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偷心(Closer)
《恐惧斗室》,《偷心》。一部是B级血腥恐怖片,一部是探讨男女关系的文艺片,他们怎么可以放在同一个标准上呢?他们怎么可以等量齐观呢?答案是“七十二小时编剧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编剧可以编写各式各样的剧情,但是要在压低成本,以提高拍摄可行性的两大前提下,把所有不必要的场景通通浓缩,用剧中人的对白来交代过去即可。宾果!《偷心》示范了以这样的理论,也能拍出精采绝伦的文艺电影,而且每幕都直指人心。
剧本一个高明的地方,也就是这四个男女的立体化。每个角色所作所为的心理动机,都跟他们的职业紧密地相扣。艾莉丝是脱衣舞娘,平日她跟男生在对话时,语气完全的挑逗,但是当她在舞厅工作时,语气又完全制式的职业化。丹是写讣闻的记者,专门美化死者的生平事迹,所以他才会对女人攻心为上、专门偷心。安娜是摄影师,擅长拍摄与观察人物,镜头底下是什么,她就拍什么;所以她能识破也容易被识破,剧情因而好几个转折。赖瑞是医生,注重器官功能的正常运作,让他成为一个讲究感官刺激、官能至上的人,甚至最后找出感情失败的因素,对症下药。
这部片充满时下男女交往的各种元素,网络性交、出轨、精神外遇、劈腿........但是有趣的是,每次观众遇见他们的时候,每一幕跟下一幕之间呢,已经有好些时间的差距,有时候是数个月、有时后是一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没有演出来,线索都在彼此之间的对话中。编剧这样的安排有两个好处,第一是不必把中间的过程拍出来,节省成本;第二由于「隐匿不说」,让观众也陷入剧中人的情境,也想质问对方「你到底有没有(出轨)」「你有没有跟他/她怎样」。是的,电影在男女双方猜忌时的质疑,说与不说,还有揣测对方为何说与不说,有没有说实话,让《偷心》从头到尾都弥漫在这股情爱猜忌的气氛之中,制造出前所未有的张力。
因为这样的编剧手法,让观众陷入了剧中人的情境,也就能设身处地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在爱情的猜忌中,没有人是对、也没有人是错,大家都以爱为借口,做些自认为对爱情有益的事情。就电影拍摄的观点来看,没有拍出来的部分不仅省下制作费,还不断拉高了剧情的张力(观众会跟剧中人一样陷入猜忌的循环)。《偷情》明明是一部有关外遇的电影,从头到尾却没有床戏,不必靠大明星脱光衣服,一样高潮迭起又扣人心弦。
虽然《偷心》是根据舞台剧改编的,所以编剧在动笔的时候,关心如何在舞台上表现的可能性居多。但是电影版本的《偷心》,又再次给观众以及所有电影工作者上了很宝贵的一课:人的想象力,永远是最伟大的素材。就像爱情当中,没有清楚交代的部分,才会最让人斤斤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