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钢的琴》影评

发布时间:2023-04-20 15:04:33

   《钢的琴》影评

对于历史有的人选择忘却,冷冷地撇下一句:一切不是都已经过去了吗?而有的人则选择了真实地记录,《钢的琴》这部影片就是张猛导演为记录那个时代那种情怀、那些人们那些故事而谱就的时代小情歌。琴与情的谐音,使工人运用所具备的技能铸造出的这架“钢的琴”凝固着真挚的父女情、兄弟情、爱情,以及对于钢铁、对于时代的难舍及怀念之情。它有着蓝调一样的忧郁,像是一个来自远方的声音诉说着时代赋予她的伤痛,然而时至今日也只剩下低调的怨艾与缅怀;然而它更像是充满激情与理想、叛逆与反抗的摇滚乐,他们用“造钢琴”的“舞步”和着强烈的激情节拍呐喊出苦难生活所给予的痛苦与无奈……

影片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这是一个理想主义遭到怀疑与摒弃的年代,社会的改革时代的转变使得金钱至上的现实主义占了主流,对于在这股潮流中一群小人物苦难的命运,导演采用了一种浪漫的略带诗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包括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幽默化)、行为的荒诞化、镜头背景选取的时代性(废弃的破败工厂、灰暗的背景色调)、音乐旋律的特殊效果化(很好地诠释时代,并消解了时代的沉重感)、诗意化的镜头语言(废墟感、市井感)。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内容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诠释凸显的作用。影片中破败荒凉的工厂,停滞的社会发展、一群为生存而失去自我的人们,这都是体制转型、历史发展选择的结果。在商业化浪潮汹涌而来的时候,有着“铁饭碗”的工人被他所服务的组织无情地抛弃,一瞬间从伟大的、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有组织有纪律的工人阶级沦落为社会最底层的流氓无产者,毫无生存技能的他们迫于生活的无奈,家庭的责任,奔向了挣扎的沼泽。然而面对时代的选择,他们又有着不同的自我抉择,于是便有了“离婚”,小菊选择了一条走向“不劳而获”的幸福道路,这大概是顺应时代潮流寻求出路的表现,但这恰与陈桂林一群坚持自我又在寻找自我的执着中形成了对比,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一次较量。最后钢琴虽如愿造成,但最终的结果是陈桂林依然失去了女儿,一切努力似乎都是徒劳,这是理想主义者在那个时代特有的失落与悲壮。(放眼现今社会,拜金主义、权力至上仍是主流,人们生活激情的丧失、理想信念的缺失,已在金钱与欲望的泥淖中无法自拔,甚至有些“清醒者”正在日益的同化)

影片的基调是一种黑色幽默戏谑似的生活态度,有点阿Q精神的意味,苦中作乐,又如庄子的出世思想,看似是一种达观,实际上也是一种时代的悲剧。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主人公身上表现出的生活小智慧看出:偷练琴、借钱买琴成为不可能时便为女儿画钢琴,并教育女儿用心倾听不会发声的旋律;娴熟认真地为女儿织毛裤,充当着妈妈的角色;用鞭炮炸鱼给汪工送礼,提出造钢琴的实际可行性;尤其是对于两根烟囱的理解,意义从来都是被赋予而不是被发现的,要想保住烟囱就要赋予它特殊的意义符号,变得有价值。恰如汪工的讲说中所提到的“在有的人眼里,它是成长的记忆;在有的人眼里,它是回家的坐标;在有的人眼里,它就是两根烟囱;可是在我的眼里,他就像是一个被我遗忘了许久的老朋友,当有一天听说他要走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她一直就在我身边。我不知道是该竭力地挽留,还是该默默地看着她离去,突然有一种莫名的忧伤,似乎觉得有话要说,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时光荏苒,社会变革,如今为了时代发展的历程要求她离开,我们总要试着做点什么,如果我们成功,她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失败,她将会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这一段演说更像是一首诗——一首献给“老朋友”的诗,一首告别的诗,告别他们的青春岁月,告别他们曾经无悔的选择,告别一个时代,告别自己对于以钢铁为代表的工业社会的情感,在告别之时想到的是从前相伴的日子,那是一段生命中非常美好的记忆。本部影片的主题恰如那两根烟囱,它象征着工业时代的命运、象征着这群失落工人的命运,时代的变迁使他们突然被仍出原本的轨道,一下子失重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们需要谋求一种方式或者通过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来寻找自己的轨迹、证明自己的价值,于是便有了“造钢琴”的举动,并最终得以实现,其过程中的创造激情与干劲让他们几乎忘记了这是一个太真实的梦,梦里所做的一切都与现实无关,最后“钢的琴”的出现更像是一个集体葬礼,他们共同缅怀过去,埋葬自己的理想,不再纠结于无法改变的结局,只是默默地在最简单的旋律中完成了自我救赎,烟囱被炸了,一个时代结束了,梦醒了,便各自回到现实中的位置上去。

若要究其原因便让我想起了由张艺谋执导的《活着》、顾长卫执导的《孔雀》,梦想和希望再美好也经不起现实的车轮来回地倾轧与碾辄,人都是处于一个特定时代、面临残酷现实,并依附于一种不可违逆的体制下生存,个人的力量对于社会与时代是卑微的,反抗和叛逆最后只剩下疲乏的疼痛,“活着”仅仅成为一种单纯的存在方式,有人说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坚韧,或许吧。

此刻回想影片的镜头,每个镜头都像一幅美丽的油画,都是平常景象,却有着回忆的酸楚与诗意,有着一种莫名的忧伤却也有一中说不清的温暖袭来。影片中最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背景音乐,配得恰如其分,中国一些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流行音乐如《张三的歌》、《心恋》、《跟往事干杯》等曲目以点题加诙谐的方式出现在影片的各个桥段,让观众一饱耳福的同时也掉入回忆的梦里。以及源自东欧大量音乐,如节奏鲜明的17hippies及一些钢琴曲,最精彩的应该是来自俄罗斯的自己非常喜欢的一支非常棒的摇滚乐队——Lube的曲目,深情的歌声中饱含泪水,惆怅与痛楚,又带着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忧伤与旷远,对于影片的诠释是淋漓尽致的,一是点明时代的主旋律二是对于隐秘情感的完美表现,使人物塑造和情节的发展流畅完整。世界上最难的就是为某种事物下个定义,因为这需要描述的准确、精炼。而世界上最容易的也是下个定义,因为你可以完全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认识程度给出一个概念。但对于“音乐”无论怎样的定义我都觉得无以将其表达得更充分,那是一种很美妙神奇的东西,但又是文字所不能尽意的,它能将人类的各种微妙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它能让受着身体疾苦、生活困苦、精神痛苦的人们得到暂时的缓解,使禁锢的自我感受自由的美妙,如《孔雀》中的手风琴的演奏、《肖申克的救赎》中《费加罗的婚礼》,回荡在监狱的上空,唤起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了片刻的自由,激起了生活的勇气及对自由的向往。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我要说:只要有音乐存在,世界就不会荒凉!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