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的童年影评
伊万的童年影评
作为一部处女作,《伊万的童年》的确起点太高了,不仅一举拿下了包括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在内的全世界诸多大奖,同时还扩展了电影诗学的概念,也使得塔可夫斯基一举迈入了世界级导演的殿堂。
与之后塔可夫斯基一系列晦涩复杂的作品相比,《伊万的童年》描述的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经验:战争对人的摧毁。而且这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故事最为清晰和简洁的。不过其中对于诗意的延展以及对心理梦境的投射和描摹,却是之后一系列作品风格的开端和源头。
伊万年仅十二岁,但是父母却惨遭纳粹屠杀,幼小的心灵在战争的创伤里过早的成熟并且变得充满了仇恨。他毅然成为了一个侦察兵,参与到了成人的厮杀之中。电影开始,就是他执行完任务,从危险中逃回来。但是,他坚决不愿意被送到后方去接受教育,而是短暂修养之后毅然再次投身到前线之中,最终以身殉国。
电影改编自前苏联同名著名小说,由于小说的出色和成功,之前曾经有过一次改编,但是照本宣科的剧本毁掉了原作的精神。初出茅庐的塔可夫斯基接下这个重拍的重担,他却巧妙的改变了切入点,以伊万这样一个孩子的视角去展现这个残酷的世界。并且以四个梦境作为穿插,构建起电影的骨骼来,虽然削减了剧情的连贯,却充盈了一种梦幻般的诗意,堪称神来之笔。
《伊万的童年》被认为是苏联诗派电影的一部杰作,所谓诗派,就是以诗歌的手法来表现电影,使得整个影像充斥着一种挥之不去的静谧深沉的气质。我们会发现,塔可夫斯基的高明就在于,没有刻意去框束在小说的故事情节里,而是以新的风貌,抓住原著的精神,而舍弃骨架,以成最终之杰作。
电影始于伊万的一场梦境,阳光明媚、绿树芳草、鸟啼花开,还有母亲的微笑;到一声枪响,陡转直下的剧情,瞬间就进入了黑暗压抑、破败萧条的碉堡内部。之前开阔的空间瞬间封闭,以枪声为转折,两种截然相反的时空,形成了十分强烈的对比。而电影的叙事就正式开始了,中途又插入过一个梦境,井边母亲被打死。之后一个梦里,是马匹、苹果和小姑娘。然后,当伊万踏入前线之后,故事就戛然而止,猛然突进到了战争结束之后,指挥官在纳粹的房子里发现伊万被处决的照片和表格。然后故事终止,以最后一个美丽的梦境结束。
如果抽离这样四个梦境,我们虽然能够理解整个现实发生了什么,但是在故事上,它却是支离破碎而莫名其妙的。正是四个梦境的穿插,使得整个电影变得灵动而精彩了。现实里的巨大跳跃,而通过梦境来弥补这种断裂和鸿沟,就是一种充满想象力的诗意。这种跳跃,不仅避免了电影的冗余,也扩宽了电影的表现手法。而交织进来的梦境,则让电影虚实莫测,意味深长,频繁的闪回、插入,阻碍了正常逻辑的进行,于是观众的思想,如同流畅的河水遇到石块一样,激荡起了水花和波纹,变得更加美而富有变化了。
传统的电影,总是封闭叙事的,逻辑自圆其说,包括现在许多电影依然如此,整部戏有自己的开始、铺垫、发展、高潮和结局,按照自己的逻辑来推进,易于欣赏和理解。但是塔可夫斯基打破了这种封闭的环境,以一个开放的逻辑来整合故事。“我认为诗的推理过程比传统戏剧更接近思想的发展法则,也更接近生命本身”,塔可夫斯基在他的《雕刻时光》中如是说。塔可夫斯基需要的不是观众被动的去接受导演给定的美,而是要他们主动的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去填补和完善电影的故事。所以显得十分韵味无穷,人物的内心变化和场景景物的变化是密切联系的。
整部电影,为了表现诗意氛围下的迷离而朦胧,选取了许多颇有意味的场景和物象,比如夜空里时时坠落的闪光弹,战火中模糊的倾斜十字架。而其中,最具神秘气息的则是水了。无论是梦境还是现实,唯一的链接是通过水来实现的,沼泽、天花板坠落的水滴、井里的水,桶里的水到最后永恒的大海。水的反复出现,却总是空灵而清冷的,它可以是自然、是宗教、是神秘……也正是这种不可捉摸,使得整部电影笼上了一层湿蒙蒙的水汽,充满诗意。许多年后,被认为俄罗斯电影重返世界舞台的《回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强化了这种水对诗意表达的氛围,构建了一个空灵而神秘的隐伤世界。
电影中梦境里的阳光明媚的美好和现实里的残酷黑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正是对战争的最好控诉。现实里已没有了希望和美,一切只能在梦里才能短暂贪求,这也是电影的一个亮点。作为一部战争片,全片几乎没有任何的交火和战斗,却将那种战场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以及压抑表现的淋漓尽致,不见刀光片羽,却闻血雨腥风。最后一场梦境,伊万早已死了,但是却在梦里重现了伊万和母亲。死人不会做梦,这个不合逻辑的安排,却将真实和梦境彻底的混淆也严格的区分了,这个海边的梦境承接了上一个梦境的美好,却又暗暗和第一个梦境相咬合,形成了一个首尾照应和闭合圆环。但是,当镜头最终在枯死的黑树上时,又暗示了这份梦境的不安和黑暗的无所不在,合着外面现实里的残酷,对战争的控诉就更强烈了。伊万牺牲了,但是梦境依然持续,黑暗依然存在,这成了一个永远耐人寻味的设置和无穷解释的点,成了塔可夫斯基诗意电影开放逻辑的最好代表。
伊万只有十二岁,却在战争里疯狂到死亡。这个过程,就是战争荒谬和残酷的最好注解,没有任何正面战场的宏伟表现,却以最深刻的目光刺入战争中的人心深处,以心理的映射来投射战争的恐怖和残忍,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反思。许多年后,另一部苏联的杰作《自己去看》运用了同样的心理投射手法,强化了这种战争中心灵上的恐惧和阴影,成了苏联战争电影的另一种杰出代表。
战火埋葬了伊万的童年,也拷打着交战双方的人性。出路在哪里?这不是塔可夫斯基可以回答的。他只是将这种困境放在了人们面前。人类的文明在前进,可是却不能忽视其中的悲剧一面。《伊万的童年》就是这样一出悲情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