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风声—风清月皎|声销迹灭
《北齐书•魏收传》有云,“其舒也济世成务,其卷也声销迹灭。”若吊诡《风声》,可谓比肩齐声。其,“济世成务”也好,“声销迹灭”也罢,风鬟雨鬓于叙事结构上的谍影重重与人物塑造上的吾党——死也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顺风
相比那些颇具卖弄嫌疑的长镜头(介绍人物出场)与广角镜头(凸显人物陷入困境),《风声》的电影音响效果声与剪辑的应用,绝对一流,是谓顺风。影片屡屡通过加强画内现实音响的效果音,传达一种摄人心魄的现场感。那一扇扇被关上的大门,仿佛画面的匹配剪辑(match cut),决绝了《风声》的封闭式叙事策略。譬如:李冰冰饰演的李宁玉,在进入刑房的那一刹那,风声四起(仰拍)。此刻,学术意义上的剧情声音(diegetic sound)与非剧情声音(non-diegetic sound),得到了影像最为完美的抒映。那呼啸而过的风声,是大自然的现实音响也是人物内心的超现实音响。此“风声”,嵌套地表达出了李宁玉内心的飘忽不定,以及《风声》意欲表达却最终慌腔走板的影像主题:个人自我命运的反思。见后文。
再看剪辑,分割银幕、划、组合剪辑、平行剪辑、溶镜,《风声》处处张扬了“蒙太奇”在法语中的原意——装配。宛如那坐伫立在刑房中的骷髅骨,剪辑装配出了整部电影的骨架。譬如:周迅的出场。在前一个场面调度(介绍各色人物出场的运动长镜头)之后,周迅的登场是一组组合剪辑(甚至出现跳切),前者的常态与后者的非常态,人物的潜在张力与一静(李宁玉)一动(顾晓梦)的性格反差,跃然银幕。耀眼的是,除了用过曝来升华顾晓梦的死,《风声》唯一一次出现的闪回镜头,精彩至极。李宁玉站在台下面,看着心爱的男人表演话剧。这一人物的内心镜头,不正是《色|戒》里王佳芝的那个轻轻回头,邝裕民喊道,“王佳芝,上来啊!”呦呦呦,说远了……
从一上来的航拍,到最后的正反对打。整体而言,《风声》动用了繁花似锦的镜位与运动。不过,有两个接连出现的俯拍镜头,叫人印象深刻。其一,顾晓梦一伙人上楼进入各自的房间;其二,一架钢琴被下人抬到屋内。随后,镜头切入顾晓梦与李宁玉,背景声里用的正是点滴的钢琴声(无源音响)。两人之间,姐妹情也好、宿命论也罢,淋漓尽致。再有,《风声》竟然出来了秒的“三角构图”。这种杜琪峰偏好的人物走位,《风声》用李宁玉(无辜者)、吴志国(正戏主谋)、武田(反戏主谋),错身的一刹那,定格三方角力,可谓高明。
逆风
整体而言,《风声》形式上的精致,美工上的华丽、剧本上的考究,都是值得表扬的。但是,内里的核心却依然是红艳艳的主旋律。一如,血染了密电的烈士鲜血。不好悬疑、不好恐怖的朋友,绝对有理由将《风声》降格为“绣花枕头一包草”,是谓逆风。
细看的话,我们可以从顾晓梦与李宁玉的身上看到“反思性”的早泄特质。诚如上文提到的,李宁玉在进入刑房之间的风声。李宁玉作为一个无辜的,被牵连进迷局的女性来说,她的戏应当是最具反思性的。可惜,她的“献身”与她的“哭嚎”,最终都变成了慌腔走板的“疯癫”与“侥幸心理”。作为一个视爱情为一切的女子,他在被武田“测量身体”之后,竟然只是疯癫癫地砸盘子、发脾气。更可怕的是,她因为有了吴志国的书面证词,庆幸自己被他们赏了一口饭吃。李冰冰前半段积累起来的狠劲,一泄千里。
相对而言,顾晓梦的“反思性”出现在最后她与武田的交易。是交代?还是与父母共赴黄泉?可悲的是,顾晓梦使出了一招缓兵之计,既解了自己的围又保全了父母性命。谁都知道,顾晓梦最后的交代,完全就是废话。反角对主角拖拖拉拉的逼供,实在感叹周立波同志的创作才华呀。这,才叫模子。顾晓梦,只是用自己的死升华了那所谓的党性(提拉至全景的摇镜),却降格了切实的人性。
证据确凿的是,《风声》通过“老鬼”与“老枪”的视死如归,表现了一种“其舒也济世成务”的大无畏精神。他们,“舒”坦着身体,离开了那个封闭性的空间。反观,他们陷身囹圄的时候,都是声销迹灭地“卷”起来的。是的!“大无畏”,三个屡见不鲜于小学课本中的单词组合,彻底地投诚了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