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影评: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

发布时间:2022-10-02 14:34:21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改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但那是德国人与俄国人的战争,却由美国人搬上银幕,拍成了《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观点看似客观中立,挑起战端的德国人早就成为恶魔化身,但是抗战的俄国人也好不到那里去,甚至被骂得更惨,美国制片像上帝般各打德俄两国 人五十大板的处理方式,立场错乱,讯息混淆,让人看了头昏眼花。
战 争无情,人尽皆知。德军入侵本属不该,早就是欧美电影刻画的罪魁元凶,顶下所有的杀戮罪名,但是俄国人也好不到那里去,败战俄军,枪枝不够,却又不准士兵 退却,前进必死,后退杀无赦的场面调度,严厉批判了战争双方以人为刍狗的无情;同样的,德军空袭,船上官兵任人屠杀,谁跳船就视同逃兵枪杀…这些或许都是 战场实录,却让观众认定了俄军也很无情,无法再像以前看电影一样清楚选边站,因为找不到可以认同的角色。

  替德军擦鞋的小男孩沙夏就是典型的牺牲者,小小年纪就要去做双面谍,人格没有错乱,却尝尽了背叛和出卖的滋味,注定会像网民一样不得好死,利用他的俄军政战官很不人道,吊死他的德军狙击甚至还要利用他的尸体做命饵钓鱼,观众除了悲声一叹,也别无他法了。
把 大时代的国族战祸简单浓缩成两位狙击手的恩怨,是战争电影「以小做大」的有效策略,两人同样是狩猎的猎户,也同样是被猎的猎物,两位对决杀手之间的拉锯牵 动,既斗智又斗力,提供了电影观赏的乐趣,也暗寓了整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其实是希特勒与斯大林两位混世魔王公仇私怨综合体的历史总评,是全片最高明的桥段 设计。

  杀人还能成为英雄,一定需要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不论为祖国存亡而战的理由多崇高,嗜杀之人只能给人泠酷无情的感觉,因此导演除了一开场给裘德.洛 (Jude Law)五发子弹表演五次神射之外,再没有安排狙击好戏来突显他的神射本事,感觉上有点偷懒,其实却有美学上的对比考虑。因为他的处女战功,生涩中带有意 外,不见血腥快意的渲染,接下来只能从政战文宣品中得知他的战功,这样高度节制的手法其实是要衬显前来反制他的艾德.哈里斯(Ed Harris)的阴森嗜杀,因为他步步高招,枪枪致命,让人看了心惊。老练对生涩,无情对多情,观众认同的当然是弱势的菜鸟,柔弱胜刚强的最后结果,也就 不让人意外了。
受限于经费及场景,导演尚贾克.阿 诺德(Jean-Jacques Annaud)不能像《抢救雷恩大兵》的史匹柏那样经营战争场面,好歹也有空袭运兵船和废墟攻防等场景,意思到了,相对之下,狙击手被困,靠玻璃反光制 胜,以及狙击手困极闪神,只能扮死人脱困的场面安排都让人看得兴味盎然。
至于热恋男女挤在大通铺里做爱的乱世床戏,也是本片比较看得到创意的安排,瑞秋.怀兹(Rachel Weisz)的略显粉白壮硕的东欧体型在阴郁的男人堆里犹如一块粉琢白玉,极为抢眼,她的主动投怀送抱,完全符合了大男人的期待,但在群雄环睡的狭窄空间 中,就够动作和声音惹人侧目,却还能达到性高潮,堪称是女性情欲自主的高度表现了。

  做为柏林影展的开幕片,《兵临城下》可挑剔的毛病不少,比较头痛的就是为了迎合美国市场需求的英语挂帅政策。为求卖埠,本片的德俄主角全是好莱坞红星,所以 他们也只讲英语,不讲德俄语言。所以我们看到政战官忙着搞宣传印刷品,可是印刷品上明明印的是俄文,写的也是俄文,却一定要主角念着语,却还得不时夹带几 句俄语专有名词,以致明明是现场收音,听起来却像事后配音,关键就在于对白本身也充满了翻译色彩,少了母语原味,怎么看怎么听都别扭。
其次是《铁达尼号》的作曲家詹姆斯.霍纳(James Horner)替电影谱写的电影音乐明显的有约翰.威廉斯的《辛德勒名单》、普罗柯菲夫的《亚历山大内夫斯基》和萧士塔科维奇的《第七号交响曲》等知名作品曲风的影子。
不熟悉古典乐的影迷或许不知道《亚历山大内夫斯基》和「第七号交响曲」都是俄国艺术家歌咏先人抵抗外侮的作品,但是《辛德勒名单》的熟悉旋律却会让人直接质 疑詹姆斯霍纳的原创性,虽说「天下音乐一大抄」,约翰威廉斯的《辛德勒名单》的主题旋律不也是从东欧的犹太民谣转化而来的吗?但是正因为《辛德勒名单》太 有名了,已经成为约翰威廉斯的注册商标,詹姆斯霍纳再怎么谱写变奏,再怎么感人至深的捕捉到东欧战火的血泪,也难以摆脱抄袭《辛德勒名单》的指控,这才是 真正是跳到黄河里也洗不清的无奈宿命。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