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李白和书法家怀素
李白是大诗人,这在中国无人不知。李白还是大书法家,这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这不奇怪,因为准确地说,中国古代并没有书法家这称呼。古代的文人,虽不能说人人都是书法高手,但应该都懂书法或者说练习过书法。不懂不练不行,读书,写字,科举,哪样也离不了书法。所以古时书法和文化紧密到鱼和水的关系。书法发展成为艺术后,文人便不仅仅将书写作为工具,还利用书法抒发情怀,于是文人四艺的琴棋书画,书法成为其中之一。李白和怀素,是唐代很有意思的两个人物,一个是诗名远远大于书名,被称为诗仙;一个是书名远远大于文名,被称为书仙。
李白和怀素只所以被称为仙,有两点很像:李白的诗以浪漫主义著称,怀素的书以狂放不羁闻名。二人且都好饮酒,可以说不醉不写,一写便惊天地泣鬼神。李白自嘲酒徒,怀素自嘲醉僧。
人们说古典文学里能榨出两种液体,一种是眼泪,一种就是酒。酒和诗词,人们自然会想起“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的酒瘾有多大?他在《襄阳歌》中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你看,这谁能比?
怕只怀素。
唐礼部尚书张谓说“怀素作书非得百杯以后才能进佳境”,此话并不夸张。怀素一日九醉,九醉之中的毛笔在颠狂横扫,横扫下是中国传统墨色的神奇线条的激越纵横。这种由一个和尚创造的神奇的线条,只能在唐代的中国产生。
从年龄上看,李白当比怀素大,但却一见如故。李白有首诗,是专门写怀素的草书的:
李白《草书歌行》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山中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辞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如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真,
何必要公孙大娘舞浑脱?
怀素在没有走向长安之前,书法早已远近闻名。李白称他“少年上人”的时候,怀素还只有二十来岁。流放途中的李白,至巫峡遇赦而放还。路过零陵,见到了怀素的草书,眼睛为之一亮,说是“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李白以其敏锐而又内行的眼光,充分肯定了怀素的草书,甚至对“书圣”王羲之、“草圣”张芝都大胆进行了否定:“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这两句,有点惊天地泣鬼神的味儿,因为在唐代,最被推崇的大书家即是王羲之。王的行书兰亭序是被唐太宗李世民奉为天下第一的。李白看了怀素的草书后,大发感慨说王羲之是浪得虚名,既是夸张,也是对怀素打心眼里的赞叹。
怀素成名不久,李白即仙逝。怀素对李白尊崇有加。有一段写怀素酒后书写李白诗的文字,非常精彩:
怀素虽醉,心中却也清楚,他打定主意,今天就是要演绎一下李白诗中的情景,让众人看看“醉素”是什么样的风度。他眯起醉眼,从包袱中拿出特制的白狼毫长锋笔,捋起衣袖,露出浑圆结实的小臂,身子倚在厅堂的大方桌旁,佯作大醉之状,凝神片刻,突然将手一扬,那笔脱手如箭,在空中划一半弧,“哧”一声插进青瓷的荷叶笔洗中,笔杆稳稳地卡在卷起的碧翠荷叶缝间。众人见此,个个目瞪口呆,振起心神,醉得厉害的,也早张了口,酒气从口鼻间袅袅散发出来。
怀素忽发一声长啸,其音如龙吟凤鸣,继而一跃而起,嗖嗖几步踏进红地毯,握起发过水的长锋笔,一振黄色袈裟,犹如大鹏展翅般,背屈臂弯,如盘强弩硬弓,劲气齐集毫端,若惊蛇走虺,骤雨狂风般的气荡神游,飞速横扫。那醮墨和下笔的动作连贯如线,没有半点之差池凝滞。倏忽之间,锦帛上已完成了一首诗歌。
众人道:“果然乃奔蛇走虺如万岁枯藤,骤雨旋风如壮士拔山之劲也。”
怀素醉态淋漓,跨着醉步,朦胧中道:“我还写李白的‘将进酒’,这诗一百七十六字,字字金玉也。”说着已俯向地面,在锦帛上挥笔驰毫,犹如渴骥奔泉,雄鹰搏兔,那捧墨的侍女,急步直追,犹恐不及。怀素转瞬已写数十丈,写到最后,以拔山之劲狂扫两笔,止住脚步,仰天一声狂啸,反手一扬,将笔“哧”的一下,又掷回荷叶笔洗之中。
好一阵,众人才回过神来,跟着是一阵掌声呼声,连声叫好,满座间更是一个个醉态狂张,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由于唐代禅宗的盛行而废弃了严格的戒律,和尚也喝起了酒。“酒天虚无,酒地绵邈,酒国安恬,无君臣贵贱之拘,无财利之图,无刑罚之避,陶陶焉,荡荡焉,其乐可得而量也”。在酒神面前,人人平等,毫无拘束,生命获得大解放、大欢喜,个性得以大张扬、大自由,所以,怀素之癫,草书之狂,完全和李白的狂放一样,是唐风使然。
酒,好者甚多,但如李白和怀素那样将酒和艺术联系如此紧且又都成为绝代的,仅有耳。