喜庆味的,那是不是婚礼的唢呐声就是带有悲凉味呢?这样看来,婚礼和葬礼有何区别呢?唢呐被运用到此处,不就已经给我们暗示了一个悲剧吗。红色在影片中为三色的基调之一,其中有这样一幅场景,迎亲的队伍把红色的轿子停在翠巧家门前,由喜婆掀起轿帘,轿帘背后却是黑洞洞的,翠巧就这样被送进了这黑暗之中,这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这轿子诚然像一具棺材,把她推向了坟墓。这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女人们共同的悲哀,也是悲剧的使然。

在取景部景方面,诉说了这片黄土地亘古不变的苍凉寂寞,也似乎诉说着不可抵抗的强大命运。黄色的土地占去了大部分的空间,地平线推得极高,天空被逼上了银幕上部的一小部分;大多采用远镜头且以静镜头为主,给了我们一种阔旷远、深沉的感觉,但却给我们一种沉痛压抑的感觉。另有一镜头,沉暗的窑洞中,翠巧爹黝黑苍老又生硬的脸,犹如在那滚滚的风沙中矗立了千年的雕像,和他生活的土地有着同样的深沉与悲哀。在这片黄土地上,翠巧是唯一一位为理想自由追求的殉道者,然而即使怎么逃脱,也无法摆脱命运,翠巧划着小船在广阔的黄河江面上,暮色昏暗,唱着“镰刀斧头老䦆头,砍开了大路工农走……救万民要靠共产党……”,到此处已是戛然而止,她小小孤独的身影终为黄河水所吞没,同时也带着她的希冀而去。老舍说:“跟命运抗争而争不过的是最悲的悲剧。”

影片的最后一幕,让人激动,这是另一个“翠巧”的出现,而这个“翠巧”的命运却有太多的明朗色彩。憨憨在祈神求雨的队伍中回头望见了高坡那头缓缓走来的顾青,他的那种逆流而动,那不断挥舞的小手,冲出画面,能否实现呢?或许正如某位哲人说过:“结尾不一定要是一个愉快的梦不可,主要之点在于结尾并不标志着结束。”摆在憨憨面前的,可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这也正是摆在每个时代的人们面前的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吧。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