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海洋》影评:为当代纪录电影提供新范本

发布时间:2021-09-01 20:51:49

   《海洋》出现在票房竞争最激烈的8月暑期档,同《变形金刚3》、《哈利·波特完结篇》等电影相比,似乎不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尽管这是一部在业内口碑极佳的纪录片,尽管它讲述了一个人类要共同思考的命题,然而《纪录片》3个字足以让院线不自觉地紧缩该片的场次。可是仅仅两周之后,《海洋》的票房已突破了1200万,这确实是一个让电影院没有预料到的结果,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代中国电影观众的一种转变。

雅克贝汉的光影世界

“这是一部以大自然为题材的影片,在拍摄过程中总有惊喜,你设想出一个完美的场面,大自然会比它完美100倍。”在一次采访中,雅克贝汉如是说。从《微观世界》、《迁徙的鸟》到《海洋》,雅克贝汉的电影中始终闪烁着康德式的非功利与真诚。

我们从影片中总能看到那些动物最自然的一面,爬行的虫、飞翔的鸟、游动的鱼,它们用自己的形体展示了大自然最和谐动人的篇章。曾有人问过他是如何接近那些怕生的动物的。他回答,大部分的动物都是怕生的,然而总会找到一些动物,他们根本没见过人,因此反而没有了那种恐惧感,我们拍到的就是那些动物初次的反应。

与大自然生命的沟通,让雅克贝汉的电影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动与灵气。小到虫子,大到蓝鲸,雅克贝汉把摄影机的角度放到一个平等的位置,带着我们去向那些生物问好。当我们看到水中回眸的海豚、空中展翅的老鹰和草丛中避雨的甲虫时,我们不再有高高在上万灵之首的傲慢,而是用一种交友的方式审视这个世界,这个我们与其他生物共享的世界。海洋蕴藏了数不清的生命,然而这部电影给予我们的却是一个平等自省重新认知世界的视角。正是这个信念,让他们花数年时间寻找一群从未见过人的动物,我相信他们希望通过摄制组的友善传递出一种模式,即人与自然究竟可以怎样相处;也正是这些真诚的细节,感动了影院里的我们,让我们走出影院后,开始思索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

当代纪录电影的范本

中国电影从世纪初开始的商业化改革到今天,经历了从大片引航到多元绽放的一种变化。特别是近两年中国电影出现了一种井喷的繁荣,从《疯狂的赛车》、《风声》、《十月围城》到《唐山大地震》、《山楂树之恋》、《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再到《武侠》、《最爱》、《雪花秘扇》等作品,国内的电影已经从当年《英雄》、《十面埋伏》一枝独秀的大片时代慢慢过渡到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特别是一些小成本电影如《大人物》、《钢的琴》等也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然而从类型片上,我们显然看到了纪录电影的整体低迷。近几年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纪录片可谓寥寥无几,偶有大导演扛鼎,也往往遭遇票房滑铁卢,如贾樟柯的《三峡好人》。《海洋》的出现,可谓打破了纪录片不卖座的“魔咒”,为当代中国电影的类型增加了一种新的可能。

事实上,中国人对于纪录片一直有着独特的情愫,从最初的《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生活空间》,到前些年的政论片《大国崛起》、叙事科教节目《发现之旅》,再到近几年的《故宫》、《水问》、《森林之歌》、《生者》等都获得了不俗的口碑与收视,而电影方面,当年的《帝企鹅日记》与《圆明园》也曾获得了较好的口碑。电视台刻意将大部分的纪录片节目放在晚10点半以后这个白领人群的黄金收视时间,可见当前中国纪录片的潜在受众之多。

因此,《海洋》的意义不止于赋予了我们一场关于自我现状反思的声光饕餮盛宴,更可贵的是建立了一种纪录电影的范本,展现如何将人文与娱乐结合,以关怀为前提收获票房,争取教育与娱乐的双赢。而这也是当前中国电影需要探索的。

从《三峡好人》到《海洋》

当年曾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大奖的《三峡好人》也在国内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然而两天票房仅1200元,最终只有几万元的国内票房让这部电影惨淡收场。同样是纪录电影,同样是真诚的表达,《海洋》的票房竟然是《三峡好人》的几千倍,耐人寻味。

对于雅克贝汉,其实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演员。他曾主演过《天堂电影院》、《放牛班的春天》等一系列颇受好评的电影,而《放牛班的春天》更被法国媒体评价为恢复了法国人文主义的光辉。

这种人文主义的光辉我们同样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微观世界》中温柔地照顾幼虫的甲壳虫,《迁徙的鸟》中好奇而懵懂的小鹰,还有《海洋》中数不清的梦一般的碎片。尼采曾在《悲剧的诞生》中阐释了两种精神,日神阿波罗的梦与酒神狄奥尼索斯的醉,前者通过净化人们的心灵让人们更加热爱这个世界,后者通过释放不愉快的情绪让我们更加珍惜这个世界。显然雅克贝汉选择了日神的表达方式。在他的作品中始终呈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的乐观,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我们都应该以自省的态度敬畏世界,并努力去发掘这世界中的美好,这种表达在他的理念下成为了一种普世的世界观。因此《海洋》不仅在中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更在世界各地引发了狂潮。

相比之下,《三峡好人》同样是诚恳的好作品,与它类似的还有著名的《幼儿园》、《铁西区》、《归途列车》等,这些纪录片被称为独立纪录片,它们本身往往具备一定的小众性,它们的作用不是治愈,而是警示,以鲜明的立场维护着当代中国艺术表达的多元性。这本身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然而这些影片往往不适宜在普通的影院放映。事实上,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也会将电影院分为普通影院和艺术院线,让不同的人有更多选择。

同样是纪录片,同样是真诚的作品,《海洋》取得的成功折射出当代中国观众对记录影像和人文关怀的热爱,同样也显示出纪录影片由于表现形式的不一,决定了它们受众的广度。《海洋》是一个开始,它提供的模式与范本给国内的影视产业带来了一定借鉴,而它体现出的当代观众在多元文化选择中态度的变化更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