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影评

发布时间:2024-07-30 01:17:32

  杨德昌是台湾最重要的电影作者之一,执导的作品如《青梅竹马》、《恐怖份子》和《一一》等都被喻为华语电影的经典。于1991年摄制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更是其创作生涯的代表作。

  长达四个小时的片长,对于一般观众而言,的确是一个考验,亦因为这个原因,让不少人对影片却步。这个将近四小时的故事,由真人真事改篇,讲述成绩优良的中学生小四(张震)和校内的坏学生混在一起,渐渐变质,后更因为求爱不遂而杀人灭口,走上不归路...影片虽以小四为主,但围绕他身边的人物甚多,包括他的父母和家人、同学、地痞流泯、女朋友等,编导对于这一班角色,都有一定的着墨,尤其小四的女友小明(杨静怡),更是片中的焦点人物。小明在片中的出场时间不算太多,但是却对剧情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小四、Honey(小明的旧男友,朋党组织的首领)、小马(小四的同学,父亲是军官)的命运,都因为她而受到很大的冲击。这个人物所代表的深层意义,非常值得探讨。

  影片故事设置在六十年代,表面歌舞升平,实则暗涌处处。片中人往往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断受到朋党或学校/政府等箝制,对于自己的前路充满不安,最后终于由小四作出了一次非理性的大爆发。身处在这个变幻不定的时代,对于一班无助的人物,最需要的,莫过于明确的路线。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杨德昌会以猫王歌曲的一句歌词《A Brighter Summer Day》作为影片的英文片名,片中人亦不断又听又唱,因为他们需要的,正是一个美好和明确的出路。除了这首歌外,这种无助的心理意识,亦被编导透过光源的运用具体化地表现出来。小四不清楚自己的前路,他把玩家中的电灯,时明时暗,一方面表现出他内心的忐忑不安;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他追求自主的意欲。终于,他偷了戏院的手电筒,替自己导盲。这正反映出他渴求掌握自己命运和前途的表现。可是到了后来,他却放下电筒,人好像失去依靠一样,终于爆发出不可收拾的悲剧。

  正如上述,灯光在此片意义重大。无可否认,过于昏暗的灯光有其缺点,因为它让不少观众难以辨认戏中人的面孔和他们的动作,更甚者,编导喜以中远镜头拍摄,鲜有演员的贴身近镜,就更容易产生混淆。这对于解读剧情方面,的确存有一定的问题。尤其片中学生的打扮和外型大多相似,在不少场次,都看不清谁是谁。不过,大家不能忽视的是,这个布置实是编导的刻意安排。从影片的在技术上的种种特点来看,例如背景音乐的缺少、静止镜头的摆设以及灯光的调校等,一方面,这大大增强了剧情的感染力,另一方面,这亦是杨德昌对于电影力量的局限的一个试验。究竟电影带给观众的是真实还是虚幻的体验?看来杨自己也不太清楚,并透过小四大骂片场导演,说他“真的假的都搞不清楚,还拍什么电影”来作为一个没有答案的结论。

  从各方面来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都不是主流电影。四小时的片长不用说,缺乏娱乐性的剧情和编导沉实的电影技巧更令影片难以做到平易近人。不过编导对于电影语言的透澈掌握实在令人佩服,影片内容亦富深意,对于亚洲电影的爱好者,这的确是值得一看再看的杰作。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